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松江鲈鱼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553152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松江鲈鱼有望从遥想回到现实,物种的复壮令人兴奋。
  
  陈留山站在船舷边,拉起了这天的第三网鱼。阳光照耀下,一条全身赤黑,鳃膜隐隐泛现朱红的怪鱼分外抢眼。陈留山走近一瞧,鱼身虽小却怪诞无比:前部平扁,尾部侧扁,全身通体无鳞,却有皮质粒状突起。更让他讶异的是,这条怪鱼居然有四片鳃!
  那是2000年8月胶东半岛一个炽热的午后。村民陈留山不知道,他发现的就是有着"江南第一名鱼"美誉的松江鲈鱼,史称"四鳃鲈"。
  在绝迹上海30多年后,松江鲈鱼只在全国沿海地带偶有发现。人们只能从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回味这一珍馐。
  
  消失的美味
  
  《后汉书》载,曹操摆酒大宴宾客,异人左慈站于庭前,问曹操山珍海味可有缺憾。曹操眉心一展,随口说要吃龙肝做的汤羹,左慈取来墨笔画龙于墙上,袍袖一拂,龙腹自开,提出龙肝一副,鲜血尚流。少顷,奴婢端上一道鱼,左慈说道,吃鱼必是松江鲈鱼味美,曹操暗忖:松江距此千里之隔,如何可得?左慈遂垂钓于堂下鱼池,顷刻间数十尾大鲈鱼蹦跃而出,放于殿上。曹操暗语原来池中就有鲈鱼,左慈听罢,说道:"天下鲈鱼都只有两腮,唯独松江鲈鱼有四鳃。"众人围来一看,果然是奇异无比的四鳃鲈鱼,当场烹煮,一时鲜香倾倒四座。
  松江河道纵横、塘泾交错。在《松江府志》中记载,松江鲈鱼原先生长在松江县城西的长桥一带。由于河道年久失修,逐渐淤塞,鲈鱼便迁往西首秀野桥下。黄浦江来潮时,多条支流汇冲,此处流急漩多,潮涌互补,就使肥物麋集、鱼虾相会,成了松江鲈鱼的"美食府"。到上世纪60年代前,松江鲈鱼仍有较高产量,《上海鱼类志》中记录60年代上海松江一个渔汛即可捕获5000公斤以上。当时的寻常人家西风起时买条松江鲈鱼一饱口福是件平常事。
  20世纪80年代前,松江有河道3905条段,长度2640.5公里,水面率(河流水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2%。90年代末调查统计,河道缩减到1482条段,长度1939.38公里,水面率下降为7%,局部地区只有5%,松江鲈鱼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步步消失了。
  河道大幅缩减,水生动物也在污染的河道中日趋减少,松江鲈鱼食物链下游的小鱼小虾数量急剧收缩,生存资源锐减。1982年松江拥有鱼类51种,比1976年前减少10种,比1960年前减少25种。
  其后,由于抗洪挡潮的需要,河口建闸控制,两岸驳岸耸立,影响了自然的水系环境,松江鲈鱼洄游路线受阻。每年4月下旬到6月下旬是松江鲈鱼的苗汛旺发期,鱼苗随潮而来。在平潮前2个多小时,鱼苗就集中在水闸闸门外的堤岸边。由于正值大潮期间,黄浦江沿江闸门紧闭挡潮,鱼苗进不了内河。大致到了上世纪70年代,人们就再也无法在松江野外寻得松江鲈鱼的踪影了。
  
  再见四鳃鲈鱼
  
  松江鲈鱼,长相奇特,习性怪异,多年来一直为学界关注。复旦大学自1955年开始,对松江鲈鱼进行了长达50多年的研究。1999年,王金秋博士成为第三代松江鲈鱼项目科研领头人。
  上任第一天,有人就临头给了她一盆冷水:松江鲈鱼已经在上海绝迹,研究无法继续进行。没有活体样本,就不能获得研究数据。当时全国多家科研单位都曾寻访过松江鲈鱼踪迹,却始终未得音信。
  复旦大学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再进行一次松江鲈鱼寻访。一年筹备后,2000年暑假,近40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7支寻访组分赴史上记载曾有松江鲈鱼出没的全国7个省份。带着资料图片,寻访组北上辽宁,南下福建,踏访路途数千公里。
  第一天,去江苏盐城寻访的大学生队伍里就传来了好消息。在当地一所学校宣传松江鲈鱼时,一个孩子突然指着大学生带去的照片说:这不就是我们的四鳃鲈么。一句话顿时让寻访队员激动不已,一边长途电话拨到王金秋的手机上,一边就催促着孩子出发上路。然而,探访水产市场的结果却让大学生们大失所望,孩子所谓的"四鳃鲈"虽然酷似松江鲈鱼,体形上却长出一截,被排除在松江鲈鱼亚种分类之外。
  在多个省份的渔政管理部门,他们得到的答复不是"早就没有这种鱼了",就是"情况不清"。管理部门对这种稀有鱼种的掌握情况甚至还不如寻访组。
  王金秋决定调整寻访方向,绕开水产市场,直接去找当地渔民。在威海,一位在河塘边钓鱼的老大爷告诉队员,"这种鱼昨天就钓到过,不过晚上熬汤喝了。"在烟台,一位渔民清楚地记得曾经见过这种"怪鱼",但接下来几天的下网却一无所获。
  陈留山打起的那条怪鱼也进了鱼市。事后他看了照片才知道,自己卖掉的居然就是弥足珍贵的四鳃鲈。
  寻访队员疲惫而气馁。"找不到其实也是证明。"王金秋告诉大学生,证"无"和证"有"一样重要。
  几天后,好运突然降临。在山东威海和文登交界处的一个小村落里,有村民见到宣传照片后给寻访队打来电话,说在自家屋后的小河里就捞上来两条"四个鳃的鱼"。电话还未挂上,心跳加速的王金秋就已经奔上了出租车,一路心急火燎地催促司机加大油门。
  
  在村民的水桶中,两条不足巴掌大的四鳃鱼正合翕双唇,静静潜伏在桶底。这的确就是松江鲈鱼!寻访千里,终于见到了一条活生生的松江鲈鱼。王金秋喜不自禁,迅即带领大学生在发现这两条松江鲈鱼的小河里下网捕捞,果然又陆续找到好几尾。与此同时,去往辽宁的寻访队也传来喜讯,在鸭绿江大桥的桥墩下,队员们轻而易举找到了十几尾松江鲈鱼。
  2个月考察,7支寻访队半数以上空手而归。随着大学生们的考察报告,松江鲈鱼在中国的种群分布图逐渐清晰起来---原本分布于整个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目前仅在山东和辽宁有一定数量种群。
  "这一次考察为松江鲈鱼的种群复壮起到了关键作用。"王金秋说。
  在上海淀山湖畔,松江鲈鱼养殖基地搭建起来,研究工作也随之大刀阔斧地进行下去。在前任研究基础上,学界常为之困惑的松江鲈鱼洄游习性得到更正:松江鲈鱼并不如同大马哈鱼一样在河道中产卵继而洄游到海洋,而是恰恰相反,在海洋中孵化并洄游到内河,待到产卵期再度洄游回浅海。一般雄鱼先达产卵场,钻入牡蛎壳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鱼前来产卵。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护卵留守洞穴,逗留一段时间后再游向近岸。
  "人工养殖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松江鲈鱼不同时期水生态环境的模拟。"王金秋说,这种鱼本身对水温和盐度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才能在全国那么多沿海地带生存,"但是它们对水中的氨氮含量敏感度很高,一旦水质发生污染就再也无法生存。"
  松江鲈鱼在上海养殖基地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不起眼的普通水泥池底部搭上一溜贝壳"小屋",再通上几根水管就成了"松江鲈鱼之家"。靠近淀山湖,养殖基地却不敢用湖水,"纯净度已经无法达到养殖要求"。接进养殖池的水事先经过三道净化过滤,严格保证水质符合养殖标准,即便是给松江鲈鱼喂食的小虾都要消毒好几次才能投食。王金秋担心任何微小的污染都会让脆弱的松江鲈鱼再遭不测。
  松江鲈鱼有洄游特性,普通水池是无法养活成鱼的。养殖基地通过高科技模拟技术,达到一个水池产生不同环境水生态系统。根据松江鲈鱼不同生活阶段,靠几根接入水管调解池内的水压和盐度。每年4月中旬,孵化的松江鲈鱼从浅海洄游到内河时,水池的盐度逐渐降低,并产生洄游水流,成群的松江鲈鱼这时就会绕着池子不停地洄游。11月份向浅海产卵时,水池再次调整池内水环境,制造涨落潮感应,并施加海洋水压和洋流感觉,给松江鲈鱼造成进入"海洋"错觉以便顺利产卵。这一套模拟技术的研发,为松江鲈鱼的人工养殖提供了可能。但王金秋不得不担心的事实是,在这样一个人工制造的"纯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松江鲈鱼放归大海,是否还能适应自然的无情考验。
  
  物种复壮
  
  松江鲈鱼的复壮无疑让人振奋。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特别是近200年里,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从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年~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统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至少有6万个物种灭绝。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加快了物种消失的速度。"近代物种的消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专家提出,如果这种大量无声死亡的趋势继续下去,物种的丧失速度将加快到每天24种,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小时就会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人工复壮物种无疑是挽救濒危动植物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被誉为"四不象"的中国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大江南北,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湿地的破坏及猎取的压力,麋鹿逐渐在野外消失,仅有为数不多的个体存于在中国皇家猎苑中。1900年的洪水灾害和西方列强的人为抢夺,最终导致了麋鹿在中国本土的灭绝。
  与此同时,被抢流落他乡的麋鹿则分别被饲养于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动物园中,但因水土条件,饲养情况每况愈下,直到英国第十一世贝福特公爵用7年时间花重金陆续买下18头麋鹿饲养在他的私人庄园内,才使麋鹿在海外有了极为微小的种群保留。
  1985年,中国将麋鹿引回故里,麋鹿从濒危,本土灭绝,到海外留存,引种重返故土,最终实现了物种的回归复壮。
  类似的人工养殖、引种回归还曾挽救过欧洲野牛和阿拉伯大羚羊等。然而一个物种生存至今必是历经千百万年自然选择、淘汰和逐渐适应,通过人工培育的物种在长期人工饲养繁殖过程中,形态、生理、行为以及遗传特性上都会发生变异,最终往往难以重返自然。基于这些考虑,有人尖锐指出近年开展的以细胞遗传工程保存濒危物种基因库并希望发展培育出"新"物种的技术,"可能会在对科学及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毁了野生动物本身特有的自然价值。"而人工种群的建立还存在将家禽、家畜病原体带入野生动物种群、引起灾难性后果的可能性。
  "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松江鲈鱼有望从遥想回到现实,物种的复壮令人兴奋。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地球上还有多少"松江鲈鱼"等待复壮,人类还有多少幸运和能力去复壮它们。
其他文献
英国探险人士刘易斯皮尤近日成为史上在北极游泳的第一人。他在没有特别御寒衣物的情况下,只穿普通泳裤,沿北极冰层裂缝,以18分50秒,在水温只有-1.8℃的冰水中,游了1公里。完成壮举,他很开心,但眼见全球暖化,融化冰层,才能让他做出这一创举,他也感到难过,说这是一出悲剧。在北极游水,感觉如何呢?绰号北极熊的皮尤说:"水中漆黑一片,感觉就像跳入黑洞,我立即感到痛楚,就像全身被火烧。自始至终我都处于剧痛
王秀杰成功地屏蔽了真实身份,以虚拟面目成功裹挟了现实世界。    2007年7月2日,20多名便衣警察涌入长春的华尔兹大厦。  他们来到6楼一间办公室前。这间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聚龙投资咨询公司的10多名员工正在上网"指点股市"。警方掌握的信息显示,公司董事长、股市"散户保护神"---王秀杰与其团队的其他重头人物就在人群中。  中午时分,一个回公司的员工开门,警察乘机而入,分头迅速控制全部人
“我们一点都不认为申请免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低于统考,因为申请量很大,个个都是尖子。”    本科进了名牌大学,就有不小的机会获得母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这对普通高校的报考生是否不公平?  最近北京大学出炉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提出北大理工科院系接收推荐免试生的比例为50%到80%,其他院系一般不低于50%。免试生比例如此之高,一时成为议论焦点。  7月11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生玉海接受
老北京网以及胡同拍记队并非任何实体组织,而是网友借助网络平台,自发组成的胡同影像记录活动。旨在弘扬老北京传统文化,宣传和普及文物保护意识,并真实记录老北京的胡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迁。    公告  6月24日(周日)拍记队队活动预告  本次活动负责人:那么回事儿  集合时间:6月24日周日下午1点30分  集合地点:虎坊桥路口西北角  查询坐车线路请到:www.bjbus.com  参加请跟
市场的主流资金之一---国企资金的低调撤离,是股市交易量萎缩的因素之一。    7月16日,伴随着沪深两市股指的中度下跌,沪深两市的成交量也继续保持在稳定低量,合计不到1000亿元。和前几个月几乎每天都维持1000亿以上的成交额相比,这是让人比较放心的成交量。  在这稳定低量的背后,尚有一些揣测和疑问。有市场人士就提出,市场的主流资金之一---国企资金的低调撤离,是股市交易量萎缩的因素之一。  这
在同样亮度下,LED灯的耗电仅为普通白炽灯的十分之一,而寿命却可以延长100倍。    两周前,细心的华东师大学生发现,该校理科大楼的照明灯变样了。40瓦的普通灯泡被只有2瓦的小巧的平面光源所替代。他们发现,即使40瓦变成了2瓦,但灯泡亮度不减,而且看上去更美观。  还有一点他们没想到,整个大楼换上2瓦的灯泡,节能效率可达到97%。据介绍,这种新式照明光源名叫白光LED,是由荧光粉和发光二极管(蓝
在大城市里赚大把的钞票,在大市场里赢得无上的荣誉,这是每一个职业球员都一心向往的东西。然而,他们是凭什么得到这些的?是时候该易建联好好思索一下了。    5年前,当姚明刚刚登陆NBA的时候,美国《时代周刊》曾用一篇长文把易建联称作“下一个姚(THE NEXT YAO)”。如今,易建联登陆NBA已进入读秒阶段,可他要想成为“第二个姚明”却有一段路要走。两周前在NBA选秀大会上,雄鹿队在第六顺位上选中
"互动"会变成一种艺术,是因为观众被忽略得太久,他们的好奇心在艺术的领域里得不到释放。    荷兰人戴欧杨森创造了一种新的生物---当然,按照传统的眼光,说它们是生物还有一点勉强,但是看到它们在荷兰的海滩上跑来跑去,至少,戴欧杨森本人认为,这是上帝造物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这个一直没有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前学者放弃了学业,把时间花在连接繁复无比的塑料管子上。他的目标是,让这些塑料管子连接成的庞
印度的问题也属于中国,印度的答案却只属于印度。    陌生的邻居    小额贷款项目"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不久就到中国来访问,与央行的官员讨论了中国农村金融开放的问题。会见的性质是务虚的,中国农村金融的困局也没有因此有所突破。但会见本身却很罕见,因为尤努斯是一个来自东方和第三世界的金融实践者;近30年来,中国经济问题几乎从来没有问计于西方以外的经济学者。  作为
根据《时代》周刊报道,默多克通过《华尔街日报》发现了一个引擎,这个引擎能帮他建立起全球化、互动化、多平台的商业金融网络,为筹备中的在线金融服务添砖加瓦,同时推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开设。    “他们从我这儿拿走了50亿美元却还想控制公司?卖了店仍然做掌柜——对不起,没这回事!”鲁珀特默多克对着电话说。  6月22日,星期五。早上5时不到,这位76岁的新闻集团总裁就已坐在曼哈顿总部8楼的办公桌旁,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