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初中物理课本有很多应用性的知识,是开设物理第二课堂极好的材料。所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第二课堂活动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规律、实验、练习题等内容中。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有密切联系,都要可应用于实际。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如,在学生学习了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关系,平均速率,功和功率等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测量自己从一楼到顶层的平均速率以及自己上到顶层所做的功和平均功率。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根据课本中的“想想做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本中的“想想做做”这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小实验,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往往把“课外小实验”变成“课外不实验”。其实这些小实验的实验器材取材方便易得,开展这些实验是简单易行的,教师应重视并强调和鼓励学生进行这些实验。如,为了说明音调和音色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分别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dou),也可以让学生听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来体会音调和音色的区别。
三、利用习题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过去学生做物理作业,一般都是以书面的形式完成的,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而课改后的物理习题中有很多应用性的问题,可以利用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成作业。如,通过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音调可变的乐器等,使所学的知识得到验证和学以至用。
四、利用课本中的“科学世界”和“科学·技术·社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科学世界”主要介绍扩展性的科学知识内容,而“STS”主要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对于“科学世界”,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举办“小博士解读”活动,而对于“STS”则可以进行实验、社会调查或写论文等形式的活动,如调查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并用所学到的摩擦力和惯性等有的物理知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出解释。通过活动使这些这些“非标准”的知识成为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载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通过辩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辩论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这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提高。辩论的问题往往是一些似是而非、学生难以弄明白的和一些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如:(1)摩擦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拔河的双方为什么能分输赢?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何解释?(3)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转,将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辩论,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六、多学科联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新课程注意打破学科本位,出现一些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多学科联合的第二课堂活动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是开放性的,它不局限于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也不局限于考试范围内的知识。如:从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角度来阐述对水的认识;尝试对影响环境温度的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各门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从而获得对自然界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七、利用课本中的小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本中的小资料里有很多信息,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不一定都能涉及,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利用,使学生能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专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课改提出要改变教学观念,这需要在学校生活的实际中真正落实,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只要我们重视,就一定能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责编 王学军)
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第二课堂活动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规律、实验、练习题等内容中。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有密切联系,都要可应用于实际。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如,在学生学习了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关系,平均速率,功和功率等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测量自己从一楼到顶层的平均速率以及自己上到顶层所做的功和平均功率。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根据课本中的“想想做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本中的“想想做做”这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小实验,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往往把“课外小实验”变成“课外不实验”。其实这些小实验的实验器材取材方便易得,开展这些实验是简单易行的,教师应重视并强调和鼓励学生进行这些实验。如,为了说明音调和音色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分别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dou),也可以让学生听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来体会音调和音色的区别。
三、利用习题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过去学生做物理作业,一般都是以书面的形式完成的,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而课改后的物理习题中有很多应用性的问题,可以利用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成作业。如,通过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音调可变的乐器等,使所学的知识得到验证和学以至用。
四、利用课本中的“科学世界”和“科学·技术·社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科学世界”主要介绍扩展性的科学知识内容,而“STS”主要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对于“科学世界”,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举办“小博士解读”活动,而对于“STS”则可以进行实验、社会调查或写论文等形式的活动,如调查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并用所学到的摩擦力和惯性等有的物理知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出解释。通过活动使这些这些“非标准”的知识成为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载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通过辩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辩论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这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提高。辩论的问题往往是一些似是而非、学生难以弄明白的和一些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如:(1)摩擦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拔河的双方为什么能分输赢?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何解释?(3)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自转,将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辩论,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六、多学科联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新课程注意打破学科本位,出现一些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多学科联合的第二课堂活动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是开放性的,它不局限于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也不局限于考试范围内的知识。如:从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角度来阐述对水的认识;尝试对影响环境温度的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各门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从而获得对自然界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七、利用课本中的小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课本中的小资料里有很多信息,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不一定都能涉及,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利用,使学生能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专长,张扬自己的个性。
课改提出要改变教学观念,这需要在学校生活的实际中真正落实,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只要我们重视,就一定能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