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认为:“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数学教学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势必会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为此,注重教学中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情知互动,才能达到“学乐俱得”的最佳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
1. 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首先,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热情的微笑虽展现于脸颊,蕴涵的却是崇高的人格,对学生浓浓的师爱。
2. 教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 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坐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或帮其理理红领巾等。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 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 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天津著名特级教师李鉴蕙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多么宽松的民主氛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开拓思维,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而且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例如,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正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位学生问:“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1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1-8=3,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老师根本没想到的,连听课老师也为之一震,议论纷纷。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大家争议的情绪。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獨创性。于是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会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激励、唤醒。
3.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老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较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的赞赏,则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带头引导学生集体为之鼓掌,以示赞贺,对好学生来说是积极情感的积累,对后进生来说更是莫大的鼓舞。此法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间友情,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学习的紧张度,都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控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做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大庆市龙新小学)
一、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
1. 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首先,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热情的微笑虽展现于脸颊,蕴涵的却是崇高的人格,对学生浓浓的师爱。
2. 教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 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坐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或帮其理理红领巾等。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 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 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天津著名特级教师李鉴蕙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多么宽松的民主氛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开拓思维,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而且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例如,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正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位学生问:“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1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1-8=3,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老师根本没想到的,连听课老师也为之一震,议论纷纷。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大家争议的情绪。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獨创性。于是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会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激励、唤醒。
3.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老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较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的赞赏,则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带头引导学生集体为之鼓掌,以示赞贺,对好学生来说是积极情感的积累,对后进生来说更是莫大的鼓舞。此法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间友情,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学习的紧张度,都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控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做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大庆市龙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