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由 “情感” 引入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a3635468456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一个学生成长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影响到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情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出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情感引入 教学策略
  在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因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比学到的知识更重要,因为它会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学习、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在每一节课中,通过调节学生的内心活动,形成内外特征的一致性。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特别难学,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故感到学习物理非常困难,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学习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及时地进行解惑释疑,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态度。比如:在教学“失重”这节课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死记硬背有关“失重”的含义等知识点,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失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感性认知”与“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失重这种物理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形成情感激励。首先,可以进行现场实验,在讲台上叠放几块砖,砖的中间压着纸带,在静止时,拉动纸带,但是纸带很难从砖块中间拉出,而纸带也很有可能被拉断;当砖块在半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纸带很容易从砖中间拉出。学生在观察完这个实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砖块从半空中自由下落,其加速度为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推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mg,而砖块与纸带之间缺乏相互作用力,每一个物体只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因此纸带能够被拉出,此时砖块与纸带均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太空中宇宙飞船中悬浮的物体对弹簧秤是否有拉力,温度计、天平等是否能在飞船中使用,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最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乘坐电梯时,用心体会一下电梯向下启动过程中失重的感觉,并让他们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失重现象。教师通过各种实验,丰富学生对失重现象的感性体验,通过进一步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一个人在对具体的认知对象产生一定认知后,进行评价产生的内心体验。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己态度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比如:一名学生在学习动力学知识时产生了认知困难,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做物理题时,分析物体的受力及合外力时将两者混淆,在考试中有关这方面的题全部做错了。学生自己很懊恼,丧失了学习信心。教师此时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请到办公室,安抚学生失落的情绪,并和他共同分析:①动力学这部分内容有哪些知识点还不是很清楚?②在解题过程中是哪个步骤思路模糊,难点在哪里?③依据发现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慢慢树立信心,同时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他们面临的学习困境,进而找到解决方法。两个星期以后,这名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素质及态度等,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例如,高三学习过程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很多学生到了高三下学期特别是临近高考时,已经疲惫不堪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及时找学生谈话,不断暗示学生: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另外,教师也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班级内形成互帮互助的融洽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且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教师真诚地关爱学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基础,教师无私地爱学生会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进而会使学生尊敬老师。且情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学生会把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物理学科上,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已进入全面信息化的时代,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研究”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因此,思品教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于课堂教学之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个思品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运用
摘 要: 历史作为初中必修课程之一,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历史课程不可或缺。作者对初中历史课程和素质教育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一、确立历史教育的素质观  历史是对过去人类社会的现象进行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具有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性,实现素质教育的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逐渐认识到,要想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激活历史课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打造有效历史课堂,应当提高教师素养、立足学生学情、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策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下面就以我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谈谈对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