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一直在提倡要尊重孩子,强调培养孩子的个性。为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充分愉悦的体验,我们是否就应该漠视或否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无任何约束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一、在尊重孩子需要的基础上制定规则
  制定规则是为孩子适应社会以及其自身身心发展需要所考虑的。因此,我们要考虑所制定的规则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没有忽视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师幼共同制定规则。
  二、将规则渗入环境中
  孩子的思维比较形象,他们容易受环境影响,我们要利用环境的资源来将规则渗透。首先,我们教师要分类摆放物品,做好标记,并且要带领孩子一同认识,让孩子也能够按照标记来摆放物品。这样,孩子就能从中学到分类摆放的方法。其次,教师可以将规则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以提醒孩子们注意。比如,安静的图书角可以用“嘘”的标志加以提示,进入区域人数可以在地上贴脚丫,几双脚就代表可以进入几个人。这些图标可以让孩子与教师一起来制作粘贴,增强孩子们的参与意识。
  三、让孩子参与各类有规则的游戏
  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以及某些智力游戏都是需要规则的,假使没有这些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例如,在体育游戏“打大灰狼”中,我扮演的是大灰狼角色,孩子们都拼命地将沙包丢向我。我们之前的规则是每个小朋友要站在线上,而且只能丢一次,但是孩子们并没有理会这个规则,拿着沙包一直丢,有的孩子甚至跑到我身边来丢。我立刻停止了游戏,我知道幼儿可能还没有适应这样有规则的游戏,我必须及时地将游戏规则告知他们,以使其树立规则意识。
  四、告知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成人要对孩子进行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公共规则方面的教育,不要讲大道理,而是要具体教他们“红灯停、绿灯行”,教他们从人行道过马路,教他们排队侯车、购物等,必须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整个社会就能有序运转。当外在的约束成了内在的行为准则后,人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这时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幼儿游戏中,由于幼儿的游戏行为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游戏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地平衡各种关系,生成“自己”的规则。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些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社会规则的特殊方式。在游戏中,他们会模仿成人社会的一些生活片段,像“娃娃家”就是幼儿园孩子特别喜欢的游戏,是他们想参与到成人社会的愿望体现。有了这些愿望的支持,孩子就会完全投入游戏中去,而游戏中的规则,也是来源于他们当时游戏的需求。
  最近,我们班内的区角活动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由平时单一的操作活动改为加入角色交往游戏的活动。一开始,我们结合前面的主题“我喜欢”开了 “水果超市”,并且在对面也开了“娃娃家”。两个区域开起来的第一天,本来游戏进行得很顺利,但过了一会儿,就出现了问题:“取款机”的数额有限。因此,我们事先规定好一人只能去取一次款,并且不能超过两块。可是到了后来,我发现同一个幼儿去“水果超市”买了好几次水果,当他再一次去买水果时,我走过去问:“你刚才不是已经买了好多水果了吗?那你的钱够吗?”听到我这样的质问,这个孩子立刻显示出一脸的尴尬。很明显,为了要买到更多的水果,他到了“取款机”那里取了好几次款。整个活动结束后,取款机里的钱也全部“取”光了。到“娃娃家”去也没有佩戴胸卡,很多人挤进去,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在区角活动中加入幼儿的角色交往是我们班刚刚开始起步的一个尝试,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每次都会争着抢着要去当“售货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在游戏的投入度上,角色游戏比单一的操作活动更能吸引幼儿,但是,也是由于刚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发现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一直会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了规则意识。
  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交流讲评的时候就用这点作为讲评的重点进行交流。让孩子们自己来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去解决这样的情况。最后,他们也总结出:只能一人取一次,一次只能取两块的道理。而且,在平时的活动中也发现,一次的交流讲评的效果虽然有,但还不是很明显。在活动中,要让孩子明白交往中的规则意识,需要多次进行提醒和交流。因此,规则意识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达到的,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
  
  
其他文献
农村图书馆在提高农民素质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这一提法看似平常。实际上与经济发展新阶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条件脆弱。干旱缺水。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十六届五中全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