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探讨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并针对高校实际,提出几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一是要尊重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精神诉求,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引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同时,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困惑,而非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和空泛说教,使大学生真正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并最终升华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二是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学识和心理成熟度等差异,分对象、分层次、分策略地进行教育。
2.2坚持正面引导
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深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全面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发展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教育为主旋律,引导大学生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焦裕禄、雷锋、袁隆平等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以这些时代铸就的英雄人物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深入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以更加鲜活、生动、贴近的人物和事例影响和教育大学生。高校还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培育出人格健全和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坚持持之以恒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艰难性以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应当将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打造辐射面更广的校园宣传阵地,以及健全完善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工作重点,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为培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而努力。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路径
3.1 以思政理论课为抓手
学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判断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对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结合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之“不空”、“不虚”,深入浅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平等交流的机会,将传统的知识授予向传授学习方法、引发深入思考方向转变;同时,要不断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3.2 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生动、鲜活的教育情境,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价值观教育为目标,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管理,避免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无序化、功利化、浅薄化、低俗化等倾向;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各种活动、仪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主题党日团日活动、清明祭奠先烈、重大纪念节日等,有意识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学习情境,增加大学生对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3.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着力点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获得大学生对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更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意志、磨练品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基层调研、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见证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找到所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坚定理想信念,巩固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阚和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3期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朱志明等.《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4]《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孙彬,《对外经贸》.2012年第7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一是要尊重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精神诉求,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引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同时,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困惑,而非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和空泛说教,使大学生真正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并最终升华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二是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学识和心理成熟度等差异,分对象、分层次、分策略地进行教育。
2.2坚持正面引导
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深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全面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发展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教育为主旋律,引导大学生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焦裕禄、雷锋、袁隆平等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以这些时代铸就的英雄人物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深入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以更加鲜活、生动、贴近的人物和事例影响和教育大学生。高校还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培育出人格健全和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坚持持之以恒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艰难性以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应当将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打造辐射面更广的校园宣传阵地,以及健全完善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工作重点,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为培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而努力。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路径
3.1 以思政理论课为抓手
学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判断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对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结合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之“不空”、“不虚”,深入浅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平等交流的机会,将传统的知识授予向传授学习方法、引发深入思考方向转变;同时,要不断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3.2 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生动、鲜活的教育情境,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价值观教育为目标,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管理,避免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无序化、功利化、浅薄化、低俗化等倾向;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各种活动、仪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主题党日团日活动、清明祭奠先烈、重大纪念节日等,有意识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学习情境,增加大学生对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3.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着力点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获得大学生对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更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意志、磨练品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基层调研、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见证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找到所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坚定理想信念,巩固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阚和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3期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朱志明等.《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4]《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孙彬,《对外经贸》.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