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精准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疲乏-疼痛-睡眠障碍症状群的改善

来源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精准护理对肺癌化疗患者疲乏-疼痛-睡眠障碍症状群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11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10例肺癌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护理。干预1个月,采用多维度疲乏量表(MFI-20)评价患者疲乏程度,中文版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C)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

结果

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疲乏、疼痛、睡眠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MFI-20量表中生理疲乏、心理疲乏、精神疲乏得分及总分为分别为(17.78 ± 3.96)、(8.02 ± 1.58)、(10.19 ± 2.01)、(35.98 ± 4.96)分,BPI-C量表中目前疼痛程度、24 h内最轻微疼痛程度、24 h内最剧烈疼痛程度、24 h内平均疼痛程度得分分别为(3.76 ± 0.53)、(2.15 ± 0.39)、(4.11 ± 0.77)、(2.72 ± 0.43)分,PSQI量表中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催眠药物使用得分及总分分别为(0.96 ± 0.20)、(1.66 ± 0.27)、(1.74 ± 0.36)、(1.58 ± 0.22)、(1.12 ± 0.21)、(1.70 ± 0.30)、(1.45 ± 0.28)、(10.20 ± 0.61)分,对照组以上得分分别为(18.84 ± 2.99)、(9.15 ± 1.95)、(11.06 ± 3.71)、(39.05 ± 5.28)分和(5.42 ± 1.18)、(3.58 ± 0.59)、(6.18 ± 1.44)、(3.85 ± 0.78)分和(1.12 ± 0.19)、(1.74 ± 0.27)、(1.91 ± 0.25)、(1.66 ± 0.46)、(1.33 ± 0.32)、(1.75 ± 0.29)、(1.33 ± 0.42)、(10.85 ± 0.70)分。研究组心理疲乏得分、疲乏总分、目前疼痛程度得分、24 h内最轻微疼痛程度得分、24 h内最剧烈疼痛程度得分、24 h内平均疼痛程度得分和睡眠效率得分、睡眠质量得分、睡眠障碍得分、PSQI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815~14.873,P<0.01)。

结论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疲乏-疼痛-睡眠障碍症状群。

其他文献
近年来,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研究的越来越深入。除了其经典的调节细胞增生和分化、增强代谢活性、抗细胞凋亡、促细胞生存的作用外,IGF系统在肿瘤生长、细胞自噬、长寿与衰老、氧化应激方面的作用更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针对IGF信号通路中相应靶点的药物也逐渐进入试验阶段。本文简要概括了IGFs及其主要信号通路在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对该系统成分与角膜疾病关系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存
难治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发现,感染病灶的真菌病原体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生物膜是一种由菌体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包裹着有特定功能和复杂结构的菌细胞群体所形成的结构。生物膜的形成可帮助真菌躲避宿主细胞免疫系统清除和药物的攻击,从而造成持续性感染,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已发现生物膜可以在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巩膜扣带等眼内植入物表面形成。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真菌生物膜在眼内炎、角膜炎等眼部感染性疾病中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角膜病变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糖尿病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水肿、角膜敏感性下降、神经营养性角膜溃疡等。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很多,包括异常代谢产物蓄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角膜缘干细胞异常等。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关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损伤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变,病理机制主要是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核因子-κ
感染性角膜炎常为单眼发病,除感染眼出现病理变化外,其健眼常会因预防性免疫防御反应而出现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角膜神经系统、泪液功能及角膜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出现角膜神经密度的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角膜树突状细胞增多、泪液分泌减少以及泪液因子变化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泪液分泌功能测试、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测手段可对这些改变进行监测。动物模型研究与临床研究分析单眼感染性角膜炎健眼出现相应改变的原因
造成我国自2019年12月份开始的全国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2019-nCoV是目前已知所分4个属冠状病毒科的β属冠状病毒。对人类影响较大的β属冠状病毒,除2019-nCoV外,还有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2019-nCoV的受体也是SARS-CoV的受体血管紧张素
目前已知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约有200种,一些病毒既能通过呼吸道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感染,也可以先经眼表的接触感染,随后导致呼吸组织感染,还有部分病毒在呼吸道感染之后出现眼部并发症。本文介绍呼吸道病毒对眼部组织的趋向性及其可能机制,关注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全身感染与眼部感染的关系,并对临床上常见的引起眼部感染或全身感染并发眼部并发症的呼吸道病毒进行总结。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眼球筋膜下麻醉和利多卡因联合布比卡因球后麻醉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性随机对照病例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273例(278眼)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A组136例(138眼)予以罗哌卡因眼球筋膜下麻醉,B组137例(140眼)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球后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麻醉相关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早期效果。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青少年型青光眼共22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手术前后视力(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P=0.590)。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阻止扩张性角膜病、感染性角膜病、屈光不正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见CXL有常规胶原交联术、加速胶原交联术、跨上皮胶原交联术、激光化学反应胶原交联术以及联合手术。CXL可有效阻止扩张性角膜病进展,可延迟或避免角膜移植手术的治疗,并在大泡性角膜病、除疱疹病毒性感染外的感染性角膜炎、屈光不正等其他角膜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对于眼部疱疹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及薄角膜
目的探讨医用防水型透明敷料联合无纺布胶带气管插管固定在唇腭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12月腭裂、唇裂采用加强气管导管的手术患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缝针丝线固定法)和试验组(医用防水型透明敷料联合无纺布固定气管导管),每组36例。比较2组在导管固定时间、术中导管固定的情况、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导管固定时间、外科医生满意度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