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咱北京人一说起北京的文化名片,潘家园准跑不了,这可是个国内外赫赫有名的地界儿。俗话说,盛世收藏。这几年,老百姓闲钱多了,古玩收藏爱好者成倍增加,凭着自己的眼力淘换些藏品,捡漏也好,打眼也罢,既有雅致之感,怀旧之意,又是颇为时尚的事儿。而北京市潘家园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则联系着海内外广泛的古玩收藏者、爱好者、经营者,也是最能给中外游客留下丰富想象的文物博览会之一。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两大部分:豪华版古玩珍品圣地北京古玩城(A、B座)、大众收藏乐园潘家园旧货市场。
北京古玩城:豪华版古玩珍品圣地
北京古玩城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古玩交易中心、国内档次最高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从前说起古玩市场来,总是一个模式,面积多大,商户多少,位置多好,客流量多大。其实,这都是外表。
记者曾两度采访北京古玩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津生先生。那时候赵先生话多,总是希望多说说。这回他来了个画龙点睛,对于古玩艺术品收藏市场来说,北京古玩城就是要引导回流、引领投资、导航古玩艺术品市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国内各地建起的古玩城很多,可是经营都遇到了困难,有的甚至比较萧条。北京古玩城,别看人来得少,可是家家都喜气洋洋的。”秘密在哪儿?“品质+品位+诚信”。赵董解释:“品质,就是不论新、旧,比如白玉、水晶、珊瑚、象牙等都是全国品级最高,品位最雅的。品位,是说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化审美形式,在古玩城这里得到完好的结合。你们看,现在进了古玩城,就不是那种东西一堆,档次不分的样子,是不是有点博物馆、艺术馆的感觉?诚信,古玩城建立了保真卡、承诺卡的制度,古玩艺术品可退可换,改变了古玩艺术品市场不退不换的旧例。”把这3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创意。
正是这种创意给这个已有20年历史的古玩文化社区带来了新变化。换句话说,古玩成为社会生活关键词,是随着北京古玩城一同流行起来的。
这里的一位老商户指着北京古玩城(现在叫北京古玩城A座)告诉记者说,古玩城还没有建起来之时,这里就是一片荒地,那时有不少人在这里摆摊卖菜,卖水果,其实就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其中有些人连带着卖一些旧货,有一段时间还有人卖过摩托车和汽车配件。虽说做买卖的不少,但一直都不是很景气。后来在这里摆地摊卖古玩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一个自发的古玩市场。开始没有名字,后来起了个名,叫北京劲松民间艺术品旧货市场。这个名字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随着市场的发展,最后由北京市工商局和北京市旅游局两家单位合资,在这里共同组建了古玩城,于1995年正式开业。
叫什么名字,北京古玩城办公室负责人告诉我说,那时向市主管部门上报大厦名称的时候,真经过了几番周折。到底是叫古玩城,还是叫旧货,这里区别大了。最后由主管部门敲定,同意使用“北京古玩城”这一名称,牌匾上的5个大字由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员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北京古玩城的诞生对当时的文物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日后的古玩市场化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古玩城顺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需求,在文化创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初步探索。古玩城市场二部的人员陪同记者参观了北京古玩城新近创办的文物修复中心。目前,文物修复业务的开展在中国各大古玩城中尚属首例,它受到了市政府、首都博物馆、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北京关海森文物鉴定科技有限公司及相关机构和单位的鼎力支持与热心帮助。它以北京古玩城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商家资源为依托,整合了部分民间文物修复人员,同时充分发挥专家权威优势,准确、公正面向大众开展文物修复和珠宝检测工作。
北京古玩城A座,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有600余家文物公司、古玩经销商驻场经营,其中包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古玩经销商50余家,B座自2010年4月1日起试营业,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100余家商户,它将被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家“古玩艺术品不夜城”,其中港台商户占较大比例。这在北京市潘家园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中成为一大亮点。
打造品牌走向辉煌
现任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朱京巍,毕业于美国南加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具有丰富的市场管理和运营经验。目前,他还兼任中国白玉研究会副会长,对中国和田玉有着丰富的鉴定和鉴赏经验。
在回顾了古玩城的经营历程中,他总结了这样几个点。
市场起于买卖双方的努力。20年前,这里聚集了当时的古玩摊主,他们在这里经营着一种买卖,同时也经营着一种文化。“北京劲松民间工艺品旧货市场”建起来之后,他们成了最早一批的个体古玩商户。几年间他们吸引了全国各地无数的收藏爱好者的眼球,并敲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古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此后这里形成市场,也就是说市场是在市场中诞生的。
创业者要不畏艰难。1995年,北京古玩城建成开业,第二年,1996年,即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1997年,赶上亚洲“金融风暴”,北京古玩城牵头成立了全国古玩市场联谊会。1999年,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古玩城从此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发展轨道。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于这里的创业者来说,每一个日日夜夜,都那么紧张,那么马不停蹄。有的工作人员从进城至今没有休息过一个休息日。
影响业界带动业界。如果仅仅停留在前面那两个阶段,那么对于一个市场来说,是很难最终走向成功的。2002年在北京古玩城的影响下,其周边地区相继成立正庄国际古玩城、十里河程田古玩城、中古商国际收藏俱乐部和北京古玩城古典家具市场、北京古玩书画城,所有这些与先前成立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一起,构成了北京朝阳区潘家园古玩经营商业圈。从大区域的视角上看,它同时又与北边的亮马河古玩市场一起构成了中国北京CBD核心地带的东三环古玩走廊。
通过品牌走向辉煌。2006年北京古玩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内扩建工程,二三层的格局改造,与北京古玩城宾馆的改造,使北京古玩城的经营户从最初的300多家,猛增至700多家,北京古玩城从建成到现在都堪称亚洲第一。接着又推出了服务年、品牌年活动,率先在业界树立了自我约束公约。20年经营历程,证明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服务、品牌是古玩市场的出路所在。
对于目前收藏市场的状况,朱总有一个很精辟的看法:他认为收藏市场的捡漏时代已经过去,这是古玩艺术品市场成熟化的标志。它既对市场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说你那个市场的经营者,要具备较高的古玩艺术品欣赏水平,要具备较高的鉴赏水平,另外市场也要具备较高的鉴定机制,北京古玩城率先在市场里,创办了科学化的珠宝鉴定机构。另外市场的成熟化,也对收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收藏比的不是财力,而是眼力、文化水平、艺术素养和心态。
对未来的发展,北京古玩城将坚持在现代化管理与营销的基础上,保持古玩市场的传统经营味道。既很现代、很堂皇、很博物馆化,又很艺术化、很古朴、很自然,让每一个收藏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古玩城既是一个古玩市场,又是一个古玩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可以淘宝,可以交流,可以休闲,可以品茶,可以论道,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古老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
古董钟表店 把保修坚持到底
古董钟表屋的主人赵成元老先生是钟表世家,对钟表的爱好到他这已是整整三代。卖古董一般都是不保修的,而赵老先生卖出的古董钟表都有保修。他说:“只要我活着,卖出去的钟表就一定要保修,而且要终身保修。”在他的古董钟表屋里坐了一会儿,正赶上钟表们报时,一时间报时的乐声优优雅雅,此起彼伏,让人觉得它们都会说话似的。这里的确是一个钟表的世界,有19世纪的座钟,有怀表,有手表。置身于此就真像是进了时间的海洋。
采访过程中,遇上一位小伙子来淘换古董钟表。他相中了一台20世纪初的德国座钟,座钟品相俱佳,就连座钟背面的说明书仍然依稀可见。小伙子摆弄抚摸了好一会儿。赵老跟我说,这小伙子是一个懂老钟表的人,你看他那取表的姿势,摆弄的手法,是真懂的人。小伙子一共看了4座德国老钟表,最后选定了其中一座。猛然他问了这样一句话:“钟的零件都是老的。”赵老说:“没错。”他又问:“没有动过手?”赵老指着我跟他说:“你知道,这人是谁?是记者,他有录音,我跟你说这表里面的零件有一个是用国产的换上去的,你拿回来,这钟不是4000吗,假一罚十,我赔你4万。白纸黑字,我给你立字据。”小伙子非常满意地走了。
赵老说,店里所有的表,卖出去之前,都要在他面前走上两个星期,他才放心。
您可别以为赵老先生只卖古钟表,其实他也特别爱表,每当他收上一块特别心爱的表时,真是爱不释手。对于这样的表,他是一定要卖给识货的人,别以为拿钱就能买。就算是识货人把表买走了,他有时还望着那人的身影,一想起那表,心里还是有点依依不舍的。
周润发来古玩城,是必须来赵老这里的。一次他看好一座100年前的法国钟,他转身冲着墙角,从钱包里掏美元。他太太说:“在赵老这儿,还躲什么?”发哥说:“怕被外面的小偷看见。”赵老说,这里没小偷,就是有人看,“我拿眼睛瞪他一下,也就走啦。”赵老和发哥的老丈人是多年的朋友。这一段算是在这个古董钟表店的搞笑插曲吧。
做买卖一般都是见利就走,而赵老先生可不是这样。有一回有位洋人要买一块表,这表是外国造的,进口到中国来差不多有100多年了,洋人一定要买,老赵说要买可以挑别的,这个不行。洋人无奈只好摆摆手走了。老赵说这表到咱们中国100多年了,不能让它再回去了。再说如果卖了,远隔重洋的,将来想看可就看不见了。
炒作不是行情
荟萃阁主任黑静远老先生,三代从事珠宝生意,加上他的儿子,那就是四代了。据老先生回忆说,北京第一次古玩旧货拍卖就诞生在这里,1990年的时候,北京古玩城这地方连排房都没有,就是一片菜市场。那时就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大棚里面,商户们举办了古玩旧货拍卖会。当时找不到拍卖槌,于是人们就找来一面铜锣,拿它代替拍卖槌。北京拍卖第一“槌”是从这里响起来的。老先生回忆起来,仍然还很兴奋。
古玩这行和其他的买卖不同,老先生告诉记者说,“全懂就是不懂,”为什么?黑先生介绍说,古玩这行的手艺,过去都是跟着师傅学的,师傅懂瓷器,你就学瓷器,干的也是瓷器,出徒以后自己干,你也只能干瓷器,别的不懂。现在古玩市场也有一些跟风的现象,什么卖得好,就跟什么,这就是不懂的现象。老先生说:“我是卖珠宝的,主打鼻烟壶,不管市场好卖不好卖,都做。你说瓷器好卖了,咱也不能做,因为你得为客户负责,自己不懂,看走眼了,蒙客人一次,下次人家还来吗?”所谓隔行如隔山是也。
黑老认为,玩古玩第一要有师傅教你,前人的经验很重要,入门全靠师傅教。第二要有眼力,要勤看,多看,多学。第三要有钱,能买得起东西。这样才能玩起来,玩好。那么有这3条,是不是就算好的收藏家了,或是好的古玩商了?也未必。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件东西,年份好,东西也好,可就是价格贵得很,这时候就要看魄力了。有魄力的人就会买下来,几年后升值会很快,缺少魄力的人,可能就会错失一次入藏机会。这就涉及到看行情,现在古玩行情比较乱,乱的表现之一,就是炒作,老先生的观点是“炒作不是行情”。记者也很认同这个看法。尤其是过度的炒作,不仅不是行情,而且还会扰乱已经基本形成的古玩市场的秩序。 古玩商的经营之道,在于业精诚信,不欺人,挣的是一个眼力的钱。
前人做不到的,古玩城人做得到
北京古玩城人员构成,自近年以来,商家身份及人员构成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前,城里都是个体经营者,如今这里已有30余家文物公司入驻,古玩城过去那种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局面,得到改观。在人员构成上,从前都是个体古玩商,现在有一些企业老总、甚至博士也加入进来开店。这必然导致古玩经营意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前不久有一位先生花30万买了件白玉制品,没两星期,因为手里急等着用钱,就把白玉拿了回来,想退货。卖主很高兴地为他办理完了退货手续。白玉今年的行情,涨得不得了,就那人拿回来的白玉作品,卖出去以后,就涨了不少。你说这人把东西拿回来,卖家能不乐得收回吗。
可退可换,在别处不算什么新鲜事,在古玩艺术品这一行里却是少有的新鲜事。
珠宝翡翠买卖完了,就像吃完了饭,谁也不认识谁。前两天,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有人从一摊上花3万给老婆买了件翡翠手镯,作生日礼品,卖主说保你A货,假了赔你10倍。没想到拿给鉴定专家一看,说是B货。等找到卖翡翠的人时,那人却说谁知道你从哪儿买的。不承认,不给换。气得那人没辙,又拿钱跑古玩城给老婆买了一件。
在古玩城一层“御品珠宝”的柜台上,十分明显地摆放着一块制作精美的服务承诺牌,人们也管它叫“服务承诺卡”,它向购买翡翠作品的消费者承诺,所售翡翠皆为A货,“如有违反,加倍赔偿。”这种承诺究竟通过什么方式来加以保证的呢?我们在柜台处向服务小姐询问,小姐给我们拿出了一张同样印制精美的卡片,在这里它的名字叫“保真卡”,卡上对保真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售出的翡翠制品,都要认真准确地将名称、产地、材质、形状和颜色写清楚。卡面上写有“本店在此郑重承诺,对以上所述内容均保证其真实性。”在古玩城里,所有经营翡翠的商家,都有这样两张卡。谁违规,市场就砸谁的饭碗。保真承诺对日用消费品来说常见,而对于像珠宝翡翠这样的奢侈品,保真承诺可以说是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好开端。
假货退换、退赔,当然。没有问题的东西,也可以退换,说明经营者对自己所售卖商品有一种自信,证明人的自律。自信是诚信的基础,自律是诚信的标志。
在老北京的古玩行里,买古玩是不退不换的,您打了眼,就算是交学费。至今在古玩行话里面还有“交学费”,碰上好说话的,您把东西拿回来,您也不能全款退东西,您得留下一定比例的银子,这就是你要交的“学费”。民国的时候,不就有一位专门收藏瓷器的人,花了大把的银元,买回来的全是赝品,拿回去人家不给退,回家一赌气,全砸了,听响。这不退不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缺信”。古玩城这么一来,古玩行里的老皇历,就翻过去了。
人家古玩商,都是卖东西。古玩城的人,送东西。2003年以色列总统卡察夫来古玩城,身后还跟着20来个保镖,走到闫锡武的店里的时候,对中国的青铜器感觉挺有兴趣。小闫取出一件制作极其精美的青铜器,走上前去说:“我代表中国人民,代表古玩城全体人员,把这件象征中国人民智慧、象征中国人民好客之情的青铜器作品,赠送给您。”根据规定是不容许拍照合影的。卡察夫当时心里很高兴,破例与小闫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至今依旧悬挂在小闫的店里。赵总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总是自豪地说:“这事,就咱古玩城的人做得到。”
古玩城不做广告,靠货好拿人
有对天津夫妇,开车专奔北京古玩城,车的后备厢里面装了足足400万现金,连见多识广的赵总见了都觉惊讶。这人别的地方不去,径直就奔了玉府金厅。转了不到一个下午,400万全部出手,“就跟花4000的感觉一样。”一共买了近十块白玉精品。事后有人推测,这对夫妇买下的白玉,一年后可翻一番。东西好,就拿人。
玉府金厅,也叫“白玉精品厅”,进驻门槛很高。一要连续经营白玉3年,二是中国白玉研究会会员,三须有中国白玉研究会两名理事担保。新疆和田地区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简称“和田工美”),在这3个条件中,均是排头兵,不仅是新疆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玉器制作公司,而且还是2008年奥运徽宝玉料荣誉提供单位。它入驻古玩城玉府金厅,踏进和田工美,就像进了一座玉的精品世界。迎门的3件顶级珍品,右手碧玉香筒一对,正中间墨玉四管炉一尊,左手白玉海棠链炉瓶。别的不说,就说海棠链炉瓶,高29厘米,直径14厘米,厚8厘米。玉料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质地油脂温润,精光内蕴。造型完美,轮廓清晰,简洁洗练,圆润丰韵,抛光细腻无痕,玉雕工艺精湛。富丽典雅,古朴端庄,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蔡氏玉,吴家瓷”,隔壁就是国内著名白玉收藏家蔡氏传人夏惠杰的“杰艺珍藏”,店里有国内绝品白玉“丹凤朝阳”“双喜临门”“福海寿山”“刘海戏金蟾”等,把这里叫做玉雕精品博物馆,不过分。
“水往低处流,货向高价走”,好货总往一处聚,古玩珍品以品分。
瓷源阁的严志芳专营明清瓷器,人称“明清瓷,一眼灵”。没想到,他从前就四楼那么个小店面,如今盘下三楼60平方米,竟成了一处地地道道贵宾室兼精品展示间。整个房间中间有个精美的木制雕花隔扇门,把屋子分为两间,各占30平方米,外间展示明清民窑精品瓷器,间或有一两件官窑。里间全是官窑。整个店面,装饰典雅古朴,贵宾来了,有珍品。其中有他刚从翰海拍回来的清同治“玉壶春”,从佳仕德拍回来的清乾隆“瓜棱贯耳瓶”,以及从国外买回来的明代的“葫芦扁瓶”等。不过您别以为他还是个体,瓷源阁现已升级为文物公司。
“贵宾室”和“精品间”
收藏古玩艺术精珍品的人,总是少数,国外盛行一种叫做俱乐部式的销售方式。从欧盟到美国,这种俱乐部式的服务场所,大多数仅对会员开放。东西巨好、价格巨贵、服务巨周到、环境巨舒适。这种服务方式,在我国港台地区古玩艺术品市场上也很流行。
“十万八万不贵,百八十万常见。”北京古玩城,得风气之先,精美精致,高档舒适,休闲娱乐、人性化服务,“贵宾室”“精品展示室”随处可见,真有“俱乐部式”的雏形。
一楼“京精堂”专营台湾海域出产的纯天然珊瑚饰品,它地处一楼交通要道之处,别看门脸不大,里面却有一定的纵深度,主人把它一分为二,前面经营适合于中低档消费者的珊瑚饰品,而里间则全部是高档珊瑚饰品,古玩城的人们把这样的设置称为“贵宾室”或“珍品展示室”。在这里,可以品茶,可以交流,可以观赏,可以把玩。里间中间的桌子是柜台,也是茶桌,其上是一面透明的玻璃镜面,下面是黄色的饰品盒,看上去真有一束红花满地金,一枝珊瑚出镜来的感觉。临走主人送了我一张这里的“优惠卡”,卡上写着:“此卡沟通你我源,源缘不断把手牵。携手走向致富路,充实度过每一天。”古玩城经营环境的彻底改变,是古玩城人用经验血汗换来的。从前的古玩城,上下四层,全是鸽子笼似的小店铺,东西四处一堆,头顶上就一个大灯泡子,你进了门,再好的眼力,看一会儿,眼睛也花了。近年,古玩城一年一变样,不变不成,从最早开始的服务年到品牌年,现在你不用买什么东西,进去看看就像参观博物馆。东西一摆,灯光一照,不买就是围着转一圈看看,也过瘾。
“以前的老古玩铺,屋子里总是装得满满当当的,可现在,你去看,厅堂里空空荡荡,摆上几件东西,打上灯光,人往里一走,感觉什么都是好东西。”
人变了,经营意识、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经营环境也变了,创意文化的路,使古玩城今非昔比。
潘家园旧货市场:大众收藏乐园
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潘家园桥西南,占地4.85万平方米。市场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餐饮服务区等6个经营区。主营古旧物品、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年成交额达数亿元。市场拥有4000余家经营商户,经商人员近万人,其中60%的经营者来自北京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维、蒙、朝鲜等十几个民族。市场形成于1992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
记者家住劲松东口,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都把孩子送到住在劲松西口的爷爷奶奶家。每当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从劲松小医院门前经过时,总可以看见小医院对面一溜摆着几个旧货摊。1992年前后的时候大约有十几个,后来慢慢增加到了几十个,记得那时的地摊,因为都没有营业执照,有关部门的人士常常来查抄。但是由于买卖双方都自觉自愿地在这里进行交易,一两年之间,这些旧货古玩摊就发展到了劲松电影院后面的十字路口,一到周末,这里的人就满满的。从前的查抄已经让位于管理,这时已经有了初步的简单的管理办法,地摊开始收取管理费,东西也稍微比从前贵了一点点。当时在早市的北面建了一个大棚,应该算是最早的潘家园古玩市场。每次送小女上学,从市场的东门口进去,顺着两边的店铺中间那条窄窄的走道转过去,出西门口。西门口有一家古玩店,店门口摆着一个铜狮子,张着大口。每当我领着小女从这里过时,我就跟她说,“你要是把手伸到狮子嘴里面去,狮子就会咬住你的手不放,信不信?”小女总说不信。可是当我让她伸手时,她却总是不肯。此时的潘家园市场绝大多数还是旧货,工艺品很少。从这时起,我也在这里淘藏品。1995年的时候,地摊全部迁到北面的一片空场之中,那地方很大,就是坑坑洼洼的。夏天下雨,满地都是泥,春秋刮风,到处都是灰尘。就是在这里,我淘了很多好旧书。现在这地方已经是一家超市了。90年代末,旧货市场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地方。
潘家园旧货市场是全国人气最旺的古旧物品市场。市场坐店商铺全年365天开市,地摊每周末开市,周末开市日客流量达六七万人,其中外宾近万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游客在这里交融。
高人气的法宝
公允地说,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启了收藏的大众化时代。此前收藏,主要集中于小众群体,而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从此无论精英还是大众,只要想收藏,就可以到这里来,过把淘宝瘾。久而久之,跑惯了腿,吃惯了嘴,人们一说收藏,捡漏,就总是想起潘家园,就总是奔潘家园。这叫作收藏路径依赖。没有这种路径依赖,也就没有潘家园今天的人气。
其次,这里保持了传统藏品市场的经营形式——地摊,潘家园起家于地摊,这就是它的定位。这个定位,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给它的,而是市场自然形成。后来许多的这类市场,都是先建场子,后建市。潘家园则是先建市,后建场子,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优势,又是它成功的秘诀。
第三,这里不仅是淘藏品的地方,还是藏友们相聚之地。一到周末,许多藏友不为别的,有时候就因为某某来,所以我才来。有时候就是某某不来,我也会来这里遛遛,就算是玩,看看旧货行情,也是一乐。这3个特点,正好反映了京城文化的某些特性。自明清以来,京城有文化的人、有品位的人都喜欢收藏。而遛地摊是京城人的淘宝习惯,捡漏则总能体现这种淘中之乐。京城人好交际,潘家园市场,无形中恰好为喜欢收藏的人提供了交际交流的场所。
如今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已经成了一个经营民间旧货、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的假日市场。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牙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及生活用品等。不夸张地说,某种程度上,北京古玩行的千姿百态尽在于此了。
在保持、继承、发扬传统式的古玩经营风格方面,潘家园旧货市场可谓功不可没。属于这类的市场,在北京还有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亮马收藏品市场、通州梨园古玩市场等。
潘家园不仅是这个地区旧货市场的一个专有名称,而且也成了京城大大小小这类市场的代名词,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特色。它们不求那种博物馆化的形式,只求人们能够在其中体会到那种昔日淘宝的情趣,带有某种怀旧意味。
捡漏,从这里诞生
捡漏这词虽然早就有,可是成为大众流行语,却是随着潘家园旧货市场,才开始渐渐为人所乐道。在收藏爱好者的词典中,潘家园旧货市场几乎就成了捡漏的代名词。虽然现在这里已经没漏可捡了,但人们还总是怀着某种捡漏情结,每逢休息日,大老远地跑了来,盼着遇上个“漏”。
潘家园离我家很近,确也圆过我不少捡漏梦。1997年秋季,我在书市上以每册5元的价钱买下五册《四库全书总目》零本,当时琢磨着肯定凑不起来了。把书夹回家在灯下观赏过几次,只觉得有这几册首图故物也该知足了。没想到过了一年,有一次逛潘家园旧书市场,竟意外地看到一处散摊上摆着两册,凑上去毫不经意地拿起来翻检了几页,第一个入眼的景象就是那枚暗红的印章。摆摊的是位河南小伙子,他的书摊里有几十册线装书,知道他是吃这饭的,心想弄不好非让他宰一刀不可。心中虽然被眼前的两册书挠得发痒,只好硬着头皮儿和人家砍价。“这两册残书怎么卖?”我强调了它们是残书,这样就好往下杀价了。“15元一册,少了不卖。”我心里觉得高兴,还没往下侃价他就自己滑下来了。后来这个摊主又给我找了好几册,每册仅100元,最后还帮我找了书的函套,既淘换了藏品,又交了朋友。潘家园这个地方,就有这点好处。买藏品,交朋友,长知识。有人说这就是“漏”,让我捡着了,也有人说,这不是“漏”,赚头太小。其实收藏捡漏,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它还应该包括文化、情感等。
失之交臂
潘家园是练眼睛的地方,捡漏,要有眼力;遇上好东西,错过了,还是个眼力问题。与自己心仪的藏品失之交臂,有时候,比打眼还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在潘家园这里,失之交臂的事情是很常见的,因为是旧货,地摊摊主总是变化的,你错过了一件好东西,再回来,也许永远都遇不上了。
我就遇上过一次,1993年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没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它横跨马路东西两个大院。旧货市场还处于地摊阶段的时候,我就已是那里的常客了。那会儿好玩意不少,价钱以当今水平来看那是白给。
一日上午10点,跑到潘家园地摊。见着一块墨。摊主说是清墨,如何如何淘换来的。我心里也说不清楚是不是清墨,可看了几块之后,眼前一亮。清墨中向以“四大墨家”的墨最为人称道——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至今仍是名牌。
摊主说:“一口价,150吧。”我钱带得够,就是拿不准。别看摊主信它是清墨,我还二虎,走了眼这东西也就值几块钱。这时旁边蹲一老头儿,马上拿起来,看了看在手上一掂,然后冲摊主说:“便宜点成吗?”“一口价。”老头儿二话没说付了钱。我凑过去问,老头儿告诉我这是胡开文的墨,胡墨的特点是色泽墨润,掭笔不粘,入纸不洇。他说,关于胡开文还有一段故事——胡原名胡正,一年去南京贡院,一眼望见“天开文运”的匾额。读书人都希望升官发财,他就取“开文”两字作商标以示吉祥。再加上他善于经营,胡墨于是火爆。老头儿得意而归的样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总希望能再遇价廉物美的胡墨,然而总是无缘。
这真有点像与佳人失之交臂的那种感觉。
潘家园打眼记
打眼和捡漏,也是随着旧货市场流行起来的。玩收藏的人,没有没打过眼的。打眼不是什么坏事,不打眼你就练不了眼力,就练不了心态,练不了定力。不是有那一句话吗,想学收藏,先上潘家园练眼力,然后再去古玩市场上捡漏。这意思就是,捡漏是要通过打眼的历练过程,才可能有的一种淘藏水平。
在潘家园打眼是常有的事,1995年就遇上一次,说出来就算是一段历史吧。我平日特喜欢读宋人米芾的《砚史》和苏易简的《砚谱》,“吃药”就是因为书看多了,实物看得太少的缘故。在地摊上看见一方松花石砚,淘的时候还有哥们儿给“掌眼”。看见这方砚的时候,摊主望着我们一言不发。他是聪明的,开口早了,我们也许会大砍价,因为看出了他急于出手。如此一来,急的就是我们了。两位朋友都说是清宫皇帝御砚,如果三五百能到手,那就真是捡了漏啦。我们问:“这砚什么价?”对方说:“你们给个价?”我说:“您让我们给价,三五十的您干吗!”对方不生气也不着急,慢兮兮地说:“这是啥砚?松花石砚。本来就没想卖,不知怎么的一块儿混着来了。见你们喜欢卖了也成。200块钱您拿走,这是一口价。”我知道古玩、旧货市场上所谓的一口价,就是不能回价。买就买,不买拉倒。我实在想杀下点价去,可不知怎么开口。另一位朋友说:“这么着吧!我们3个人一共就带了200,您给我们留下20,让我们也好再往里面遛遛,先欠着,下礼拜给您带来。”对方说:“欠着可以,砍价不成。”
我们都以为遇上《西清砚谱》里的松花砚了,心里这个高兴。回家拿出《西清砚谱》一看。全错了!别的不说,书上记载那砚背面有铭文一则——“以静为用,是以永年”。给我掌眼的哥们儿非要出钱买走,我说算啦,留着当个纪念吧。跟人家万八千的打了眼相比,我还算是幸运的。在潘家园淘藏品,要有好心态。收藏一不能玩自己不熟悉的,二不能有贪心,总想捡漏最后都得打眼,三不能不懂装懂。
潘家园里的乐子
眼下到潘家园来的人,很多都是为了一个乐子。碰上熟悉的老朋友,遇上喜欢的东西,不一定非是古玩,这一边遛,一边玩,一边淘换东西的过程,就足以令人乐不可支了。
今年入夏,即遇老天爷高烧。星期五晚上,热得没有睡好,星期六一大早就爬起来奔向了潘家园旧书市场。
上午发现两本书。一本是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英文原版司各特著《湖边夫人》,1900年版,书前有司各特和狗在一起的黑白图片一幅,书为袖珍精装本,整料封皮,很明显这种类型的封皮比拼料封皮要好得多,书脊虽略有些裂缝,但简单地粘下就完好如初了。此为司各特的一部长篇叙事诗。第二本书还是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英文原版书,书名为《短篇历史故事选》,1918年版。此书原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后来为我的朋友潘小松所藏。何以知之?书的扉页和内封页上各有其藏印一枚,印文“潘小松印”。有书友的书在侧,就如友人在近旁,不亦乐乎。两本书,都是一大早就盯上了,只见有一两个人看过,问过价。听摊主说每本50元,一口价。那两人没有要,我过去划了一下价,见对方一个劲儿地摇头。心想这样的好书50元一本,并不算很贵。您就是存包,在人家里存100年,最后给人家20元钱存包钱,人家也不干呀。
下午人都晒蔫了,转到一个书摊前时,眼前就是一亮,这时不管您眼睛怎么亮,也不用害怕给对方看见,该高兴就高兴,没有人注意你。我个人觉得下午猎书最爽。上午见了好书,不能喜形于色,要不然就挨宰。这个高烧的下午,那个书摊主人坐在原地正在打盹,一册企鹅书局1938年伦敦版的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的确让心里狂喜了一会儿,那人还在打盹,我大声问这书多钱,连问了好几声,那人才醒过来,“十块。”立马给银子,然后打道回府。心中这个乐儿啊,啧啧……
编辑/任 涓[email protected]
北京古玩城:豪华版古玩珍品圣地
北京古玩城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古玩交易中心、国内档次最高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从前说起古玩市场来,总是一个模式,面积多大,商户多少,位置多好,客流量多大。其实,这都是外表。
记者曾两度采访北京古玩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津生先生。那时候赵先生话多,总是希望多说说。这回他来了个画龙点睛,对于古玩艺术品收藏市场来说,北京古玩城就是要引导回流、引领投资、导航古玩艺术品市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国内各地建起的古玩城很多,可是经营都遇到了困难,有的甚至比较萧条。北京古玩城,别看人来得少,可是家家都喜气洋洋的。”秘密在哪儿?“品质+品位+诚信”。赵董解释:“品质,就是不论新、旧,比如白玉、水晶、珊瑚、象牙等都是全国品级最高,品位最雅的。品位,是说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化审美形式,在古玩城这里得到完好的结合。你们看,现在进了古玩城,就不是那种东西一堆,档次不分的样子,是不是有点博物馆、艺术馆的感觉?诚信,古玩城建立了保真卡、承诺卡的制度,古玩艺术品可退可换,改变了古玩艺术品市场不退不换的旧例。”把这3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创意。
正是这种创意给这个已有20年历史的古玩文化社区带来了新变化。换句话说,古玩成为社会生活关键词,是随着北京古玩城一同流行起来的。
这里的一位老商户指着北京古玩城(现在叫北京古玩城A座)告诉记者说,古玩城还没有建起来之时,这里就是一片荒地,那时有不少人在这里摆摊卖菜,卖水果,其实就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其中有些人连带着卖一些旧货,有一段时间还有人卖过摩托车和汽车配件。虽说做买卖的不少,但一直都不是很景气。后来在这里摆地摊卖古玩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形成一个自发的古玩市场。开始没有名字,后来起了个名,叫北京劲松民间艺术品旧货市场。这个名字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随着市场的发展,最后由北京市工商局和北京市旅游局两家单位合资,在这里共同组建了古玩城,于1995年正式开业。
叫什么名字,北京古玩城办公室负责人告诉我说,那时向市主管部门上报大厦名称的时候,真经过了几番周折。到底是叫古玩城,还是叫旧货,这里区别大了。最后由主管部门敲定,同意使用“北京古玩城”这一名称,牌匾上的5个大字由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员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北京古玩城的诞生对当时的文物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日后的古玩市场化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古玩城顺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需求,在文化创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初步探索。古玩城市场二部的人员陪同记者参观了北京古玩城新近创办的文物修复中心。目前,文物修复业务的开展在中国各大古玩城中尚属首例,它受到了市政府、首都博物馆、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北京关海森文物鉴定科技有限公司及相关机构和单位的鼎力支持与热心帮助。它以北京古玩城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商家资源为依托,整合了部分民间文物修复人员,同时充分发挥专家权威优势,准确、公正面向大众开展文物修复和珠宝检测工作。
北京古玩城A座,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有600余家文物公司、古玩经销商驻场经营,其中包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外国古玩经销商50余家,B座自2010年4月1日起试营业,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100余家商户,它将被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家“古玩艺术品不夜城”,其中港台商户占较大比例。这在北京市潘家园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中成为一大亮点。
打造品牌走向辉煌
现任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朱京巍,毕业于美国南加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具有丰富的市场管理和运营经验。目前,他还兼任中国白玉研究会副会长,对中国和田玉有着丰富的鉴定和鉴赏经验。
在回顾了古玩城的经营历程中,他总结了这样几个点。
市场起于买卖双方的努力。20年前,这里聚集了当时的古玩摊主,他们在这里经营着一种买卖,同时也经营着一种文化。“北京劲松民间工艺品旧货市场”建起来之后,他们成了最早一批的个体古玩商户。几年间他们吸引了全国各地无数的收藏爱好者的眼球,并敲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古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此后这里形成市场,也就是说市场是在市场中诞生的。
创业者要不畏艰难。1995年,北京古玩城建成开业,第二年,1996年,即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1997年,赶上亚洲“金融风暴”,北京古玩城牵头成立了全国古玩市场联谊会。1999年,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古玩城从此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发展轨道。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于这里的创业者来说,每一个日日夜夜,都那么紧张,那么马不停蹄。有的工作人员从进城至今没有休息过一个休息日。
影响业界带动业界。如果仅仅停留在前面那两个阶段,那么对于一个市场来说,是很难最终走向成功的。2002年在北京古玩城的影响下,其周边地区相继成立正庄国际古玩城、十里河程田古玩城、中古商国际收藏俱乐部和北京古玩城古典家具市场、北京古玩书画城,所有这些与先前成立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一起,构成了北京朝阳区潘家园古玩经营商业圈。从大区域的视角上看,它同时又与北边的亮马河古玩市场一起构成了中国北京CBD核心地带的东三环古玩走廊。
通过品牌走向辉煌。2006年北京古玩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内扩建工程,二三层的格局改造,与北京古玩城宾馆的改造,使北京古玩城的经营户从最初的300多家,猛增至700多家,北京古玩城从建成到现在都堪称亚洲第一。接着又推出了服务年、品牌年活动,率先在业界树立了自我约束公约。20年经营历程,证明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服务、品牌是古玩市场的出路所在。
对于目前收藏市场的状况,朱总有一个很精辟的看法:他认为收藏市场的捡漏时代已经过去,这是古玩艺术品市场成熟化的标志。它既对市场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说你那个市场的经营者,要具备较高的古玩艺术品欣赏水平,要具备较高的鉴赏水平,另外市场也要具备较高的鉴定机制,北京古玩城率先在市场里,创办了科学化的珠宝鉴定机构。另外市场的成熟化,也对收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收藏比的不是财力,而是眼力、文化水平、艺术素养和心态。
对未来的发展,北京古玩城将坚持在现代化管理与营销的基础上,保持古玩市场的传统经营味道。既很现代、很堂皇、很博物馆化,又很艺术化、很古朴、很自然,让每一个收藏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古玩城既是一个古玩市场,又是一个古玩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可以淘宝,可以交流,可以休闲,可以品茶,可以论道,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古老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
古董钟表店 把保修坚持到底
古董钟表屋的主人赵成元老先生是钟表世家,对钟表的爱好到他这已是整整三代。卖古董一般都是不保修的,而赵老先生卖出的古董钟表都有保修。他说:“只要我活着,卖出去的钟表就一定要保修,而且要终身保修。”在他的古董钟表屋里坐了一会儿,正赶上钟表们报时,一时间报时的乐声优优雅雅,此起彼伏,让人觉得它们都会说话似的。这里的确是一个钟表的世界,有19世纪的座钟,有怀表,有手表。置身于此就真像是进了时间的海洋。
采访过程中,遇上一位小伙子来淘换古董钟表。他相中了一台20世纪初的德国座钟,座钟品相俱佳,就连座钟背面的说明书仍然依稀可见。小伙子摆弄抚摸了好一会儿。赵老跟我说,这小伙子是一个懂老钟表的人,你看他那取表的姿势,摆弄的手法,是真懂的人。小伙子一共看了4座德国老钟表,最后选定了其中一座。猛然他问了这样一句话:“钟的零件都是老的。”赵老说:“没错。”他又问:“没有动过手?”赵老指着我跟他说:“你知道,这人是谁?是记者,他有录音,我跟你说这表里面的零件有一个是用国产的换上去的,你拿回来,这钟不是4000吗,假一罚十,我赔你4万。白纸黑字,我给你立字据。”小伙子非常满意地走了。
赵老说,店里所有的表,卖出去之前,都要在他面前走上两个星期,他才放心。
您可别以为赵老先生只卖古钟表,其实他也特别爱表,每当他收上一块特别心爱的表时,真是爱不释手。对于这样的表,他是一定要卖给识货的人,别以为拿钱就能买。就算是识货人把表买走了,他有时还望着那人的身影,一想起那表,心里还是有点依依不舍的。
周润发来古玩城,是必须来赵老这里的。一次他看好一座100年前的法国钟,他转身冲着墙角,从钱包里掏美元。他太太说:“在赵老这儿,还躲什么?”发哥说:“怕被外面的小偷看见。”赵老说,这里没小偷,就是有人看,“我拿眼睛瞪他一下,也就走啦。”赵老和发哥的老丈人是多年的朋友。这一段算是在这个古董钟表店的搞笑插曲吧。
做买卖一般都是见利就走,而赵老先生可不是这样。有一回有位洋人要买一块表,这表是外国造的,进口到中国来差不多有100多年了,洋人一定要买,老赵说要买可以挑别的,这个不行。洋人无奈只好摆摆手走了。老赵说这表到咱们中国100多年了,不能让它再回去了。再说如果卖了,远隔重洋的,将来想看可就看不见了。
炒作不是行情
荟萃阁主任黑静远老先生,三代从事珠宝生意,加上他的儿子,那就是四代了。据老先生回忆说,北京第一次古玩旧货拍卖就诞生在这里,1990年的时候,北京古玩城这地方连排房都没有,就是一片菜市场。那时就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大棚里面,商户们举办了古玩旧货拍卖会。当时找不到拍卖槌,于是人们就找来一面铜锣,拿它代替拍卖槌。北京拍卖第一“槌”是从这里响起来的。老先生回忆起来,仍然还很兴奋。
古玩这行和其他的买卖不同,老先生告诉记者说,“全懂就是不懂,”为什么?黑先生介绍说,古玩这行的手艺,过去都是跟着师傅学的,师傅懂瓷器,你就学瓷器,干的也是瓷器,出徒以后自己干,你也只能干瓷器,别的不懂。现在古玩市场也有一些跟风的现象,什么卖得好,就跟什么,这就是不懂的现象。老先生说:“我是卖珠宝的,主打鼻烟壶,不管市场好卖不好卖,都做。你说瓷器好卖了,咱也不能做,因为你得为客户负责,自己不懂,看走眼了,蒙客人一次,下次人家还来吗?”所谓隔行如隔山是也。
黑老认为,玩古玩第一要有师傅教你,前人的经验很重要,入门全靠师傅教。第二要有眼力,要勤看,多看,多学。第三要有钱,能买得起东西。这样才能玩起来,玩好。那么有这3条,是不是就算好的收藏家了,或是好的古玩商了?也未必。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件东西,年份好,东西也好,可就是价格贵得很,这时候就要看魄力了。有魄力的人就会买下来,几年后升值会很快,缺少魄力的人,可能就会错失一次入藏机会。这就涉及到看行情,现在古玩行情比较乱,乱的表现之一,就是炒作,老先生的观点是“炒作不是行情”。记者也很认同这个看法。尤其是过度的炒作,不仅不是行情,而且还会扰乱已经基本形成的古玩市场的秩序。 古玩商的经营之道,在于业精诚信,不欺人,挣的是一个眼力的钱。
前人做不到的,古玩城人做得到
北京古玩城人员构成,自近年以来,商家身份及人员构成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前,城里都是个体经营者,如今这里已有30余家文物公司入驻,古玩城过去那种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局面,得到改观。在人员构成上,从前都是个体古玩商,现在有一些企业老总、甚至博士也加入进来开店。这必然导致古玩经营意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前不久有一位先生花30万买了件白玉制品,没两星期,因为手里急等着用钱,就把白玉拿了回来,想退货。卖主很高兴地为他办理完了退货手续。白玉今年的行情,涨得不得了,就那人拿回来的白玉作品,卖出去以后,就涨了不少。你说这人把东西拿回来,卖家能不乐得收回吗。
可退可换,在别处不算什么新鲜事,在古玩艺术品这一行里却是少有的新鲜事。
珠宝翡翠买卖完了,就像吃完了饭,谁也不认识谁。前两天,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有人从一摊上花3万给老婆买了件翡翠手镯,作生日礼品,卖主说保你A货,假了赔你10倍。没想到拿给鉴定专家一看,说是B货。等找到卖翡翠的人时,那人却说谁知道你从哪儿买的。不承认,不给换。气得那人没辙,又拿钱跑古玩城给老婆买了一件。
在古玩城一层“御品珠宝”的柜台上,十分明显地摆放着一块制作精美的服务承诺牌,人们也管它叫“服务承诺卡”,它向购买翡翠作品的消费者承诺,所售翡翠皆为A货,“如有违反,加倍赔偿。”这种承诺究竟通过什么方式来加以保证的呢?我们在柜台处向服务小姐询问,小姐给我们拿出了一张同样印制精美的卡片,在这里它的名字叫“保真卡”,卡上对保真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售出的翡翠制品,都要认真准确地将名称、产地、材质、形状和颜色写清楚。卡面上写有“本店在此郑重承诺,对以上所述内容均保证其真实性。”在古玩城里,所有经营翡翠的商家,都有这样两张卡。谁违规,市场就砸谁的饭碗。保真承诺对日用消费品来说常见,而对于像珠宝翡翠这样的奢侈品,保真承诺可以说是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好开端。
假货退换、退赔,当然。没有问题的东西,也可以退换,说明经营者对自己所售卖商品有一种自信,证明人的自律。自信是诚信的基础,自律是诚信的标志。
在老北京的古玩行里,买古玩是不退不换的,您打了眼,就算是交学费。至今在古玩行话里面还有“交学费”,碰上好说话的,您把东西拿回来,您也不能全款退东西,您得留下一定比例的银子,这就是你要交的“学费”。民国的时候,不就有一位专门收藏瓷器的人,花了大把的银元,买回来的全是赝品,拿回去人家不给退,回家一赌气,全砸了,听响。这不退不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缺信”。古玩城这么一来,古玩行里的老皇历,就翻过去了。
人家古玩商,都是卖东西。古玩城的人,送东西。2003年以色列总统卡察夫来古玩城,身后还跟着20来个保镖,走到闫锡武的店里的时候,对中国的青铜器感觉挺有兴趣。小闫取出一件制作极其精美的青铜器,走上前去说:“我代表中国人民,代表古玩城全体人员,把这件象征中国人民智慧、象征中国人民好客之情的青铜器作品,赠送给您。”根据规定是不容许拍照合影的。卡察夫当时心里很高兴,破例与小闫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至今依旧悬挂在小闫的店里。赵总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总是自豪地说:“这事,就咱古玩城的人做得到。”
古玩城不做广告,靠货好拿人
有对天津夫妇,开车专奔北京古玩城,车的后备厢里面装了足足400万现金,连见多识广的赵总见了都觉惊讶。这人别的地方不去,径直就奔了玉府金厅。转了不到一个下午,400万全部出手,“就跟花4000的感觉一样。”一共买了近十块白玉精品。事后有人推测,这对夫妇买下的白玉,一年后可翻一番。东西好,就拿人。
玉府金厅,也叫“白玉精品厅”,进驻门槛很高。一要连续经营白玉3年,二是中国白玉研究会会员,三须有中国白玉研究会两名理事担保。新疆和田地区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简称“和田工美”),在这3个条件中,均是排头兵,不仅是新疆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玉器制作公司,而且还是2008年奥运徽宝玉料荣誉提供单位。它入驻古玩城玉府金厅,踏进和田工美,就像进了一座玉的精品世界。迎门的3件顶级珍品,右手碧玉香筒一对,正中间墨玉四管炉一尊,左手白玉海棠链炉瓶。别的不说,就说海棠链炉瓶,高29厘米,直径14厘米,厚8厘米。玉料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质地油脂温润,精光内蕴。造型完美,轮廓清晰,简洁洗练,圆润丰韵,抛光细腻无痕,玉雕工艺精湛。富丽典雅,古朴端庄,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蔡氏玉,吴家瓷”,隔壁就是国内著名白玉收藏家蔡氏传人夏惠杰的“杰艺珍藏”,店里有国内绝品白玉“丹凤朝阳”“双喜临门”“福海寿山”“刘海戏金蟾”等,把这里叫做玉雕精品博物馆,不过分。
“水往低处流,货向高价走”,好货总往一处聚,古玩珍品以品分。
瓷源阁的严志芳专营明清瓷器,人称“明清瓷,一眼灵”。没想到,他从前就四楼那么个小店面,如今盘下三楼60平方米,竟成了一处地地道道贵宾室兼精品展示间。整个房间中间有个精美的木制雕花隔扇门,把屋子分为两间,各占30平方米,外间展示明清民窑精品瓷器,间或有一两件官窑。里间全是官窑。整个店面,装饰典雅古朴,贵宾来了,有珍品。其中有他刚从翰海拍回来的清同治“玉壶春”,从佳仕德拍回来的清乾隆“瓜棱贯耳瓶”,以及从国外买回来的明代的“葫芦扁瓶”等。不过您别以为他还是个体,瓷源阁现已升级为文物公司。
“贵宾室”和“精品间”
收藏古玩艺术精珍品的人,总是少数,国外盛行一种叫做俱乐部式的销售方式。从欧盟到美国,这种俱乐部式的服务场所,大多数仅对会员开放。东西巨好、价格巨贵、服务巨周到、环境巨舒适。这种服务方式,在我国港台地区古玩艺术品市场上也很流行。
“十万八万不贵,百八十万常见。”北京古玩城,得风气之先,精美精致,高档舒适,休闲娱乐、人性化服务,“贵宾室”“精品展示室”随处可见,真有“俱乐部式”的雏形。
一楼“京精堂”专营台湾海域出产的纯天然珊瑚饰品,它地处一楼交通要道之处,别看门脸不大,里面却有一定的纵深度,主人把它一分为二,前面经营适合于中低档消费者的珊瑚饰品,而里间则全部是高档珊瑚饰品,古玩城的人们把这样的设置称为“贵宾室”或“珍品展示室”。在这里,可以品茶,可以交流,可以观赏,可以把玩。里间中间的桌子是柜台,也是茶桌,其上是一面透明的玻璃镜面,下面是黄色的饰品盒,看上去真有一束红花满地金,一枝珊瑚出镜来的感觉。临走主人送了我一张这里的“优惠卡”,卡上写着:“此卡沟通你我源,源缘不断把手牵。携手走向致富路,充实度过每一天。”古玩城经营环境的彻底改变,是古玩城人用经验血汗换来的。从前的古玩城,上下四层,全是鸽子笼似的小店铺,东西四处一堆,头顶上就一个大灯泡子,你进了门,再好的眼力,看一会儿,眼睛也花了。近年,古玩城一年一变样,不变不成,从最早开始的服务年到品牌年,现在你不用买什么东西,进去看看就像参观博物馆。东西一摆,灯光一照,不买就是围着转一圈看看,也过瘾。
“以前的老古玩铺,屋子里总是装得满满当当的,可现在,你去看,厅堂里空空荡荡,摆上几件东西,打上灯光,人往里一走,感觉什么都是好东西。”
人变了,经营意识、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经营环境也变了,创意文化的路,使古玩城今非昔比。
潘家园旧货市场:大众收藏乐园
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潘家园桥西南,占地4.85万平方米。市场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餐饮服务区等6个经营区。主营古旧物品、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年成交额达数亿元。市场拥有4000余家经营商户,经商人员近万人,其中60%的经营者来自北京以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维、蒙、朝鲜等十几个民族。市场形成于1992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
记者家住劲松东口,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都把孩子送到住在劲松西口的爷爷奶奶家。每当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从劲松小医院门前经过时,总可以看见小医院对面一溜摆着几个旧货摊。1992年前后的时候大约有十几个,后来慢慢增加到了几十个,记得那时的地摊,因为都没有营业执照,有关部门的人士常常来查抄。但是由于买卖双方都自觉自愿地在这里进行交易,一两年之间,这些旧货古玩摊就发展到了劲松电影院后面的十字路口,一到周末,这里的人就满满的。从前的查抄已经让位于管理,这时已经有了初步的简单的管理办法,地摊开始收取管理费,东西也稍微比从前贵了一点点。当时在早市的北面建了一个大棚,应该算是最早的潘家园古玩市场。每次送小女上学,从市场的东门口进去,顺着两边的店铺中间那条窄窄的走道转过去,出西门口。西门口有一家古玩店,店门口摆着一个铜狮子,张着大口。每当我领着小女从这里过时,我就跟她说,“你要是把手伸到狮子嘴里面去,狮子就会咬住你的手不放,信不信?”小女总说不信。可是当我让她伸手时,她却总是不肯。此时的潘家园市场绝大多数还是旧货,工艺品很少。从这时起,我也在这里淘藏品。1995年的时候,地摊全部迁到北面的一片空场之中,那地方很大,就是坑坑洼洼的。夏天下雨,满地都是泥,春秋刮风,到处都是灰尘。就是在这里,我淘了很多好旧书。现在这地方已经是一家超市了。90年代末,旧货市场才有了一个固定的地方。
潘家园旧货市场是全国人气最旺的古旧物品市场。市场坐店商铺全年365天开市,地摊每周末开市,周末开市日客流量达六七万人,其中外宾近万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游客在这里交融。
高人气的法宝
公允地说,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启了收藏的大众化时代。此前收藏,主要集中于小众群体,而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从此无论精英还是大众,只要想收藏,就可以到这里来,过把淘宝瘾。久而久之,跑惯了腿,吃惯了嘴,人们一说收藏,捡漏,就总是想起潘家园,就总是奔潘家园。这叫作收藏路径依赖。没有这种路径依赖,也就没有潘家园今天的人气。
其次,这里保持了传统藏品市场的经营形式——地摊,潘家园起家于地摊,这就是它的定位。这个定位,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给它的,而是市场自然形成。后来许多的这类市场,都是先建场子,后建市。潘家园则是先建市,后建场子,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优势,又是它成功的秘诀。
第三,这里不仅是淘藏品的地方,还是藏友们相聚之地。一到周末,许多藏友不为别的,有时候就因为某某来,所以我才来。有时候就是某某不来,我也会来这里遛遛,就算是玩,看看旧货行情,也是一乐。这3个特点,正好反映了京城文化的某些特性。自明清以来,京城有文化的人、有品位的人都喜欢收藏。而遛地摊是京城人的淘宝习惯,捡漏则总能体现这种淘中之乐。京城人好交际,潘家园市场,无形中恰好为喜欢收藏的人提供了交际交流的场所。
如今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已经成了一个经营民间旧货、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的假日市场。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牙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文革遗物及生活用品等。不夸张地说,某种程度上,北京古玩行的千姿百态尽在于此了。
在保持、继承、发扬传统式的古玩经营风格方面,潘家园旧货市场可谓功不可没。属于这类的市场,在北京还有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亮马收藏品市场、通州梨园古玩市场等。
潘家园不仅是这个地区旧货市场的一个专有名称,而且也成了京城大大小小这类市场的代名词,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特色。它们不求那种博物馆化的形式,只求人们能够在其中体会到那种昔日淘宝的情趣,带有某种怀旧意味。
捡漏,从这里诞生
捡漏这词虽然早就有,可是成为大众流行语,却是随着潘家园旧货市场,才开始渐渐为人所乐道。在收藏爱好者的词典中,潘家园旧货市场几乎就成了捡漏的代名词。虽然现在这里已经没漏可捡了,但人们还总是怀着某种捡漏情结,每逢休息日,大老远地跑了来,盼着遇上个“漏”。
潘家园离我家很近,确也圆过我不少捡漏梦。1997年秋季,我在书市上以每册5元的价钱买下五册《四库全书总目》零本,当时琢磨着肯定凑不起来了。把书夹回家在灯下观赏过几次,只觉得有这几册首图故物也该知足了。没想到过了一年,有一次逛潘家园旧书市场,竟意外地看到一处散摊上摆着两册,凑上去毫不经意地拿起来翻检了几页,第一个入眼的景象就是那枚暗红的印章。摆摊的是位河南小伙子,他的书摊里有几十册线装书,知道他是吃这饭的,心想弄不好非让他宰一刀不可。心中虽然被眼前的两册书挠得发痒,只好硬着头皮儿和人家砍价。“这两册残书怎么卖?”我强调了它们是残书,这样就好往下杀价了。“15元一册,少了不卖。”我心里觉得高兴,还没往下侃价他就自己滑下来了。后来这个摊主又给我找了好几册,每册仅100元,最后还帮我找了书的函套,既淘换了藏品,又交了朋友。潘家园这个地方,就有这点好处。买藏品,交朋友,长知识。有人说这就是“漏”,让我捡着了,也有人说,这不是“漏”,赚头太小。其实收藏捡漏,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它还应该包括文化、情感等。
失之交臂
潘家园是练眼睛的地方,捡漏,要有眼力;遇上好东西,错过了,还是个眼力问题。与自己心仪的藏品失之交臂,有时候,比打眼还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在潘家园这里,失之交臂的事情是很常见的,因为是旧货,地摊摊主总是变化的,你错过了一件好东西,再回来,也许永远都遇不上了。
我就遇上过一次,1993年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没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它横跨马路东西两个大院。旧货市场还处于地摊阶段的时候,我就已是那里的常客了。那会儿好玩意不少,价钱以当今水平来看那是白给。
一日上午10点,跑到潘家园地摊。见着一块墨。摊主说是清墨,如何如何淘换来的。我心里也说不清楚是不是清墨,可看了几块之后,眼前一亮。清墨中向以“四大墨家”的墨最为人称道——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至今仍是名牌。
摊主说:“一口价,150吧。”我钱带得够,就是拿不准。别看摊主信它是清墨,我还二虎,走了眼这东西也就值几块钱。这时旁边蹲一老头儿,马上拿起来,看了看在手上一掂,然后冲摊主说:“便宜点成吗?”“一口价。”老头儿二话没说付了钱。我凑过去问,老头儿告诉我这是胡开文的墨,胡墨的特点是色泽墨润,掭笔不粘,入纸不洇。他说,关于胡开文还有一段故事——胡原名胡正,一年去南京贡院,一眼望见“天开文运”的匾额。读书人都希望升官发财,他就取“开文”两字作商标以示吉祥。再加上他善于经营,胡墨于是火爆。老头儿得意而归的样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总希望能再遇价廉物美的胡墨,然而总是无缘。
这真有点像与佳人失之交臂的那种感觉。
潘家园打眼记
打眼和捡漏,也是随着旧货市场流行起来的。玩收藏的人,没有没打过眼的。打眼不是什么坏事,不打眼你就练不了眼力,就练不了心态,练不了定力。不是有那一句话吗,想学收藏,先上潘家园练眼力,然后再去古玩市场上捡漏。这意思就是,捡漏是要通过打眼的历练过程,才可能有的一种淘藏水平。
在潘家园打眼是常有的事,1995年就遇上一次,说出来就算是一段历史吧。我平日特喜欢读宋人米芾的《砚史》和苏易简的《砚谱》,“吃药”就是因为书看多了,实物看得太少的缘故。在地摊上看见一方松花石砚,淘的时候还有哥们儿给“掌眼”。看见这方砚的时候,摊主望着我们一言不发。他是聪明的,开口早了,我们也许会大砍价,因为看出了他急于出手。如此一来,急的就是我们了。两位朋友都说是清宫皇帝御砚,如果三五百能到手,那就真是捡了漏啦。我们问:“这砚什么价?”对方说:“你们给个价?”我说:“您让我们给价,三五十的您干吗!”对方不生气也不着急,慢兮兮地说:“这是啥砚?松花石砚。本来就没想卖,不知怎么的一块儿混着来了。见你们喜欢卖了也成。200块钱您拿走,这是一口价。”我知道古玩、旧货市场上所谓的一口价,就是不能回价。买就买,不买拉倒。我实在想杀下点价去,可不知怎么开口。另一位朋友说:“这么着吧!我们3个人一共就带了200,您给我们留下20,让我们也好再往里面遛遛,先欠着,下礼拜给您带来。”对方说:“欠着可以,砍价不成。”
我们都以为遇上《西清砚谱》里的松花砚了,心里这个高兴。回家拿出《西清砚谱》一看。全错了!别的不说,书上记载那砚背面有铭文一则——“以静为用,是以永年”。给我掌眼的哥们儿非要出钱买走,我说算啦,留着当个纪念吧。跟人家万八千的打了眼相比,我还算是幸运的。在潘家园淘藏品,要有好心态。收藏一不能玩自己不熟悉的,二不能有贪心,总想捡漏最后都得打眼,三不能不懂装懂。
潘家园里的乐子
眼下到潘家园来的人,很多都是为了一个乐子。碰上熟悉的老朋友,遇上喜欢的东西,不一定非是古玩,这一边遛,一边玩,一边淘换东西的过程,就足以令人乐不可支了。
今年入夏,即遇老天爷高烧。星期五晚上,热得没有睡好,星期六一大早就爬起来奔向了潘家园旧书市场。
上午发现两本书。一本是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英文原版司各特著《湖边夫人》,1900年版,书前有司各特和狗在一起的黑白图片一幅,书为袖珍精装本,整料封皮,很明显这种类型的封皮比拼料封皮要好得多,书脊虽略有些裂缝,但简单地粘下就完好如初了。此为司各特的一部长篇叙事诗。第二本书还是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英文原版书,书名为《短篇历史故事选》,1918年版。此书原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后来为我的朋友潘小松所藏。何以知之?书的扉页和内封页上各有其藏印一枚,印文“潘小松印”。有书友的书在侧,就如友人在近旁,不亦乐乎。两本书,都是一大早就盯上了,只见有一两个人看过,问过价。听摊主说每本50元,一口价。那两人没有要,我过去划了一下价,见对方一个劲儿地摇头。心想这样的好书50元一本,并不算很贵。您就是存包,在人家里存100年,最后给人家20元钱存包钱,人家也不干呀。
下午人都晒蔫了,转到一个书摊前时,眼前就是一亮,这时不管您眼睛怎么亮,也不用害怕给对方看见,该高兴就高兴,没有人注意你。我个人觉得下午猎书最爽。上午见了好书,不能喜形于色,要不然就挨宰。这个高烧的下午,那个书摊主人坐在原地正在打盹,一册企鹅书局1938年伦敦版的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的确让心里狂喜了一会儿,那人还在打盹,我大声问这书多钱,连问了好几声,那人才醒过来,“十块。”立马给银子,然后打道回府。心中这个乐儿啊,啧啧……
编辑/任 涓[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