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真善美的底线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t4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的取向是多元的,作为阅读的对象,读物也应该是多元的。但我始终认为,区别于成年人,属于儿童的读物不能太媚俗、太功利,而应该充满真,充满善,充满美。
  儿童读物应该充满真。它应该真实,热情,诚恳,能够保护孩子们的童真,给予孩子们真情。它应该能够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愿望,给予孩子们真知。阅读过程中,它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有所得,获得丰富的知识,点燃求知的激情,而且有所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体悟爱的温馨。
  儿童读物应该充满善。我们这个社会确实还不够完美,还存在不少阴暗的东西,但作为儿童读物,应该为孩子们保留一方净土,给予孩子们正能量,让孩子们看到更多的光明,感受到更多的爱,使孩子们善的本性不为现实社会的阴暗所侵蚀,从而对这个社会充满信心与爱心。
  儿童读物应该充满美。儿童读物应该主动贴近孩子们的心灵,充满童趣,有美感。它应该具有贴近儿童心理的美的形式,装帧应该是美的,画面应该是美的,使孩子们一看见就喜欢上它。它应该具有贴近儿童心理的美的内容,文字是美的,情感是美的。它能够以一种充满童趣的浪漫,给予孩子们美的视觉享受与心灵抚慰,激起孩子们美的向往与追求。
  在我看来,属于儿童的读物应该是唯美的。遗憾的是,某些人为了蝇头小利而泯灭良知,使得“黑暗童话”“恐怖读物”招摇过市,日益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我实在难以想象,在“黑暗童话”“恐怖读物”中长大的孩子将来怎么可能不仇视这个社会,怎么能不漠视身边的生命?作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为孩子们守住真善美的底线,让孩子们远离那些充满黑暗与恐怖的读物,还孩子们一片洁净的阅读时空。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rn“在科学上我们要更加包容. ”rn——塔米·史密斯(Tammie Smith),25岁,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主修犯罪学和土著研究;悉尼大学的数据分析师rn我为自己是一名澳大利
期刊
2015年,各大传统媒体开始在迅猛的资讯信息中,手握“内容的匕首”与已壮大的新媒体发布平台持有的“数据发射型自动阻击步枪”对垒,非常努力地探索互联网发展与生存之路,以期
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从小学美术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更是让学生在一种文化观的影响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
“黑暗童话” “恐怖童话”作为童话的另一面,和传统的童话一起构成更加全面、更加现实的世界。  世界从来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的,如果给儿童看的作品故意忽视恶的部分,一味给孩子营造只存在于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也是有缺陷的。也许,儿童的内心世界相比成人的内心世界的确要简单一些,但并不是他们不能看到黑暗与恐怖的存在。我相信,对黑暗与恐怖的正视,往往更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要童话能再现
朱自清  (1898 — 1948)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北京大学毕业后执教中学5年,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散文文笔清新,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代表作《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1948年,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  假如你一身才华且志存高远
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传统与文化,在传唱中形成了族群、地域和国家等不同层面上的文化认同。十余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民间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荒野
自媒体时代,受众议题往往与媒体设置议题不一致,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微博上的城管身份描述与网络媒体上的城管身份描述来对自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框架构建进行分析.
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就像一张白纸,世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涂抹上什么,他们就是什么,这或美或丑的画卷,终其一生很难改变,所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除了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课间娱乐,少年儿童的读书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读物的正确选择,更是重中之重,好的读物开卷有益。好的读物有什么特点呢?  好的作品,一定是“真”的。如科普类书籍,用简洁生动的文字,讲解奇妙的科学知识,增长孩子们的知识
对5月东亚至热带东印度洋表面温度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分析表明,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洋温度异常与南海季风爆发有密切关系。当该海域海温较常年偏暖(冷)时,南海季风爆发往往
以碱性硅溶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胶凝时间、粘度、触变面积、剪切应力等流变参数,研究了添加剂对溶胶及其结合料浆流变行为及凝聚过程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硅溶胶呈现剪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