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暗的中心》以其叙事结构独特、寓意深刻而成为英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本文分析了《黑暗的中心》这篇小说的简要特色,以及《黑暗的中心》特有的叙事结构,以期望能对《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的分析和探讨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中心》叙述结构
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现代文坛的先驱,其在叙述小说技巧上持续创新改革,创造出了大批量具有叙事特色的文学著作,《黑暗的中心》就是康拉德的一篇叙述特色突出的优秀作品。《黑暗的中心》是作者根据自己1889年在刚果之行回来后,于1902年创作的,这篇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好评。该作品采取的叙述模式相当独特,作者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故事中主人公的非洲探险过程予以完美结合,使得《黑暗的中心》这部短篇小说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远近闻名的著作,值得探讨和分析。
一《黑暗的中心》简要特色分析
《黑暗的中心》这篇小说突出特色及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康拉德特殊设计了叙事框架和小说的叙述者。小说将传统滞后的直线式叙述模式彻底打破,采取的叙事方式为多线并行的方式来对故事进行讲述,将文章当中的叙事结构构成了多个叙事框架。小说的大框架描写的是停靠在伦敦海外的巡航小艇以及几名水手,不知名的一名水手详细地记录了其在航船上的故事,其中不但涵盖了这名水手年轻时游历非洲的过程,而且涉及了试图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但后来由于贪婪而变成对非洲象牙的掠夺,最后变成了毫无人性的帝国主义者。这部小说是以两个叙述者的声音转换完成,并且以文明传播者的声音为核心。
在叙述方式上《黑暗的中心》大大有别于以往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康拉德进行技术革新的大胆尝试。本文以下通过分析该小说中的叙述框架、叙述者和叙事结构来讨论康拉德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所运用的叙述技巧。
二《黑暗的中心》叙事结构分析
1小说的叙事框架分析
所谓框架就是画家常用的一个艺术概念,它是区分物体与其所处背景的重要物体。在叙事结构中框架则指的是小说叙述过程中,故事围绕其所展开的故事以外的故事。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向人们讲述的就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故事。曾经一名叙事理论学家曾经说过《黑暗的中心》中的第一叙事者就是马洛,马洛所讲述的正是库尔兹的故事,他叙述故事所依照的框架就是马洛本人和其所在的小艇,第一叙述者的身份和位置构成了独特的叙述框架。例如,《黑暗的中心》原文有这样一段内容“一只巡航小艇,微微一晃便抛下了铁锚,风帆颤也没颤动一下,就停稳了。潮水已经涨足,风几乎已经平息,既然是准备开往河的下游,它只好停泊下来,等待回潮”,还有这样的内容“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在我们面前铺开,俨然是条茫茫海途的开端……格雷夫森德上空的天色是黯淡的,靠里更显得黯淡,似乎浓缩成一层悲怆的朦胧,一动不动地低覆在这座世界上最庞大、也最伟大的城市上。”这两段开篇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小说的整体背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叙述背景就是几名船员在泰晤士河上,正坐在巡游的小艇上等着海水回潮,作者不仅将背景予以交代,同时还将小说当中的第一叙述声音引出,这个声音来自小艇上的一名船员。这个部分就如同整个小说的一个框架将所有的故事都框在这个背景之中,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展开了,“负责几家公司的那个主任正是我们的船长和老板,他脸朝大海站在船头上。我们四个人都望着他的背影……”后来马洛说:“这块地方也是世界上的黑暗地带之一……”
在小说中“我”的声音贯穿始终,同时我们可以认为讲话者就是外框叙述者。他对小艇上的水手给我们做了简要介绍,并描绘了周围安静的环境。也正是这种安静甚至阴沉的环境,勾起了马洛对往事的回忆,这也是本文所使用的外框叙述。
一个不知名的外框叙事者在逐渐地展示总体故事的背景给读者,同时也一步又一步地将读者引向了马洛这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我想起那非常古老的时代,罗马人初到这里的时代,一千九百年以前好像就在前一天。”这是叙述者马洛进行故事叙述的开始,之后的篇幅马洛的叙述几乎占据了整篇小说的四分之三。马洛所讲述的故事:第一个是马洛自己被任命为汽船的船长,他们开展了一段非洲旅行的经历;第二个故事是包含在第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即库尔兹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原本是外框架中的一个人物变为了文中的叙述者,读者这时就会在叙述者马洛身上集中注意力,同时与上述的外框叙述者共同来对马洛的故事加以聆听。仅在外框叙述者不断对文中的马洛进行打断时,如“他沉默了一会儿”、“他停下了”等停顿语时候,读者才会回过神来原来小说的故事核心是叙述者马洛。
“马洛停止了,模模糊糊,一声不响地坐到一边去了,姿态像个菩萨,一段时间内谁也没有动一动……远处海面上横亘者一带乌云,那通向天涯海角的静静的河道在音乐密布的天空下昏沉地流动着——仿佛是流入一片广阔无边的黑暗的中心。”这便是整篇小说的结尾,再一次外框叙述者在小说的外框中将读者引入。借助于该过程,小说中所蕴含的核心故事便在外框故事中被完整的得以包围,这篇小说便是通过文章中的“我”以及马洛交替完成的。此类叙述方式既为小说的内容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突出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与立体感增强。
2叙事者的分析
一位非常著名的美国文学批评家将划分小说中的叙述者为两类,即非戏剧化与戏剧化。其中,戏剧化指的是将他们转变为与所讲述人物具备相同形象生动性的人物。这篇《黑暗的中心》主要涉及到的叙述者有两个,也就是马洛与“我”——外框叙述者,从以上分类来看这两个叙述者都是属于戏剧化的叙述者,因为他们不仅充当了小说中的人物,同时也是小说所讲述故事的叙述者。这两者并不相互矛盾,实际上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将独特的艺术效果带给读者。在之后的篇幅中就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叙述者的关系,从而可以让他们为小说更好地服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外框叙述者的整体素质似乎要略低于马洛,例如,“的确,对于一个怀着敬仰和深情像常言所海为生的人来说,最容易触发起源于泰晤下游一带昔日伟大精神的思古幽情。浪潮,又流去,终年操劳不息,其中满都是对于人的记忆,是它,把这些人和船或是载向大海去,或是载回家去安憩。”这段描写是外框叙述者通过对小艇上的每名船员进行描述之后,对这泰晤士河所发的感慨。其中出现的骄傲和伟大非常容易让人认为是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领袖的歌颂。这就为后来马洛的叙述做了铺垫,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在此好像故意使外框叙述者和马洛看法上产生矛盾,并且会让读者对马洛的叙述产生怀疑。但是,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外框叙述者的这一层次,为其故事能够产生独特的作用进行铺垫。
尽管小说中的外框叙述者的看法与马洛思维看法似乎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两者之间的不同想法并不影响叙述氛围,相反,外框叙述者的简单思想使马洛叙述的寓意和内涵得以增强。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甚至认为,这种方法是康拉德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例证。根据该文学评论家的思路我们可以知道,叙述者马洛给人们的深沉叙述,并非只是简单的将外框叙述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体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其随后的叙述是非常深刻的寓意。并且在小说开头描述周围的环境时,也向读者暗示了马洛的叙述这种黑暗的背景,在故事的开端叙述者马洛便有这样的叙述“但是昨天的黑暗还停留在这里”。如果跟随着马洛的叙述进行展开,就会发现其实黑暗真正的存在着,只不过这种黑暗的存在方式是比较隐蔽的,这样就与外框叙述者从表面上看待景物的浅显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篇小说的可读性及复杂性得以强化。
除了上述之外,作者康拉德在对这个叙述者进行安排时,对全文的结构还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协调作用。小说《黑暗的中心》叙述的重点就在于库尔兹的故事,即便是该故事是通过故事中的故事来完成的,但是外框叙述者的作用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如果没有外框叙述者在小说的开头引出马洛,那么整个故事讲述起来就会非常突兀。最后,在马洛的故事叙述完毕之后,外框叙述者又对故事情节做了简单地交待,使整个故事看上去非常完整。马洛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时,外框叙述者还不时的对马洛的行为进行简短的叙述和描写,例如,“他停了一会”、“他讲不下去了,静默”、“他再次沉默”等为马洛作为叙述故事的核心人物起到了提示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故事的复杂性及其深刻意义,使人无法直接讲述下去,不得不对内容进行深思。
需要提出的是,小说中的外框叙述者同样也是在船舱中听马洛讲故事的几个人之一,从叙述的层面而言,外框叙述者不但扮演了外框叙述者,同时也充当了叙述接受者的角色。他在这个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是构成读者与叙述者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引向复杂的故事情节中,从而使读者与叙述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黑暗的中心》的现代话语分析
《黑暗的中心》在话语的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倒置的时序以及交错的主体,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的是在叙述中夹杂着叙述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当中主要存在两个叙述人:其中第一个叙述人是“我”,第二叙述人是马洛。故事在开始的时候,是包括马洛和“我”在内的五个人一起坐在停靠在泰晤士河的帆船上,正在等候看涨潮景象的场景。在这期间,马洛讲述了一些他在非洲的经历。当马洛的故事说完之后,就开始了由“我”进行描述,其中对“听众”的描述比较详细,然后“我”的描述就完毕了。整个小说都是以“我”的口吻去完成整篇文章的描述,然后内叙述部分是由马洛进行的,就这样形成了叙述中夹杂着叙述的整个框架。“我”的一些叙述内容引出了马洛的叙述,在中间对马洛的叙述还进行了几次打断,在打断的过程中对“听故事”人的一些感受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这个过程把听故事的真实画面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虽然《黑暗的中心》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那种“顺势顺序”的写作方式,而且小说的主体人物是由马洛的一些叙述构成的,但是叙述中夹杂着叙述的这种思路比较清晰的叙述方式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通常来讲,叙述的逻辑程序是:“叙述事件的起因、叙述行为最后是叙述结果”,以上就是这种方式对马洛的叙述过程进行的简单地分析。
结语
《黑暗的中心》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受到好评,是因为它采用了具有特色的叙事方式,不仅有外框叙述者同时还有核心叙述者,从而使整个小说的复杂性和寓意表现了出来。作者安排了几个保持沉默、不参与故事的人物,其意义不是模棱两可的,作者仿佛让我们通过马洛的叙述,了解畅游在蛮荒之地的经历,留给了读者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海平:《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与种族主义之争》,《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2] 殷晓芳:《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之现代性话语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 宋晓星:《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亲殖民倾向》,《大家》,2010年第15期。
[4] 宁一中:《康拉德对世界作家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1期。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中心》叙述结构
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现代文坛的先驱,其在叙述小说技巧上持续创新改革,创造出了大批量具有叙事特色的文学著作,《黑暗的中心》就是康拉德的一篇叙述特色突出的优秀作品。《黑暗的中心》是作者根据自己1889年在刚果之行回来后,于1902年创作的,这篇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好评。该作品采取的叙述模式相当独特,作者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故事中主人公的非洲探险过程予以完美结合,使得《黑暗的中心》这部短篇小说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远近闻名的著作,值得探讨和分析。
一《黑暗的中心》简要特色分析
《黑暗的中心》这篇小说突出特色及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康拉德特殊设计了叙事框架和小说的叙述者。小说将传统滞后的直线式叙述模式彻底打破,采取的叙事方式为多线并行的方式来对故事进行讲述,将文章当中的叙事结构构成了多个叙事框架。小说的大框架描写的是停靠在伦敦海外的巡航小艇以及几名水手,不知名的一名水手详细地记录了其在航船上的故事,其中不但涵盖了这名水手年轻时游历非洲的过程,而且涉及了试图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但后来由于贪婪而变成对非洲象牙的掠夺,最后变成了毫无人性的帝国主义者。这部小说是以两个叙述者的声音转换完成,并且以文明传播者的声音为核心。
在叙述方式上《黑暗的中心》大大有别于以往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康拉德进行技术革新的大胆尝试。本文以下通过分析该小说中的叙述框架、叙述者和叙事结构来讨论康拉德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所运用的叙述技巧。
二《黑暗的中心》叙事结构分析
1小说的叙事框架分析
所谓框架就是画家常用的一个艺术概念,它是区分物体与其所处背景的重要物体。在叙事结构中框架则指的是小说叙述过程中,故事围绕其所展开的故事以外的故事。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向人们讲述的就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故事。曾经一名叙事理论学家曾经说过《黑暗的中心》中的第一叙事者就是马洛,马洛所讲述的正是库尔兹的故事,他叙述故事所依照的框架就是马洛本人和其所在的小艇,第一叙述者的身份和位置构成了独特的叙述框架。例如,《黑暗的中心》原文有这样一段内容“一只巡航小艇,微微一晃便抛下了铁锚,风帆颤也没颤动一下,就停稳了。潮水已经涨足,风几乎已经平息,既然是准备开往河的下游,它只好停泊下来,等待回潮”,还有这样的内容“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在我们面前铺开,俨然是条茫茫海途的开端……格雷夫森德上空的天色是黯淡的,靠里更显得黯淡,似乎浓缩成一层悲怆的朦胧,一动不动地低覆在这座世界上最庞大、也最伟大的城市上。”这两段开篇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小说的整体背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叙述背景就是几名船员在泰晤士河上,正坐在巡游的小艇上等着海水回潮,作者不仅将背景予以交代,同时还将小说当中的第一叙述声音引出,这个声音来自小艇上的一名船员。这个部分就如同整个小说的一个框架将所有的故事都框在这个背景之中,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展开了,“负责几家公司的那个主任正是我们的船长和老板,他脸朝大海站在船头上。我们四个人都望着他的背影……”后来马洛说:“这块地方也是世界上的黑暗地带之一……”
在小说中“我”的声音贯穿始终,同时我们可以认为讲话者就是外框叙述者。他对小艇上的水手给我们做了简要介绍,并描绘了周围安静的环境。也正是这种安静甚至阴沉的环境,勾起了马洛对往事的回忆,这也是本文所使用的外框叙述。
一个不知名的外框叙事者在逐渐地展示总体故事的背景给读者,同时也一步又一步地将读者引向了马洛这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我想起那非常古老的时代,罗马人初到这里的时代,一千九百年以前好像就在前一天。”这是叙述者马洛进行故事叙述的开始,之后的篇幅马洛的叙述几乎占据了整篇小说的四分之三。马洛所讲述的故事:第一个是马洛自己被任命为汽船的船长,他们开展了一段非洲旅行的经历;第二个故事是包含在第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即库尔兹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原本是外框架中的一个人物变为了文中的叙述者,读者这时就会在叙述者马洛身上集中注意力,同时与上述的外框叙述者共同来对马洛的故事加以聆听。仅在外框叙述者不断对文中的马洛进行打断时,如“他沉默了一会儿”、“他停下了”等停顿语时候,读者才会回过神来原来小说的故事核心是叙述者马洛。
“马洛停止了,模模糊糊,一声不响地坐到一边去了,姿态像个菩萨,一段时间内谁也没有动一动……远处海面上横亘者一带乌云,那通向天涯海角的静静的河道在音乐密布的天空下昏沉地流动着——仿佛是流入一片广阔无边的黑暗的中心。”这便是整篇小说的结尾,再一次外框叙述者在小说的外框中将读者引入。借助于该过程,小说中所蕴含的核心故事便在外框故事中被完整的得以包围,这篇小说便是通过文章中的“我”以及马洛交替完成的。此类叙述方式既为小说的内容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突出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与立体感增强。
2叙事者的分析
一位非常著名的美国文学批评家将划分小说中的叙述者为两类,即非戏剧化与戏剧化。其中,戏剧化指的是将他们转变为与所讲述人物具备相同形象生动性的人物。这篇《黑暗的中心》主要涉及到的叙述者有两个,也就是马洛与“我”——外框叙述者,从以上分类来看这两个叙述者都是属于戏剧化的叙述者,因为他们不仅充当了小说中的人物,同时也是小说所讲述故事的叙述者。这两者并不相互矛盾,实际上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将独特的艺术效果带给读者。在之后的篇幅中就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叙述者的关系,从而可以让他们为小说更好地服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外框叙述者的整体素质似乎要略低于马洛,例如,“的确,对于一个怀着敬仰和深情像常言所海为生的人来说,最容易触发起源于泰晤下游一带昔日伟大精神的思古幽情。浪潮,又流去,终年操劳不息,其中满都是对于人的记忆,是它,把这些人和船或是载向大海去,或是载回家去安憩。”这段描写是外框叙述者通过对小艇上的每名船员进行描述之后,对这泰晤士河所发的感慨。其中出现的骄傲和伟大非常容易让人认为是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领袖的歌颂。这就为后来马洛的叙述做了铺垫,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在此好像故意使外框叙述者和马洛看法上产生矛盾,并且会让读者对马洛的叙述产生怀疑。但是,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外框叙述者的这一层次,为其故事能够产生独特的作用进行铺垫。
尽管小说中的外框叙述者的看法与马洛思维看法似乎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两者之间的不同想法并不影响叙述氛围,相反,外框叙述者的简单思想使马洛叙述的寓意和内涵得以增强。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甚至认为,这种方法是康拉德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例证。根据该文学评论家的思路我们可以知道,叙述者马洛给人们的深沉叙述,并非只是简单的将外框叙述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体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其随后的叙述是非常深刻的寓意。并且在小说开头描述周围的环境时,也向读者暗示了马洛的叙述这种黑暗的背景,在故事的开端叙述者马洛便有这样的叙述“但是昨天的黑暗还停留在这里”。如果跟随着马洛的叙述进行展开,就会发现其实黑暗真正的存在着,只不过这种黑暗的存在方式是比较隐蔽的,这样就与外框叙述者从表面上看待景物的浅显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篇小说的可读性及复杂性得以强化。
除了上述之外,作者康拉德在对这个叙述者进行安排时,对全文的结构还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协调作用。小说《黑暗的中心》叙述的重点就在于库尔兹的故事,即便是该故事是通过故事中的故事来完成的,但是外框叙述者的作用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如果没有外框叙述者在小说的开头引出马洛,那么整个故事讲述起来就会非常突兀。最后,在马洛的故事叙述完毕之后,外框叙述者又对故事情节做了简单地交待,使整个故事看上去非常完整。马洛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时,外框叙述者还不时的对马洛的行为进行简短的叙述和描写,例如,“他停了一会”、“他讲不下去了,静默”、“他再次沉默”等为马洛作为叙述故事的核心人物起到了提示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故事的复杂性及其深刻意义,使人无法直接讲述下去,不得不对内容进行深思。
需要提出的是,小说中的外框叙述者同样也是在船舱中听马洛讲故事的几个人之一,从叙述的层面而言,外框叙述者不但扮演了外框叙述者,同时也充当了叙述接受者的角色。他在这个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是构成读者与叙述者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引向复杂的故事情节中,从而使读者与叙述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黑暗的中心》的现代话语分析
《黑暗的中心》在话语的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倒置的时序以及交错的主体,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的是在叙述中夹杂着叙述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当中主要存在两个叙述人:其中第一个叙述人是“我”,第二叙述人是马洛。故事在开始的时候,是包括马洛和“我”在内的五个人一起坐在停靠在泰晤士河的帆船上,正在等候看涨潮景象的场景。在这期间,马洛讲述了一些他在非洲的经历。当马洛的故事说完之后,就开始了由“我”进行描述,其中对“听众”的描述比较详细,然后“我”的描述就完毕了。整个小说都是以“我”的口吻去完成整篇文章的描述,然后内叙述部分是由马洛进行的,就这样形成了叙述中夹杂着叙述的整个框架。“我”的一些叙述内容引出了马洛的叙述,在中间对马洛的叙述还进行了几次打断,在打断的过程中对“听故事”人的一些感受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这个过程把听故事的真实画面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虽然《黑暗的中心》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那种“顺势顺序”的写作方式,而且小说的主体人物是由马洛的一些叙述构成的,但是叙述中夹杂着叙述的这种思路比较清晰的叙述方式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通常来讲,叙述的逻辑程序是:“叙述事件的起因、叙述行为最后是叙述结果”,以上就是这种方式对马洛的叙述过程进行的简单地分析。
结语
《黑暗的中心》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受到好评,是因为它采用了具有特色的叙事方式,不仅有外框叙述者同时还有核心叙述者,从而使整个小说的复杂性和寓意表现了出来。作者安排了几个保持沉默、不参与故事的人物,其意义不是模棱两可的,作者仿佛让我们通过马洛的叙述,了解畅游在蛮荒之地的经历,留给了读者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海平:《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与种族主义之争》,《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2] 殷晓芳:《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之现代性话语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 宋晓星:《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亲殖民倾向》,《大家》,2010年第15期。
[4] 宁一中:《康拉德对世界作家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