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需要深化与发展的形势,分析了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政策落实过程中文本传递的质量,提出了分析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传递过程的内容分析框架,并透析了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在文本传递上的特点与误区,进而提出了教育改革成效的监控重点。
[关键词]教育改革;传递;政策文本
我国幼儿园近20年来的教育改革是由政府发动、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政府的政策文件或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开端标志,并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逐层政策传达,把倡导的教育改革理念推广至基层幼儿园的。因此。政策文本的传递过程是这种教育改革模式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改革的信息是否能准确地传递到幼儿园层面。在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推进历程是政策文本的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如果存在传递失真或信息偏转,将直接影响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最终影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
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的构成与分析框架
(一)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的构成
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改革中,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幼儿园所制定、生成的一系列政策文本和操作文本,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文本、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文本、幼儿园教师制定的操作文本等。
其中,国家政策文本是指导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或法规方面的依据,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文本是地方政府以国家政策文本为依据。结合本地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和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省级教育部门颁布的地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或指南,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等。本文依据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发展、分解程度,把地方政策文本归纳为三种:一是传递的文本,即地方政府转发的上级部门的文件法规等;二是发展的文本,即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政策文本、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的下位文件,是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再创意、再发展;三是推进的文本,即地方政府为帮助幼儿园教育实践者理解教育改革精神而制定的文本。如有关幼儿园教育改革精神的培训、讲座、考核、评选、视导、经验交流会等留下的政策文本。幼儿园制定的操作文本则是指幼儿园教师通过学习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策文本和经验文本,根据自己对改革精神的理解,为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而设计的文本,表现为新的教育活动方案等。
伴随着政策文本自上而下传递的还有“经验的文本”,即根据对政策文本意义的理解而建构生成的“解读”文本,包括国家层面的纲要解读、地方层面的纲要解读、教师层面的解读(如教师的反思记录)等。
(二)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的分析框架
已有研究表明,内容、结构、行为等三个方面是文本分析的基本维度,对幼儿园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文本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具体而言,内容维度的分析必然要考察不同层面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在传递改革信息和理念方面的一致性程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级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发展性程度:二是与上级教育改革文本在内容上的一致性程度。
结构维度的分析必然要考察不同层面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在结构或形式方面的一致性程度,而行为维度的分析则要考察不同层面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在期望的行为与结果方面的可行性程度,包括手段策略与行为结果两个部分。“手段策略”主要考察在文本中为达成幼儿园教育改革目标所提出的手段的具体性、明确性和可行性:“行为结果”主要考察文本中所呈现的、指向实践的、预期的行为结果内容,是否有一整套帮助教师把握“应如何做”的具体而详细的行为操作标准。
二、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随机抽取全国若干典型的省市(北京、山西),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省、市、区等不同层次行政管辖区域的幼儿园(各10所)中收集自《纲要》颁布以来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地方教育改革政策文本,共640份作为目标文本。其中,来自省级幼儿园的政策文本370份,平均每个幼儿园37份;来自市级幼儿园的政策文本180份,平均每个幼儿园18份:来自区级幼儿园的政策文本90份,平均每个幼儿园9份。对这些政策文本分类统计后发现:
(一)地方性政策文本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发展性程度较低
1,地方性政策文本数量呈“山峰型走向变化”。
从省、市、区各级幼儿园于2001-2006年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山峰型走向变化”,即两头少、中间多,其中省级幼儿园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均值,下同)这6年依次为2、9、13、4、4、5个,市级幼儿园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这6年依次为1、7、1、3、4、2个,区级幼儿园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这6年依次为1、1、1、3、1、2个。接收数量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2、2003、2004年,即《纲要》颁布后不久。各种地方政策文件纷纷出台,其目的主要是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贯彻《纲要》精神。之后,开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一方面说明改革已趋于平稳,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的力度随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弱。
2,逐级发展国家政策文本的程度渐低。
进一步分析发现,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区级幼儿园,发展的文本数量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在区级层面。缺乏对上级政策文本的细化与解读,反映出国家的政策文本在省内逐层解读与具体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环节,表明自上而下的幼儿园改革从省到区的推进力度在逐渐减弱,但传递的文本数量呈现相对增加的趋势,说明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政策文本在基层多数是被当成政策文件转发、传达的,并未经过发展性的转换而成为反映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政策。
3,教育改革的关键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设计中,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30位专家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是“你认为在本次幼儿园教育改革中倡导的关键理念是什么?”将受访者提出的“关键的”教育改革主题词依据出现频度由高到低排序。以获得的这些关键概念为参照系,对国家政策文本(主要选择《规程》和《纲要》)、地方政策文本(主要是地方制定的《指南》或《纲要》、《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等)和教师的经验操作文本(64个班级195名教师设计的195项教育活动设计目标)进行对照性的话语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师设计的幼儿园教育改革目标中,出现了“关键概念”部分缺失的现象,如没有关注以下问题: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在过渡环节避免消极等待、生活常规的培养与渗透、体现平等尊重幼儿的态度、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均衡发展等,表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仍然比较关注集体活动的设计,对过渡环节、生活环节缺乏关注,因人施教、尊重幼儿、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关键理念还没有落实到教师的教育实
[关键词]教育改革;传递;政策文本
我国幼儿园近20年来的教育改革是由政府发动、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政府的政策文件或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开端标志,并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逐层政策传达,把倡导的教育改革理念推广至基层幼儿园的。因此。政策文本的传递过程是这种教育改革模式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改革的信息是否能准确地传递到幼儿园层面。在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推进历程是政策文本的传递过程,这一过程如果存在传递失真或信息偏转,将直接影响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最终影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
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的构成与分析框架
(一)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的构成
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改革中,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幼儿园所制定、生成的一系列政策文本和操作文本,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文本、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文本、幼儿园教师制定的操作文本等。
其中,国家政策文本是指导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或法规方面的依据,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文本是地方政府以国家政策文本为依据。结合本地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和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省级教育部门颁布的地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或指南,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等。本文依据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发展、分解程度,把地方政策文本归纳为三种:一是传递的文本,即地方政府转发的上级部门的文件法规等;二是发展的文本,即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政策文本、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的下位文件,是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再创意、再发展;三是推进的文本,即地方政府为帮助幼儿园教育实践者理解教育改革精神而制定的文本。如有关幼儿园教育改革精神的培训、讲座、考核、评选、视导、经验交流会等留下的政策文本。幼儿园制定的操作文本则是指幼儿园教师通过学习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策文本和经验文本,根据自己对改革精神的理解,为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而设计的文本,表现为新的教育活动方案等。
伴随着政策文本自上而下传递的还有“经验的文本”,即根据对政策文本意义的理解而建构生成的“解读”文本,包括国家层面的纲要解读、地方层面的纲要解读、教师层面的解读(如教师的反思记录)等。
(二)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的分析框架
已有研究表明,内容、结构、行为等三个方面是文本分析的基本维度,对幼儿园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文本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具体而言,内容维度的分析必然要考察不同层面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在传递改革信息和理念方面的一致性程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级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发展性程度:二是与上级教育改革文本在内容上的一致性程度。
结构维度的分析必然要考察不同层面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在结构或形式方面的一致性程度,而行为维度的分析则要考察不同层面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在期望的行为与结果方面的可行性程度,包括手段策略与行为结果两个部分。“手段策略”主要考察在文本中为达成幼儿园教育改革目标所提出的手段的具体性、明确性和可行性:“行为结果”主要考察文本中所呈现的、指向实践的、预期的行为结果内容,是否有一整套帮助教师把握“应如何做”的具体而详细的行为操作标准。
二、幼儿园教育改革文本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随机抽取全国若干典型的省市(北京、山西),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省、市、区等不同层次行政管辖区域的幼儿园(各10所)中收集自《纲要》颁布以来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地方教育改革政策文本,共640份作为目标文本。其中,来自省级幼儿园的政策文本370份,平均每个幼儿园37份;来自市级幼儿园的政策文本180份,平均每个幼儿园18份:来自区级幼儿园的政策文本90份,平均每个幼儿园9份。对这些政策文本分类统计后发现:
(一)地方性政策文本对国家政策文本的发展性程度较低
1,地方性政策文本数量呈“山峰型走向变化”。
从省、市、区各级幼儿园于2001-2006年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山峰型走向变化”,即两头少、中间多,其中省级幼儿园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均值,下同)这6年依次为2、9、13、4、4、5个,市级幼儿园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这6年依次为1、7、1、3、4、2个,区级幼儿园收到的政策文本数量这6年依次为1、1、1、3、1、2个。接收数量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2、2003、2004年,即《纲要》颁布后不久。各种地方政策文件纷纷出台,其目的主要是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贯彻《纲要》精神。之后,开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一方面说明改革已趋于平稳,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的力度随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弱。
2,逐级发展国家政策文本的程度渐低。
进一步分析发现,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区级幼儿园,发展的文本数量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在区级层面。缺乏对上级政策文本的细化与解读,反映出国家的政策文本在省内逐层解读与具体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环节,表明自上而下的幼儿园改革从省到区的推进力度在逐渐减弱,但传递的文本数量呈现相对增加的趋势,说明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政策文本在基层多数是被当成政策文件转发、传达的,并未经过发展性的转换而成为反映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政策。
3,教育改革的关键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设计中,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30位专家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是“你认为在本次幼儿园教育改革中倡导的关键理念是什么?”将受访者提出的“关键的”教育改革主题词依据出现频度由高到低排序。以获得的这些关键概念为参照系,对国家政策文本(主要选择《规程》和《纲要》)、地方政策文本(主要是地方制定的《指南》或《纲要》、《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等)和教师的经验操作文本(64个班级195名教师设计的195项教育活动设计目标)进行对照性的话语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师设计的幼儿园教育改革目标中,出现了“关键概念”部分缺失的现象,如没有关注以下问题: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在过渡环节避免消极等待、生活常规的培养与渗透、体现平等尊重幼儿的态度、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均衡发展等,表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仍然比较关注集体活动的设计,对过渡环节、生活环节缺乏关注,因人施教、尊重幼儿、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关键理念还没有落实到教师的教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