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慢性宫颈炎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免疫组化 单克隆 多克隆
慢性宫颈炎伴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中青年妇女,往往表现为宫颈糜烂或宫颈息肉,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常常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而出现过度治疗,现将近几年来遇到的3例病例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经过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病例1:患者,女,35岁,慢性宫颈炎伴宫颈息肉1年。妇科就诊,进行息肉摘除,肉眼观察:送检息肉样物1.4cm×1cm×0.6cm,灰白色,息肉状。光镜检查示:息肉表面黏膜完整,黏膜下腺体消失,代之以弥漫增生的淋巴组织,不形成淋巴滤泡,可见大量的浆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另见核大、圆形、核仁明显的大细胞,核分裂多见,3~5个/HP,初步诊断,疑为宫颈恶性淋巴瘤,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免疫组化标记染色:所有大细胞PanCK标记染色阴性,LCA标记染色阳性;轻链标记染色:大细胞呈多克隆表达,宫颈炎伴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恢复,随访2年无复发。
病例2:患者,女,47岁,慢性宫颈炎伴宫颈糜烂3年,宫颈活检。送检组织3粒,大小约0.4cm×0.4cm×0.5cm,光镜下,淋巴组织弥漫增生,浸润于宫颈黏膜腺体之间,其中见较多浆细胞,部分幼稚淋巴细胞,有形成淋巴滤泡的趋势。核分裂少见。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伴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治疗后恢复,随访1.5年无复发。
病例3:患者,女,47岁,月经不调伴月经量增多半年,妇检:宫颈下唇糜烂内口见息肉2个,大小0.4cm×0.5cm×0.7cm,手术摘除送检,光镜下见息肉表面黏膜完整,黏膜下间质中淋巴细胞弥漫增生,腺体部分消失,部分残存,弥漫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较多小血管,血管壁增厚,部分伴玻璃样变性。淋巴细胞部分成熟,部分幼稚,其间,有较多的组织细胞,同时伴有少量的浆细胞。可见核分裂象,腺体组织内无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宫颈息肉伴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手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
讨 论
病例分析:3例患者年龄35~47岁,临床均表现为宫颈糜烂和宫颈息肉,肉眼观组织成淡红色,质软细腻,光镜下病理组织构象表现为淋巴组织大量增生,伴有免疫母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幼稚淋巴细胞,部分有形成淋巴滤泡的趋势,可见核分裂象,有时多见,常常伴有少量浆细胞浸润,有时可见组织细胞。增生的淋巴组织中有较多血管,部分血管呈慢性炎性改变的玻璃样变性。宫颈组织中固有腺体往往减少或消失,部分情况下残存腺体表现为增生,腺体局灶性增多、变小,但均无异型性表现。免疫组化标记:增生的淋巴组织均呈多克隆表现,尤其是增生的免疫母细胞和幼稚的淋巴细胞也呈多克隆表现,这是与恶性淋巴病鉴别的关键性指标,这类患者往往被误诊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幼稚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同时伴有大量的核分裂象。这类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人类乳头状瘤病毒、EB病毒等,有些患者宫颈鳞状上皮中可见病毒感染图象,如核周凹空或核内病毒包涵体,免疫组化可以在上皮细胞中检测到病毒,患者通过息肉摘除术、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治疗后恢复。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靠光镜下病理组织构象和免疫组化检查。其中免疫组化是鉴别诊断的关键性指标,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①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在宫颈中发病非常少见,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大细胞型淋巴瘤,如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前者呈单一的细胞学形态,而后者则表现较复杂,除炎性细胞外,增生的各期幼稚淋巴细胞均可以见到。关键的鉴别点在免疫组化,淋巴瘤表现为单克隆增生,而反应性增生则表现为多克隆增生。②淋巴上皮癌:发生在宫颈的淋巴上皮癌也很少见,其异型增生的泡状核上皮细胞散在分布,其间伴有大量的淋巴组织,构成间质,上皮细胞有时与免疫母细胞难以区别,容易误诊。主要注意上皮样的大细胞,免疫组化可以鉴别。上皮细胞PanCK阳性,而LCA阴性,相反,免疫母细胞PanCK阴性而LCA阳性。
                        慢性宫颈炎伴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中青年妇女,往往表现为宫颈糜烂或宫颈息肉,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常常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而出现过度治疗,现将近几年来遇到的3例病例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经过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病例1:患者,女,35岁,慢性宫颈炎伴宫颈息肉1年。妇科就诊,进行息肉摘除,肉眼观察:送检息肉样物1.4cm×1cm×0.6cm,灰白色,息肉状。光镜检查示:息肉表面黏膜完整,黏膜下腺体消失,代之以弥漫增生的淋巴组织,不形成淋巴滤泡,可见大量的浆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另见核大、圆形、核仁明显的大细胞,核分裂多见,3~5个/HP,初步诊断,疑为宫颈恶性淋巴瘤,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免疫组化标记染色:所有大细胞PanCK标记染色阴性,LCA标记染色阳性;轻链标记染色:大细胞呈多克隆表达,宫颈炎伴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恢复,随访2年无复发。
病例2:患者,女,47岁,慢性宫颈炎伴宫颈糜烂3年,宫颈活检。送检组织3粒,大小约0.4cm×0.4cm×0.5cm,光镜下,淋巴组织弥漫增生,浸润于宫颈黏膜腺体之间,其中见较多浆细胞,部分幼稚淋巴细胞,有形成淋巴滤泡的趋势。核分裂少见。病理诊断:慢性宫颈炎伴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治疗后恢复,随访1.5年无复发。
病例3:患者,女,47岁,月经不调伴月经量增多半年,妇检:宫颈下唇糜烂内口见息肉2个,大小0.4cm×0.5cm×0.7cm,手术摘除送检,光镜下见息肉表面黏膜完整,黏膜下间质中淋巴细胞弥漫增生,腺体部分消失,部分残存,弥漫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较多小血管,血管壁增厚,部分伴玻璃样变性。淋巴细胞部分成熟,部分幼稚,其间,有较多的组织细胞,同时伴有少量的浆细胞。可见核分裂象,腺体组织内无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宫颈息肉伴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手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
讨 论
病例分析:3例患者年龄35~47岁,临床均表现为宫颈糜烂和宫颈息肉,肉眼观组织成淡红色,质软细腻,光镜下病理组织构象表现为淋巴组织大量增生,伴有免疫母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幼稚淋巴细胞,部分有形成淋巴滤泡的趋势,可见核分裂象,有时多见,常常伴有少量浆细胞浸润,有时可见组织细胞。增生的淋巴组织中有较多血管,部分血管呈慢性炎性改变的玻璃样变性。宫颈组织中固有腺体往往减少或消失,部分情况下残存腺体表现为增生,腺体局灶性增多、变小,但均无异型性表现。免疫组化标记:增生的淋巴组织均呈多克隆表现,尤其是增生的免疫母细胞和幼稚的淋巴细胞也呈多克隆表现,这是与恶性淋巴病鉴别的关键性指标,这类患者往往被误诊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幼稚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同时伴有大量的核分裂象。这类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人类乳头状瘤病毒、EB病毒等,有些患者宫颈鳞状上皮中可见病毒感染图象,如核周凹空或核内病毒包涵体,免疫组化可以在上皮细胞中检测到病毒,患者通过息肉摘除术、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治疗后恢复。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靠光镜下病理组织构象和免疫组化检查。其中免疫组化是鉴别诊断的关键性指标,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①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在宫颈中发病非常少见,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大细胞型淋巴瘤,如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其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前者呈单一的细胞学形态,而后者则表现较复杂,除炎性细胞外,增生的各期幼稚淋巴细胞均可以见到。关键的鉴别点在免疫组化,淋巴瘤表现为单克隆增生,而反应性增生则表现为多克隆增生。②淋巴上皮癌:发生在宫颈的淋巴上皮癌也很少见,其异型增生的泡状核上皮细胞散在分布,其间伴有大量的淋巴组织,构成间质,上皮细胞有时与免疫母细胞难以区别,容易误诊。主要注意上皮样的大细胞,免疫组化可以鉴别。上皮细胞PanCK阳性,而LCA阴性,相反,免疫母细胞PanCK阴性而LCA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