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其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我们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他们的阅读内容及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开设阅读课一年以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明显提高。
关键词:阅读课;兴趣;内容;方式;习惯
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应“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位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通过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的阅读,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学生在与文本及作者心灵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文素养。然而在小学,学生们的阅读并没有受到重视: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如何帮他们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
阅读课的开设,为学生“自读”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为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学生有质量地阅读有质量的书,使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兴趣的捷径。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利用好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对于阅读,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得”的动机,才更有可能提高自悟的能力。所以,在語文阅读课上,我们老师最要紧的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阅读内容。刚刚开设“阅读课”时,我们老师找了许多经典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其中有诗歌,有散文……应该说,这些文章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相当有好处的,这与新课标对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这样学生不但喜欢上了阅读,还喜欢上阅读课,对语文的兴趣也渐渐浓厚起来。然后我们渐渐把推荐的名著介绍给学生,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这些长篇大作不再头疼,在轻松的状态下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其次,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了解,大部分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还有一部分是向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在阅读课上,我们鼓励同学们把家中的藏书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同时建议利用多媒体桌在班内建立一个班级图书柜,并安排了图书保管员,让同学们可以自由借阅班内订阅的《中国青年》和《中学生》等书籍。
再次,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阅读方式。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精读、范读、分角色读……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阅读,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和运用。当然,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对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我们在阅读课上,可先要求学生默读材料,感知大意,获取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所喜欢的语句,读出情感,品出味道,面向全班或小组的同学说出佳处和感受(即赏析)。实践证明,这种非常简单的“动静”优化组合即“诵读和默读”交替进行的阅读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课本在“讲读课”上进行传授,因为新课标的初中语文课本是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有序训练的。所以,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不是“语文阅读课”上的重点,“语文阅读课”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之得以巩固。因此,阅读课上我们教师应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1.多思考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2.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3.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一定能善用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关于字词等方面的疑难,教师不一定马上告诉学生答案,可以要求其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及时做好记录。
4.当然,学生阅读时应该有正确的坐姿,应与外界干扰作斗争,也都是学生养成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阅读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们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学生的“读”,让他们会读,爱读!
关键词:阅读课;兴趣;内容;方式;习惯
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应“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位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通过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的阅读,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学生在与文本及作者心灵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文素养。然而在小学,学生们的阅读并没有受到重视: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如何帮他们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
阅读课的开设,为学生“自读”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为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学生有质量地阅读有质量的书,使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兴趣的捷径。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利用好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对于阅读,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得”的动机,才更有可能提高自悟的能力。所以,在語文阅读课上,我们老师最要紧的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阅读内容。刚刚开设“阅读课”时,我们老师找了许多经典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其中有诗歌,有散文……应该说,这些文章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相当有好处的,这与新课标对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这样学生不但喜欢上了阅读,还喜欢上阅读课,对语文的兴趣也渐渐浓厚起来。然后我们渐渐把推荐的名著介绍给学生,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这些长篇大作不再头疼,在轻松的状态下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其次,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了解,大部分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还有一部分是向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在阅读课上,我们鼓励同学们把家中的藏书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同时建议利用多媒体桌在班内建立一个班级图书柜,并安排了图书保管员,让同学们可以自由借阅班内订阅的《中国青年》和《中学生》等书籍。
再次,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阅读方式。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精读、范读、分角色读……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阅读,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和运用。当然,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对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我们在阅读课上,可先要求学生默读材料,感知大意,获取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所喜欢的语句,读出情感,品出味道,面向全班或小组的同学说出佳处和感受(即赏析)。实践证明,这种非常简单的“动静”优化组合即“诵读和默读”交替进行的阅读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课本在“讲读课”上进行传授,因为新课标的初中语文课本是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有序训练的。所以,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不是“语文阅读课”上的重点,“语文阅读课”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之得以巩固。因此,阅读课上我们教师应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1.多思考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2.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3.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一定能善用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关于字词等方面的疑难,教师不一定马上告诉学生答案,可以要求其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及时做好记录。
4.当然,学生阅读时应该有正确的坐姿,应与外界干扰作斗争,也都是学生养成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阅读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们老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学生的“读”,让他们会读,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