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2012》引发的思考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iorm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电影报》提供的数据,《2012》上映一个月的票房达4.588亿;《阿凡达》则创造多年未见的一票难求的轶闻。其实,优秀的科幻作品早被誉为“信息革命的先锋”。那么,这两部影片的热播反映了什么呢?笔者揣测,应该与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度有关。
  《2012》以太阳粒子爆发异常说事。万物生长靠太阳,—旦能源耗尽,太阳也就走上恒星的必循之路。《2012》描述的大洪水绝非空穴来风。因为在远古祖先朦胧记忆中就遇上过惊心动魄的大洪水,东方有女娲补天、西方有诺亚方舟……其实,造成这次大浩劫的罪魁祸首不是太阳的异常,而是来自外太空的不速之客。
  2009年11月12日《新闻晨报》(Al 6)报道,1颗冠名(2009VA)的小行星在离地球1.4万公里处“擦肩而过”……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地球轨道运行的特殊性是无法排除与小行星相撞的可能,为避免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各国科学家應联手对那些“天外来客”实施监测,一旦发现险情,尽力动用现有的科技手段,使其改变运行路线。
  影片《阿凡达》叙说的主题似乎离我们不很遥远,《中国环境报》根据全球性的能耗对地球资源作了估算(不包括近期新发现):中东的石油储量在2060年将亮出黄牌;全球天然气储量可以维系到2060年左右;铀的探测量到2060年将耗掉相当大份额;煤的平稳供应量时间较上述5种能源稍长些……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定会有各种替代型新能源问世,但是,随着全球人口膨胀等因素,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终有不堪重负的一天。所以,往外星球寻找资源和移民将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情节。那么,茫茫宇宙真的有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并存在形态各异的外星人吗?
  古希腊哲学家米特罗德洛斯仰望苍穹留下了一首小诗:“认为在无边际的宇宙中,只有地上才有人居住,这就像播种了谷子的土地,只长出了一根独苗般的荒唐可笑。”当然,哲学家的思辨仅仅是一个浪漫的想象。不过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西弗吉尼亚国家天文台著名天文学家德瑞克经多年观察研究,却对诗人的想象作出了科学的印证。他的立论是:“地球上形成生命最重要的化学过程是化学定律的一般性结果。为此我们可以预料在宇宙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化学过程发生。”德瑞克指出,地球固是太阳恒星家庭的一员孕育了人类,仅在银河系具有太阳系特征的恒星家庭就有10万个之多……这个被称为德瑞克公式问世不久便获得了学术界肯定。
  近来,电影·电视·动画版的《孔子》火爆起来,这是个令人欣慰的现象。不过如此一来,追捧诞生于农耕文明的楷模与当今全球化时代崇尚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与氛围是否显得古了一些、老了一些?当然,此类的尝试兴许能对社会和谐的提升带来一个惊喜。
其他文献
1928年,国际足联决定制作一个颁给世界杯冠军的奖杯,法国雕刻家阿贝尔·拉弗勒接过了这份工作,由此一座精美的奖杯问世。1950年,为了表彰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朱尔·雷米特创立世界杯这一大赛,这座奖杯被命名为雷米特杯。  从1930年到1970年间的9届世界杯,一共有五个国家(乌拉圭、意大利、西德、巴西、英格兰)举起过雷米特杯,其中巴西队分别在1958、1962和1970年3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从而永久
床在空中飞舞,人在云间飘荡,佛尘一挥,幕斗转星移,玉手一指,仙山楼阁忽现,扇子一摇,灶台火燃烟起……。这不是电影院里的银幕特技,而是舞台上绘声绘色的机关布景。这一颇具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