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赏剧·品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tony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创新闻名的孟京辉采用了新颖的舞台形式,结合音乐、舞蹈、灯光效果导演《恋爱的犀牛》,演绎了一段奇美绝伦的爱情故事。细细品味之下读者看到爱情主题的背后更深刻的东西。
  关键词: 孟京辉 《恋爱的犀牛》 戏剧形式 角色 主题
  孟京辉以标新立异的姿态,离经叛道的实践屹立于中国90年代的先锋剧坛上,赢得了年轻观众的赞同和喝彩,为中国90年代先锋戏剧的复兴贡献卓著。在此,通过《恋爱的犀牛》感受孟京辉戏剧的独特魅力。
  一、看剧——独创的形式魅力
  《恋爱的犀牛》的主题是爱情——所有形式的艺术都在演绎的永恒话题,剧情简单明晰,由此看此剧似乎不具备吸引观众的绝对魅力。但是孟京辉在戏剧行进的过程中巧妙地尝试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让二者在表演中互相促发,达成一种“理性的递进”,音乐的抒情、感化和宣泄作用,于不知不觉中控制了观众的感受,强化了剧场性和戏剧效果。这体现了孟京辉日臻成熟的导演艺术,充满优美的歌唱和迷人的场面安排,演出准确把握着观众的脉搏,牵动观众在美丽与残酷,欢笑与眼泪之间游走。该剧的音乐占了很大比重,剧情每到一个阶段,演员就会自动从角色中跳出来演唱,歌曲承载了靠语言不足以抒发的情感,并承载了超脱于人物情感之外的理智。可是微有遗憾的是,过多的音乐安排,切断了剧情发展的连贯性,也阻挠了观众的思考。此剧的赏心悦目表现在从戏剧结构到舞台处理上都有令人意外欣喜的创意。同时孟京辉继续保持了对语言的敏感和兴趣,剧中一段“爱情训练班”的戏,每个学员用不同的语言重复说一句话,之后各自发表对爱情的看法,他们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带有音乐的节奏,给予观众和声的美感享受。
  形式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孟京辉是个非常重视舞台形式与舞台效果的导演。在《恋爱的犀牛》中从几个细节就可见一斑。彩票开奖时,地点是个容纳几万人的广场,可台上总只有那么七八个演员,他们将一块巨大的蓝绸举过头顶,欢呼着向观众袭来,让蓝绸在观众的头顶起伏拌动,霎时间观众也成了那拥挤在广场上等待开奖的几万人,于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气氛立刻被烘托到极致。舞美设计的优劣不是在于舞台制作的规模,而在构思的独特,此剧舞台布置了地毯、熔化的钟表等,在质感上用了很多马格利特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感觉,而在高雅且精致的蓝色调笼罩下,照着舞台上的人有种暖暖的感觉,给予观众则有点淡淡的压抑的忧郁。
  二、赏剧——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角色塑造上,《恋爱的犀牛》极大地在凸显马路和明明两个主要人物。其他如大仙、牙刷、黑子、红红、莉莉等人物则是典型的陪衬角色。这些角色各自的职业身份根本不重要,他们空虚苍白甚至滑稽的生活状态具有一致性,凸显现实社会的枯白,为故事的发生发展设定了具体的环境。
  马路与明明在事实上是同一类型的人——同样执拗,同样忠于爱情如同忠于信仰,又同样正视爱情的兽性本质。面对牙刷等人的撮合和红红的苦苦哀求,他没有丝毫的妥协;对于明明的放纵和苦恋,马路有过多次近乎不近人情的坚持和争取。虽然终究以失败告终,却也仍保持着看似毫无原则的执著。直到明明拒绝接受五百万的馈赠,马路也放弃了这天文数字的奖金:“……有一点他们不能跟我相比,我可以为你放弃我所有的,而他们不能。”①他不在意世纪末正发生的事件,即使得到五百万的横财,也只是因为可带给明明幸福而暂时地雀跃。只有在接触到明明的时候,他的生命才会焕发神采。马路的灵魂已根植于对明明的深爱中,连同生命的意义。
  比起马路,明明的执拗却有不固执的一面,她深爱陈飞,却也在沮丧或寂寞时把自己拱手送给马路和他的上司。但是不坚持并不意味着放弃和绝望。明明在其他男人身上撷取物质,发泄欲望,却并没有意图得到和贡献感情。正是由于自己的不付出,她也并不希求对方的付出——付出反而增加了她的负担,甚至成了对她的侵犯。正如在第二十二场,马路中了五百万的大奖,将它作为幸福的资本献给明明时,明明表现出了对自己情感的坚守:“我就是不要你的钱,你能强迫我要吗?我愿意当婊子挣钱跟你也没关系……我不爱你,我不想听见你每天在我的耳旁倾诉你的爱情,我不想因为要了你的钱而让你拥有这个权力。听懂了吗?”②这里把一个生动饱满的形象呈现在了观众,这个身上带有复印机味道的女人,她把悲哀和痛苦深深地压抑在心底,然后用玩世不恭放荡无忌的面孔遮盖起来,给人“一张天使的脸和婊子的心肠”,而心底那个隐隐作痛的地方是永远无法逃避的。
  三、品剧——深刻的生命内涵
  作为一首关于现代都市爱情疯狂而绝望的抒情诗,除了上面谈到的角色的魅力之外,更能打动我们的还是来自这个爱情故事本身的震撼。
  在久远的年代里,青年男女常常一见倾心便可托付终身,可难成眷属的一切磨难都来自他们自身以外的家庭与社会的阻碍,他们的磨难曾经将多少被古代伦理束缚的青年感动得柔肠寸断。但如今“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有太多的要求需要满足。相对而言,爱情是多么美好,但是不堪一击。”③生活与这样的时代,所谓白头偕老或海誓山盟的爱情都如泡影般虚幻,人们对一切习以为常,顺其自然,游刃有余地理性处理感情与实利之间的冲突,小心翼翼地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现代都市中来自恋爱主体之外摧残爱情的专制力量已经很弱了,爱与被爱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是作为获取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都市人真正相爱的可能性的流失。我们有权利不受干涉地爱上几乎任何人,很难在热烈而持久地爱上一个人的同时也热烈而持久地被这个人所爱。讽刺的正是相爱的可能之少恰恰由于我们爱的自由之多。可《恋爱的犀牛》塑造了两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的偏执狂,本剧以疯狂的爱打动那些不再会爱的心灵,它以绝望的爱打动那些不被爱人所爱的心灵。
  只是在反复地揣摩剧本后慢慢觉得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有着更深沉的本质。那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归属的东西,也是我更关注的东西。
  编剧廖一梅在说明书上写道:“马路是平常人的眼中的偏执狂……在人人懂的明智选择的今天,算是人群中的犀牛——实属异类。”可以说马路的偏执最初是因为对明明的爱,可是发展到后来,明明只是成为他偏执的一个对象,他真正坚持的是一种生命力的渴望,一种对于自己的存在与归属的渴求。   犀牛图拉是一个离开了家园——水草丰美的非洲大草原的孤独者,而马路是一个离开了人群,即便在阳光下人群中仍然会感觉到彻骨的寒冷的犀牛。他陷入了一种绝对的孤独的沼泽之中,愈挣扎反而陷得更深。正如他描述的那样:“可怜的图拉,我知道你跟所有人都合不来,就像我和大仙、牙刷他们,呆在一起不过是出于无聊。”④与外界的抵触,和玩伴不能互相理解、无法沟通,转向与兽交友,只有在面对犀牛图拉时,他才能坦诚如赤子。
  正是由于深沉的孤独,他产生了一种浓烈的漂泊感和无归属感,他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状态:“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没有家,没有事业,没有人需要我。我的人生是零,是空落落的一片。你可以花钱买很多女人同你睡觉,同很多很多萍水相逢的女人上床,但你还是孤单一人,谁也不会紧紧是拥抱你,你的身体还是与他人无关。我觉得我就要这样一年老似一年……”⑤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明明,然后爱上了明明。他对明明说:“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你,我觉得你和我一样孤单,我突然觉得我找到了要做的事——我可以使你幸福。”“她是一个值得你为她做点什么的人……”⑥可以说马路是在明明那里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存在感,马路对明明的爱本质上只是他所寻求的一种解脱,一种对于他恐惧和空虚生活状态的救赎,正如杜拉斯所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最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只是马路不自知而已。
  马路对于明明固执的爱最终还是没能打动明明,这个时候马路的朋友们都认为马路疯了,还特意找了两个女孩子为他治病。马路开始审视他的爱情,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一些东西,那是比爱情更让人难以捉摸、更强大的一股力量——命运。他开始陷入迷惘。
  找不到出路的马路这样劝告犀牛图拉说:“你应该像其他的犀牛一样顺从你的命运,你就不会整天这么郁郁寡欢。顺从命运竟是这么难吗?我看大多数人自然而然也就这么做了,只要人家干什么,你也干什么就行了。”⑦与其说是他在劝告犀牛图拉,不如说他是在给自己一个借口,一个绝望之后放弃救赎而永沦苦海的理由——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自己的追求,以在众人头顶俯视众生的姿态降落于凡尘之间与他人一起狂欢。
  人生似乎被诅咒了,命运的轮回似乎不可改变。勇士之所以让人敬佩,是因为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厄底浦斯般绝望而勇敢地战斗。马路在看清楚生存的绝境时,他选择了坚持——就是许多人眼中的偏执,坚持爱情,也坚持承受无法得到回答的爱情的苦痛,更大的苦痛实来自于充满整个空间的爱情背后的空茫和无所依。因为生命的空茫,所以去爱;却又因为爱的失落,才会有如此狂热,不可理喻甚至是疯癫残暴的举动。
  马路的爱情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关于人生的看法在下面一段话了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白:“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我对她的爱情,怀疑一切……什么东西能让我确定我还是我?什么东西让我确定我还活着?——这已经不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一种较量,不是我和她的较量,而是我和所有一切的较量。我曾经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是这一次我认了输,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毫无意义,我宁愿什么也不要!”⑧
  爱情只是这部戏剧的一个线索,而更本质的东西,在爱情的背后。
  注释:
  ①—⑧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恋爱的犀牛.作家出版社,2000-1-1(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德育不仅是大学生入校之后的必修科目,而且是对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教育、对异常行为进行干预的一项可行手段。本文结合所在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工作,分析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操作中的对策和举措、应当关注的主要方面等问题,力求探寻一条科学化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防止异常行为发生的可行道路。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异常行为 干预 艺术院校 可行性研究  一、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
摘 要: 乡土资源的开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课导入、太湖流域的位置与自然条件、“鱼米之乡”的来源、水乡城镇的形成、水乡城镇的特色、水乡城镇的发展六个方面,论述塘栖古镇资源在课程《水乡孕育的城镇》中的运用。乡土资源的运用,必须遵循教学的目标性、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的适当性等原则。  关键词: 乡土资源 中学课堂 案例探究 教学策略  一、乡土资源
摘 要: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课程已经剥离狭隘的学科体系,不断融进隐性的文化体验和更具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当前课程因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效,已然成为推动学校高位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助燃剂。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 课程形式 课程评价  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当下,课程已经剥离狭隘的学科体系,不断融合进隐性的文化体验和更具丰富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当前课程因其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功效,已然成
摘 要: 西晋索靖作为隶书向草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大家。当时人皆致力于草书之际,惟他能够继承章草的古朴厚重之意,便于初学者仿摹,因此在当时影响颇广。索靖不仅善于书法,还能对书法字体进行高度总结,提出自己的书法理论观点。  关键词: 索靖 章草 特点 书法理论  索靖(公元239—303年),生于西晋时期,《晋书·索靖传》载:“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1]记载十分简短,而唐张
摘 要: 电视剧《青恋》深度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展望新时代下的新主题,讲述浙江乡村的故事,展现真实农村的人际社会,建构真实农村新景象,描绘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奋斗历程,将青年梦、乡村梦和中国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关键词: 《青恋》 新主题 乡村 青年梦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开幕这天,一部集农村、青年创业、环保、轻喜剧等元素于一体的现代青年励志农村题材创业剧《青恋》在
摘 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各大陆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发展步入全球化进程。随着几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人们日益打破时空限制,“地球村”悄然进入人们的眼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技术,让全球交往成为可能。但是,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 技术 《全球通史》 福与祸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课堂常见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此种方式也有一些问题,笔者对以往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做了些微改变,在古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小组竞赛式”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文章就“小组竞赛式”学习具体教学流程做了详细说明,并谈到注意事项,分析了这种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同时也对此教学方式做了反思。  关键词:小组竞赛式学习 古文教学 作用  《语文课程标
摘 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改革的今天,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批量培养已经成为各高等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热点话题。借鉴国外经验和已有基础发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是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介绍了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和显著意义,其次给出了目前我国各高校第二课堂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最后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校 第二课堂 创新型拔尖人才  一、引言  《
摘 要: 黄庭坚诗中多次以“大雅”推扬前贤后进,表现出比同时代其他诗人更明显的对大雅人格的强调。这一论述具有多维内涵:一方面是对大雅传统的自觉继承,另一方面,对人格本性的强调与对学问涵养的重视展示出黄庭坚本人独特的思想特征。实际上,“人如大雅诗”之论更是黄庭坚对理想人格的界定与期许。  关键词: 黄庭坚 大雅 理想人格  “人如大雅诗”是黄庭坚对司马光的评语。这一新奇比喻的背后颇有值得探讨之处。虽
摘要:本文讨论当下流行的新兴框式结构“佛系×”,从“×系”入手,讨论“×系”的出现及“系”的语法化,“×系”中×的类型,讨论“佛系”的来源,并且讨论“佛系×”中××的类型,“佛系×”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框式意义和语义色彩。  关键词:佛系× ×系 框式结构  2017年12月,随着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刷遍“朋友圈”,“佛系青年”一词悄然走红,在这一词语的基础上,网络语言中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