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装饰艺术是实用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大量而广泛地应用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于装饰及装饰艺术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相比其他纯艺术而言,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却相对较见为满足社会及市场的需求,改革、探讨并发展装饰艺术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艺术教育的现实性新课题。
关键词:装饰艺术;装饰艺术市场;装饰艺术教育
装饰艺术是艺术造型领域的奇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艺术。它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满足我们居住环境的建筑艺术,从大的方面讲,它就涉及景观造型、建筑雕刻、壁畫壁挂、陈设工艺、家具设计等,如果剔除建筑设计方面的内容和因素,剩下的恐怕都属于装饰设计的范畴,而这里还不包括它的子系统:木雕、石雕、根雕、竹雕、牙雕、壁画、壁挂、壁毯、地毯以及陶瓷艺术、金属工艺等等。由此可见,装饰艺术的形式与种类,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蔚为大观。
一、装饰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那么,什么是装饰艺术?它有什么特点?一般认为,凡是从属于环境并装饰环境的艺术,凡是从属于器物并装饰器物的艺术,凡是从属于工艺制作的绘画作品以及某些注重形式的装饰性的绘画都属于装饰艺术。不难看出,作为装饰艺术,它有两方面显著的特点:—方面是从属性,主要表现在对被装饰物的依附、适应和共同创造的合作关系,并从美感的角度明确揭示或标明它的特性、性质、功能及价值观的层次;另一方面是独立性,表现为它的装饰风格特点及独立的审美样式,在内容特点上侧重于欣赏性。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陶瓷雕刻、织染刺绣、装饰绘画、脸谱门神、年画窗花、面人泥塑、家具家装、布艺扎花以及各种陈设工艺品、装饰品等等,都可称之为装饰艺术。
二、装饰艺术市场的现状
现代社会,生活的富足,唤醒人们精神审美的强烈欲望,追求更丰富、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用装饰艺术(品)营造环境,提升艺术文化品位,体现个人价值取向,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感、愉悦感,成为大多数人不二的选择。然而,很多人在市场上苦苦寻觅自己心目中钟情的艺术品,往往是徒劳而返,无果而终,胸怀无限惆怅与遗憾。其原因不外乎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装饰艺术的创作者缺乏创造精神或市场观念,作品形式单一,观念陈旧,内容过于流俗,缺乏审美的高度,不能站在需求者的角度,准确把握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的文化艺术审美理念。需求的矛盾凸显了装饰艺术存在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一方面社会发展了,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了对艺术特别是装饰艺术需求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另一方面,装饰艺术市场的空前繁荣使得装饰艺术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1)观念陈旧,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那些以传统题材及传统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艺人。他们的艺术活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国人的传统文化艺术观念,使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感悟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但是,我们总不能一代又一代荫蔽在传统的大树下,坐吃山空,这种陈陈相因、墨守陈规的艺术态度,会制约传统装饰艺术的继续发展与壮大。(2)鱼目混珠,粗制滥造。正是看到了市场释放的巨大潜能,相当一部分人便急速进入市场,欲抢先机,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艺术造型及审美观念缺乏系统认知的情况下,单方面推出了大量或时空观念错位、东挪西凑,或土洋结合、不伦不类,或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扰乱了市场,影响了群众的艺术欣赏认知。(3)阳春白雪,寥若晨星。相比之下那些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得到视觉和精神美感的作品,以及那些把装饰作品当真正艺术来做的艺术家就寥寥无几了而面对其动辄几千上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售价,绝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
进而可以发现,一方面我们没有做好对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开始发展起来了’但缺乏对主流方向的把握与引导;还有一点就是缺乏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与艺术审美素质,具有较强艺术创造力且能主导该领域发展方向的装饰艺术人才。
三、装饰艺术教育的现状
现在看来,这支队伍的培养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装饰艺术教育存在薄弱环节。众所周知,我们有上千所各类高等院校,几乎每一个学校都设置了造型艺术专业,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没有公正、客观地研判市场的需求;没有针对性、前瞻性、预见陛地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市场的需求应是教学内容和计划的风向标,学校教育应紧扣社会客观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讲授。诚然,在部分高校早就开设了如装饰绘画、陶瓷艺术、染织艺术、壁画、漆画等专业教育课程,甚至成立了装饰艺术系(学院),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对装饰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对于整个装饰艺术领域及社会需求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许多陈设装饰工艺、把玩消遣工艺,像竹木石根雕刻、手工针织刺绣、泥塑玩偶、布艺扎花、脸谱面具等等,几乎就没有纳入专业教育的范围。至于什么窗花剪纸、泥人面人、农民画就更别想登堂入室,进人大雅之堂。而这些艺术形式,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力,在丰富人民生活、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就有与高雅艺术同等的价值。
四、加强装饰艺术教育的应对措施
当然,在现有的教学体制纳入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势必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难道有困难我们就畏首畏尾,停滞不前了吗?笔者觉得,只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便有可能取得成功。
1.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是教学工作的理论指导,一般都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的方向。学校本就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前沿阵地,既是新文化、新观念、新技术的试验田,又是新文化、新观念、新技术的倡导者。它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适用并急需的人东只要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加上对社会需求敏锐的洞察力与感知力,难道会对正发生并变化着的社会现实状况而无动于衷吗?
2.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践证明,实行工作室制是艺术教育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可以保证学生在某一风格、流派的影响下系统地认知事物,而不过分地强调其“多能”,“多能”在某些情况下就是无能,对于装饰艺术尤其如此。装饰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要保持它的单纯性、识别性、恒久性、趣味性、审美性,尤其是它的形式美感。我们知道,装饰艺术基本上都是由传统的装饰艺术发展演变而来,以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可完全模拟传统装饰艺术的传授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原始本真。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壁画、装饰绘画、陶瓷艺术、染织艺术等办学时间较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来说,由于社 会需求较大,可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优先考虑。而对于那些社会急需又有一定社会需求的装饰艺术形式,像装饰雕塑、竹雕、玉雕、根雕、赏石、布艺、玩偶、刺绣等艺术形式,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可以采取小而全、全而精的态度,区别情况同等對待。
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对教师从业资格在职称和学历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对于装饰艺术而言,在该领域,除艺术院校里装饰艺术方面的专业教师以外,许多艺术研究单位、装饰艺术品生产领域或个体装饰艺术创作者,在装饰艺术上都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这类人,对其中具有较高学历或相应专业职称的,可以采取请到学校,配合相应工作室开展更深入、更广泛、更系统的专业教学,有利于教学的提高与发展。还有一类人,他们在装饰艺术的某一领域既有很高的造诣,又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是较为理想的师资资源。然而,他们却没有较高的学历与职称,这在职业技术院校可能不是障碍,但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做个报告或许不存在问题,若是要较长时间执教,似乎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针对这种情况,是否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把部分原本属于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实地,深人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并聆听专家、大师指导与教诲。在传统装饰艺术领域的教学中,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及效果,可能远比学校教育更真实、更有效、更理想。
这种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有较系统、较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与扎实的专业技能。虽然他们身上会打上某-工作室或某些传统艺术的烙印,但是,这样的年轻人更善于思考,更善于创新与探索,也善于把从师辈传承下来的东西去伪存真,发扬光大,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他们是天生的宠儿。另外,学校的专业教育,在作品中强调造型观念与造型语言,提倡个人审美观念与行为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特别是重视传统制作手段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凝聚、升华的情感因素与精神特征。这种情感与审美的交织,展现了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带有浓烈的世界观、价值观与生存观,更易引起观者的共鸣。面对陈陈相因、墨守陈规的艺术,他们将是传承者与革新者;面对粗制滥造、鱼目混珠的艺术,他们将是革命者。笔者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审美是最真实的,当更美好、更符合精神审美需求的作品出现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欣赏它,并争相购置。
五、结束语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是精神需求迅速膨胀的催化剂,现代人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进而追求生活的质量与个性品位,他们对于文化艺术以及无形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渴求正是高生活质量的理念化体现。市场的空白和社会的需求期待教育部门作出理性的反应。
将装饰艺术纳入高等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本身就是对传统师徒代代相传的教育方式的挑战与革新。近百年来,经过一代代艺术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在纯艺术领域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相信,只要我们顺应社会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客观而科学地调整教育教学计划,用心尽职尽责地去做,在装饰艺术教育领域,必将取得成功。届时,装饰艺术将焕发出新的耀眼的光彩,造福于更多的人民。 (责任鳊辑:张中)
关键词:装饰艺术;装饰艺术市场;装饰艺术教育
装饰艺术是艺术造型领域的奇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艺术。它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满足我们居住环境的建筑艺术,从大的方面讲,它就涉及景观造型、建筑雕刻、壁畫壁挂、陈设工艺、家具设计等,如果剔除建筑设计方面的内容和因素,剩下的恐怕都属于装饰设计的范畴,而这里还不包括它的子系统:木雕、石雕、根雕、竹雕、牙雕、壁画、壁挂、壁毯、地毯以及陶瓷艺术、金属工艺等等。由此可见,装饰艺术的形式与种类,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蔚为大观。
一、装饰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那么,什么是装饰艺术?它有什么特点?一般认为,凡是从属于环境并装饰环境的艺术,凡是从属于器物并装饰器物的艺术,凡是从属于工艺制作的绘画作品以及某些注重形式的装饰性的绘画都属于装饰艺术。不难看出,作为装饰艺术,它有两方面显著的特点:—方面是从属性,主要表现在对被装饰物的依附、适应和共同创造的合作关系,并从美感的角度明确揭示或标明它的特性、性质、功能及价值观的层次;另一方面是独立性,表现为它的装饰风格特点及独立的审美样式,在内容特点上侧重于欣赏性。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陶瓷雕刻、织染刺绣、装饰绘画、脸谱门神、年画窗花、面人泥塑、家具家装、布艺扎花以及各种陈设工艺品、装饰品等等,都可称之为装饰艺术。
二、装饰艺术市场的现状
现代社会,生活的富足,唤醒人们精神审美的强烈欲望,追求更丰富、更舒适、更美好的生活,用装饰艺术(品)营造环境,提升艺术文化品位,体现个人价值取向,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感、愉悦感,成为大多数人不二的选择。然而,很多人在市场上苦苦寻觅自己心目中钟情的艺术品,往往是徒劳而返,无果而终,胸怀无限惆怅与遗憾。其原因不外乎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装饰艺术的创作者缺乏创造精神或市场观念,作品形式单一,观念陈旧,内容过于流俗,缺乏审美的高度,不能站在需求者的角度,准确把握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的文化艺术审美理念。需求的矛盾凸显了装饰艺术存在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一方面社会发展了,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了对艺术特别是装饰艺术需求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另一方面,装饰艺术市场的空前繁荣使得装饰艺术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1)观念陈旧,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那些以传统题材及传统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艺人。他们的艺术活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国人的传统文化艺术观念,使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感悟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但是,我们总不能一代又一代荫蔽在传统的大树下,坐吃山空,这种陈陈相因、墨守陈规的艺术态度,会制约传统装饰艺术的继续发展与壮大。(2)鱼目混珠,粗制滥造。正是看到了市场释放的巨大潜能,相当一部分人便急速进入市场,欲抢先机,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艺术造型及审美观念缺乏系统认知的情况下,单方面推出了大量或时空观念错位、东挪西凑,或土洋结合、不伦不类,或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扰乱了市场,影响了群众的艺术欣赏认知。(3)阳春白雪,寥若晨星。相比之下那些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得到视觉和精神美感的作品,以及那些把装饰作品当真正艺术来做的艺术家就寥寥无几了而面对其动辄几千上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售价,绝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
进而可以发现,一方面我们没有做好对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开始发展起来了’但缺乏对主流方向的把握与引导;还有一点就是缺乏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与艺术审美素质,具有较强艺术创造力且能主导该领域发展方向的装饰艺术人才。
三、装饰艺术教育的现状
现在看来,这支队伍的培养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装饰艺术教育存在薄弱环节。众所周知,我们有上千所各类高等院校,几乎每一个学校都设置了造型艺术专业,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没有公正、客观地研判市场的需求;没有针对性、前瞻性、预见陛地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市场的需求应是教学内容和计划的风向标,学校教育应紧扣社会客观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讲授。诚然,在部分高校早就开设了如装饰绘画、陶瓷艺术、染织艺术、壁画、漆画等专业教育课程,甚至成立了装饰艺术系(学院),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对装饰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对于整个装饰艺术领域及社会需求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许多陈设装饰工艺、把玩消遣工艺,像竹木石根雕刻、手工针织刺绣、泥塑玩偶、布艺扎花、脸谱面具等等,几乎就没有纳入专业教育的范围。至于什么窗花剪纸、泥人面人、农民画就更别想登堂入室,进人大雅之堂。而这些艺术形式,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力,在丰富人民生活、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就有与高雅艺术同等的价值。
四、加强装饰艺术教育的应对措施
当然,在现有的教学体制纳入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势必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难道有困难我们就畏首畏尾,停滞不前了吗?笔者觉得,只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便有可能取得成功。
1.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是教学工作的理论指导,一般都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的方向。学校本就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前沿阵地,既是新文化、新观念、新技术的试验田,又是新文化、新观念、新技术的倡导者。它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适用并急需的人东只要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加上对社会需求敏锐的洞察力与感知力,难道会对正发生并变化着的社会现实状况而无动于衷吗?
2.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践证明,实行工作室制是艺术教育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可以保证学生在某一风格、流派的影响下系统地认知事物,而不过分地强调其“多能”,“多能”在某些情况下就是无能,对于装饰艺术尤其如此。装饰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要保持它的单纯性、识别性、恒久性、趣味性、审美性,尤其是它的形式美感。我们知道,装饰艺术基本上都是由传统的装饰艺术发展演变而来,以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可完全模拟传统装饰艺术的传授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原始本真。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壁画、装饰绘画、陶瓷艺术、染织艺术等办学时间较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来说,由于社 会需求较大,可在招生规模和数量上优先考虑。而对于那些社会急需又有一定社会需求的装饰艺术形式,像装饰雕塑、竹雕、玉雕、根雕、赏石、布艺、玩偶、刺绣等艺术形式,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可以采取小而全、全而精的态度,区别情况同等對待。
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对教师从业资格在职称和学历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但对于装饰艺术而言,在该领域,除艺术院校里装饰艺术方面的专业教师以外,许多艺术研究单位、装饰艺术品生产领域或个体装饰艺术创作者,在装饰艺术上都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这类人,对其中具有较高学历或相应专业职称的,可以采取请到学校,配合相应工作室开展更深入、更广泛、更系统的专业教学,有利于教学的提高与发展。还有一类人,他们在装饰艺术的某一领域既有很高的造诣,又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是较为理想的师资资源。然而,他们却没有较高的学历与职称,这在职业技术院校可能不是障碍,但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做个报告或许不存在问题,若是要较长时间执教,似乎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针对这种情况,是否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把部分原本属于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实地,深人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并聆听专家、大师指导与教诲。在传统装饰艺术领域的教学中,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及效果,可能远比学校教育更真实、更有效、更理想。
这种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有较系统、较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与扎实的专业技能。虽然他们身上会打上某-工作室或某些传统艺术的烙印,但是,这样的年轻人更善于思考,更善于创新与探索,也善于把从师辈传承下来的东西去伪存真,发扬光大,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他们是天生的宠儿。另外,学校的专业教育,在作品中强调造型观念与造型语言,提倡个人审美观念与行为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特别是重视传统制作手段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凝聚、升华的情感因素与精神特征。这种情感与审美的交织,展现了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带有浓烈的世界观、价值观与生存观,更易引起观者的共鸣。面对陈陈相因、墨守陈规的艺术,他们将是传承者与革新者;面对粗制滥造、鱼目混珠的艺术,他们将是革命者。笔者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审美是最真实的,当更美好、更符合精神审美需求的作品出现的时候,他们会由衷地欣赏它,并争相购置。
五、结束语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是精神需求迅速膨胀的催化剂,现代人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进而追求生活的质量与个性品位,他们对于文化艺术以及无形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渴求正是高生活质量的理念化体现。市场的空白和社会的需求期待教育部门作出理性的反应。
将装饰艺术纳入高等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本身就是对传统师徒代代相传的教育方式的挑战与革新。近百年来,经过一代代艺术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在纯艺术领域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相信,只要我们顺应社会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客观而科学地调整教育教学计划,用心尽职尽责地去做,在装饰艺术教育领域,必将取得成功。届时,装饰艺术将焕发出新的耀眼的光彩,造福于更多的人民。 (责任鳊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