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中阿兰的生存伦理解读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b2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兰是赛珍珠《大地》中典型的传统中国农村女性的形象。在贫战交加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谋求生存,阿兰在困顿的生活坚持着自己的生存伦理即“家庭第一”。她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背后,体现的是淳朴的农村女性对生存意义的最为朴素的理解和升华。
  关键词:《大地》;赛珍珠;阿兰;生存伦理;家庭第一
  赛珍珠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她出生在一个传教士家庭,出生仅四个月就被双亲带到了中国。她在中国度过了将近40余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赛珍珠对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有着十分热切的关注。她曾经这样描述她的经历:我跟同我年纪相仿的女人们聊天,同她们的孩子们玩耍,听她们讲与婆婆和其他亲戚之间的矛盾。从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洪流(Buck,Worlds,26)。赛珍珠发现中国的女人大都深陷性別等级制度的泥淖,并对中国重男轻女的现象感到困惑不已,因此对中国女性产生了深厚的同情。1917年赛珍珠结婚后就和她的丈夫一起定居在安徽宿州。定居宿州的这段时间对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体察到了中国边远农村中农民阶层生存的艰难境遇。十年之后,赛珍珠以宿州为背景创作出了一系列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作品,如《东风,西风》(1930),《大地》(1931),《儿子》(1933),《分家》(1935)。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使得她对于中国的描述真实可信,她的作品为西方了解真实的中国架起了一座桥梁。基于她的影响,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曾经称赞她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张 1)。
  《大地》是赛珍珠的第二部作品,它的出版为她在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她始终认为要深挖中国的过去才能理解现在的中国(Buck,Mirror,155)。《大地》就是一部挖掘中国现实的作品,作为一面文化的镜子,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农民的朴实勤劳,颠覆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印象中“东亚病夫”形象,中国人并非都编着长辫子,吸着鸦片,裹着小脚的模式化的人物,而是坚决同命运抗争着的鲜活的存在。
  “生存伦理”来源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伦理”一词。“生存伦理”是人们基于生存需要与其他人或事物结成的关系。“生存伦理”关注和反映的是生存需要和生存与求生方式、生命的尊严、个体的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以及生存需要控制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修 109)。因此,生存在此具有比活着更为广泛的深层意义。在《大地》女主人公阿兰极端的行为背后,体现的是淳朴的农村女性对生存意义的最为朴素的理解和升华。
  《大地》的女主人公阿兰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作为当时地主黄家的一名丫鬟,她遵循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为自己的信仰,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如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阿兰是一个很丰满的女性形象,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大起大落,逐渐形成了她对生活和生存独特理解。但无论环境如何变迁,她始终遵循“家庭第一”的生存伦理。“家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单位,在已婚妇女的心中家庭地位举足轻重。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是这个经济集体的组成部分”(管,崔, 41)。家在阿兰的观念中至关重要。在成为王龙的妻子后,她以家庭的利益为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一、辛苦劳作为家
  作为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阿兰处于中国旧式传统压迫的影响之下,三从四德是她遵循的最基本的生存准则。她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毕恭毕敬地侍奉公公和丈夫。就算是在结婚的当天,她亲自下厨忙到深夜,没有抱怨。在没有钱请产婆也没有任何人的帮助的情况下,她仅靠自己生下所有的孩子。她主动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挑起了生产的重担。做完家务,她会到田间,像男人一样劳作。甚至是在她生完第二个孩子的当天,下了床就回到田间劳作。
  她把这一切都视作理所当然。在她的价值观里,结婚的妇女要遵从丈夫的意愿,照顾好家庭,应该勤劳努力,这样才能摆脱被饿死的命运和实现家庭的富足。
  二、压抑自尊为家
  阿兰实质上是一个有强烈自尊心的女性。虽然在黄家她一直是低眉顺从,尊严受到践踏,但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她依然珍惜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所以,当她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她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当回到黄家的时候,我要抱着我的儿子。我要给他穿上红袄子,有红花的裤子,还给他带着一顶前面有小银佛的帽子,穿一双小虎鞋。我也要穿上新的鞋子和黑色纺缎的新棉袄。我要到我曾经做事的厨房,还是到大厅去见抽鸦片的老太太,我要让他们都看看我还有我的儿子。(Buck 35)
  阿兰心中有这样的盘算暗示了她一直压抑的自尊开始复苏。她想让曾经轻视她的人看到她生活得比以前幸福,看到她获得了她在黄家不可能得到的尊重和尊严。
  正是由于对自尊的渴望,当阿兰在自己的家里看到杜鹃的时候,她的情绪是激动不能自已的。杜鹃曾经也是黄家的丫鬟,在黄家的时候欺辱过阿兰。阿兰第一次打破了她沉默寡言的天性,强调自己在家里是女主人的地位,拒绝接纳杜鹃作为王龙的妾。在这个过程中,阿兰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明显。
  但是,阿兰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她依然像平时一样,侍奉公公。当王龙偶尔老看她,她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依然很开心。阿兰有意压制自己的尊严,为了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她选择做一个理智的妻子,儿媳和母亲。
  三、违背道义为家
  当生命遭到威胁“农民的生存伦理不是争取利益而是想尽办法活下来”(刘 51)。阿兰对生命的意义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在最紧要的关头,她会牺牲一切来保存家庭的生存。
  “生存为第一目标是人的本能,它几乎不因肤色、地域、年龄和性别而发生变化的”(修 68)。阿兰在饥荒到来时的反应就是本能的。她坚持全家逃难到南方去。到了南方,为了生存下来,她让她的两个儿子和她的公公乞讨。她甚至默许了小儿子偷走屠夫猪肉的偷盗行为。当暴民冲进富人的宅子,她跟着进去,偷出了一些珠宝。在家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阿兰的意识里已经没有了道义,只想着怎么才能让一家人活下去。   为了实现王龙回到北方家乡的愿望,阿兰甚至提出要把小女儿卖给别人当丫鬟的想法。阿兰自己是丫鬟出生,明白不得自由,受人欺凌的苦。但是为了给家人谋一条出路,她也愿意牺牲自己的女儿来拯救一家人。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在阿兰举家迁往南方之前,她生下一个女儿,哭了几声,后来她告诉王龙说生下来就死了。但是当王龙把孩子带出去掩埋的时候,在婴儿脖子上看到了两个黑色的擦伤的血印。暗示婴儿实际是阿兰亲手掐死的,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一家人逃往南方的负担,给一家人争取更大生存下来的机会。
  阿兰所有违背道义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家庭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催生的。当家人生命受到威胁,她会不计一切代价地来保存家人的生命。
  四、保存土地为家
  《大地》整个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对土地的深情。身为农民,王龙和阿兰都深刻地明白,土地是希望之源。只要土地还在,希望就在。因此当遇到旱灾,王龙的叔叔带着人来试图以低价买走王龙的土地时,尽管家人因为饥饿奄奄一息,阿兰坚决地拒绝了。
  “地我们是坚决不会卖的”她说,“不然等我们从南方回来就没有什么能养活我们了。但是我们可以把桌子,还有两张床,四条凳子,还有灶上的那口锅卖给你们。但是耙子和锄头我们不卖,更不用说地了”(Buck 68)。
  如果她卖掉地,就可以立刻解决当前一家人食不果腹,生命垂危的境况,但是她的目光更长远,她仍怀着希望,希望有回到家乡的一天,重新从土地里获得家族的复兴。
  对于阿兰来说,土地不仅仅意味着能给家人提供最基本的食物,土地还能保证和保护将来她的家人能够活的富足和有尊严。因此,当阿兰重病,王龙提议要卖地为她筹钱治病时,她毫不犹豫地制止了王龙。“不,我不会让你这么做的。因为我反正是要死的。但是我死了,地还在”(Buck 174)。阿兰宁愿死,也不愿意卖掉土地,因为她知道,只要土地在,家人的生活就会有保证。她的牺牲生命是对整个家庭的成全。
  通过对阿兰的生存伦理的分析,赛珍珠塑造的阿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女性,拥有智慧和美德。然而阿兰又远胜于传统的女性。她做事果断,遇到困难和大事,她成为了家庭的决策者。她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妻子,是能养活儿女并为他们筹谋未来的母亲,也是孝顺的儿媳。她以“家庭第一”作为她的生存伦理,也是她能让家人脱离险境的信念。然而,阿兰也暴露出传统中国妇女的一些缺陷,如她杀死自己的婴儿,默许儿子的偷盗行为,甚至自己行窃。但这一切也反应了阿兰在绝境中的无可奈何,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下农民生存艰难和社会残酷的投射。
  参考文献:
  [1]Buck, Pearl S.The Good Earth.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58.
  [2]“The Several Worlds of Pearl S.Buck”.The Wilson Quarterly 30.2 (2006): 20-31.
  [3]“China in the Mirror of her Fiction”.Pacific Affairs 3.2 (1930): 155-164.
  [4]劉金源.农民的生存伦理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1(6):50-53.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管爱华, 崔宜明.“生存理性”与传统道德——中国传统农民的经济生活与价值诉求[J].经济改革,2006(6):41-43.
  [7]修树新.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生存伦理——以《秀拉》和《宠儿》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12(2):109-11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电子书包与云计算的相关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云书包”。 “云书包”不但保留了电子书包的各种功能特性,同时为电子书包的运行后台增加了“云”的特性,如资源的池化、高可用性、存储空间的动态收缩等等。本文分析了“云书包”的发展、体系结构、实用价值、以及特点,并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将“云书包”的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应用到高校教育模式当中去,使“云书包”能够为学生、教师、家长及
费鲁奇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理论家,是20世纪初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先驱.布索尼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新音乐美学纲要》①,书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密切起来。英语在国际上是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英语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文化意识的熏陶,试用各种模式进行西方文化意识传播,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国际社交能力,培养学生西方文化意识。本文对文化意识熏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究,并根据实践经历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精品课程资源的协作开发和共享机制的建设,能够辅助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入手,对共享机制的建设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
摘要: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不仅与他们对于知识的熟练掌握有关,学生丰富的英语阅读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于英语知识的精讲精练,同时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且得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有效迁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让学生的阅读更加高效,本文围绕“立足课
摘要:在现今社会,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机构和相关专家的重视。英国《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中指出个体、社交和情感:保持学习的兴趣、激情和动力。英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交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去传授“什么是真实的和正确的”活动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社会关系的好坏,它还直接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社会支持、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和未来的社
看客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特殊的群体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看客形象主要成熟于鲁迅的笔下,在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中时常出现。而在鲁迅之后,许多文学
本文试图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实践,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为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天阴了下来,又阴了下来,在周末.我躺在床上,很多个这样的早晨,我一直想躺在床上,或者做爱,或者做梦,或者看一本有关爱情与命运的书,这对于我而言,都是美好不过的事情,尤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