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处处有卧佛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佛教的世界里,佛祖那似睡非睡、似醒未醒、欲动又静、欲静还动的“涅槃”之态,似乎与常人的睡姿并无多大区别,只是佛祖的睡眠好像更安详、更洒脱,有那么几分神奇莫测和神圣飘逸之感。
  这就是卧佛的情形。相比于诸多的神像,他亲切有余,威严不足,使人有了亲近的理由。不仅如此,在佛理上,他解释了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有了卧佛,人们迅速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安然若素地在世俗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曲折。

难以割舍的卧佛情结


  说到佛,必说敦煌。
  敦煌是个灵验的地方,自古以来,不乏奇迹。在敦煌莫高窟,平面的画像佛和立体的雕塑佛不计其数,窟内还有中国第二大坐佛和中国第三大卧佛,堪称“佛都”。新世纪,在西出阳关的大道上,又发现了世界第一的天然大卧佛。1994年8月31日,时任敦煌市政协副主席、敦煌博物馆馆长的荣恩奇先生,在一次偶尔的出行中,发现了这尊已沉寂千年的“天然大卧佛”。
  那时,正是敦煌的盛夏,戈壁上的蜃景,幻化出吉祥的瑞彩,缕缕光波雾气缭绕,云蒸霞蔚中,“天然大卧佛”袒露了安详的体型和温和的睡姿。就像一千多年前的乐尊和尚站在三危山前看见霞光状似千佛的景象,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这尊体长2200米、海拔高度1383米的“天然大卧佛”,一夜之间成为人们谈论敦煌的又一个热门话题。
  敦煌人历来崇尚卧佛,加之那一年敦煌格外的风调雨顺,就成为卧佛显灵的理由,越传越神奇。当地的老人说,敦煌这片小小的绿洲,没有被肆虐的风沙掩埋,就是“卧佛”显灵、佛祖保佑的缘故。
  无独有偶,到了2002年8月,酒泉大法幢寺得以恢复重建,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捐资助物,修建了卧佛殿。这座卧佛殿东西九开间,共长40.8米,宽13.5米,内望卧佛长108尺,计36米,这尊卧佛面南头西,侧身卧,双脚伸直并拢,左手置身体上,右手支颐,双目微闭,自在安详,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酒泉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名城,自汉武帝开疆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传入河西走廊之后,又是著名的佛教活动之中心。城外有驰名中外的文殊山石窟,城内有以钟楼寺为代表的30余座寺庙,有“半城商贾半城庙”之美誉。大法幢寺原名救生寺,又因寺内有一座古钟楼,所以俗名又称钟楼寺。寺院创建时间已不可考,但据明嘉靖年间所编《肃镇志》可知,这座寺院在元代已有,明代酒泉城示意图亦有标明。其“僧寺晚钟”的诗意,是古代肃州八大景之一。
  印度大涅槃寺卧佛
  四川乐山市巨型天然“卧佛”,全长1300多米,在著名的“乐山大佛”的“腋窝”部位;
  河南信阳市商城县伏山乡的“伏山卧佛”;
  浙江舟山普陀山洛迦山的南海卧佛:
  昆明市西郊15公里的卧佛山,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
  ……
  这一连串的名单,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囊括了多半个中华版图,再仔细搜寻,可能还有更多……   如此之广的分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卧佛情结一直没有中断。
  这样的卧佛,足以安慰心灵;
  这样的卧佛,足以面对九九八十一难的世界;
  这样的卧佛,足以攒足走向未来的信心。
  潜藏人们内心和血液中的卧佛情结,难以割舍,难以释怀,终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

佛教传播线路上的卧佛


  我们从佛教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去追寻卧佛流布的蛛丝马迹。
  从时间上看,佛教创始于印度,公元后传入中亚、西亚各国,公元2世纪前后传入西域,也就是我国的新疆地区。4世纪前后传到敦煌,经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在这样一个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从各地现存佛教塑像和壁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佛教艺术无论传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为了适应当地人民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审美心理,就逐渐出现了那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和艺术风格。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卧佛也是这样。
  从佛教传播的空间上来看,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佛教传播的洪流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南传佛教主要影响了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为两支,一支从印度抵达西域,在汉朝时传入中国,称为汉传佛教;另外一支则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而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则称为佛教的东传。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卧佛演变也是一样。
  根据学者的研究,涅槃图像最早产生于公元2世纪的印度犍陀罗艺术中,让我们从印度一路走来,看看那些卧佛。
  在印度,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色四周开了小窗户的圆筒状建筑。在这座寺院里,有一尊6尺长的黑色石质且全身贴金的卧佛。据专家考证,该卧佛塑像建造于公元5世纪。卧佛像长6.1米,用整块石头雕成,枕右手侧身而卧,面朝西方,象征佛陀到西天往生。卧佛像睡在7.32米长、1.71米宽、0.64米高的睡榻上,榻与像原为一块整石,现改由砖和石混合砌成。走进寺院,似乎从哪一个方向看,看到的都不是同一个卧佛。从这里看,他沉思着;从那边看,他微笑着;再从一个角度看,他却正愁容布面。这时候的卧佛,更像一个神,他的神秘莫测,他的喜怒哀乐,都与常人有着区别。
  到了东南亚,卧佛就已经十分常见了。
  泰国卧佛寺卧佛
  泰国卧佛寺是位于大皇宫隔壁的卧佛寺,又称菩提寺,卧佛寺是全曼谷最古老的庙,也是全泰国最大的庙宇。卧佛寺有一系列的曼谷之最:它是曼谷历史上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寺庙,是曼谷佛像和佛塔最多的庙宇,而且拥有曼谷最大的卧佛。卧佛寺内的卧佛全长46米,足掌长度5米,宽1.5米,两脚掌相叠,各装饰有珍珠母贝壳镶嵌而成的108个吉祥图案。
  老挝香昆寺中的巨型卧佛长约45米。卧佛前方林立着大大小小的雕像,包括印度教的湿婆、毗湿奴、阿朱那等,也有佛家的观音。这些雕像神态各异、造型不一。
  卧佛在东南亚,其雕刻形象也趋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也开始与本土紧密融合。
  中国境内的卧佛最早见于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石刻位于连云港市。大约为公元170年东汉末年的佛教造像群,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摩崖佛像高约129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它由饮宴图、叠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粲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
  接下来就是新疆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克孜尔石窟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洞窟当属新1窟。它以未曾遭受人为破坏,彩塑、壁画保存相对完整而极具研究价值。早期的雕像受犍陀罗风格技法的影响,基调呈褐色,中、后期少量的壁画融会中原画风,大多数雕像以独创的龟兹风格为代表。该窟后室长达5.6米的涅槃卧佛,躯体十分丰满,衣着线条流利隽永,右甬道中的立姿塑像残躯的衣纹泥塑彩绘是研究古代龟兹人们服饰的绝品。   钓鱼城悬空卧佛
  卧佛到了新疆,被一股龟兹风所熏染,有了本土民族的豪爽。
  在敦煌,涅槃图始见于北周建平公开凿的第428窟。卧佛则出现于158窟和148窟。
  158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晚期的前段,在西夏时重修的一个绘塑合一的洞窟。除西壁佛坛上长达15.6米的释迦涅槃塑像外,最引人注目者莫过于北壁涅槃变壁画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如同正在进行一场吊唁活动,悲痛的场景通过每个雕像的举止和表情展示出来,悲伤的气氛充盈石窟的每个空间。如同吐蕃占领时期的其他壁画一样,画面最前列站着吐蕃赞普,可惜头部今已不存。其右侧为一汉装帝王,头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由二宫女搀扶,做痛哭状。其他十三人都为中亚或西域的王者装束。
  可见,这时候的卧佛,其举哀的场面已经完全本土化,甚至沾染了本土丧葬的一些风俗,夹杂了世俗化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48窟是敦煌士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槃窟,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长15米。卧佛红色的袈裟、贴金的面部,全然没有死亡的痛苦。走进洞窟,整个窟型如一个巨大的棺木,营造出一个恐怖的死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卧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卧佛身后的弟子、天人、各国王子、菩萨等哀痛欲绝,七十二身塑像其面容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著名的敦煌学者段文杰认为:敦煌莫高窟艺术,首先接受了西域龟兹佛教艺术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东面例如北凉的影响。最强大的一股潮流是北魏晚期以来中原艺术给敦煌带来的新风格。这种风格与西域风格相融合,与敦煌地方色彩相融合,于是在隋代统一中国后,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了新的统一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卧佛到了敦煌,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匠师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大胆地以“宫娃”“胡商”“梵僧”“将军”等现实人物为蓝本,烘托释迦牟尼涅粲的吊唁场景,并加以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在甘肃的炳灵寺,16窟的北魏涅槃像,身长8.4米;天水麦积山第1窟北魏涅槃像,身长6.3米,也是卧佛中的精髓。从印度到东南亚,到新疆地区,到河西走廊,跨越黄河,卧佛逐渐四面开花。
  四川省的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八庙乡卧佛沟。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卧佛闻名于世,为中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槃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
  钓鱼城悬空卧佛位于重庆合川城区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全国独一无二的悬空卧佛,长11米多,为晚唐时期的作品。唐宋时期的钓鱼山就曾是合州著名的石佛道场,曾以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驰名巴渝。横卧在钓鱼山南峭壁上的唐代悬空卧佛,即是钓鱼城佛教文化极盛时期的代表作品。
  北京卧佛寺卧佛
  北京卧佛寺系中国最大的铜质卧佛。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粲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西安卧佛寺始建于唐朝武德初年(618年),地处西安市正南方的秦岭北麓,在青华山正顶,距西安闹市区约30公里,东邻西安野生动物园,属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
  重庆市马龙山卧佛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卧佛镇马龙山,距县城39公里处,有摩崖凿释迦牟尼涅槃变经像一躯,俗称“卧佛”。造像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动工,历经3年而成,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近代最大的卧佛。
  从巴山蜀水到燕京福地,从八百里秦川到嘉陵江畔,处处都有卧佛的身影。
  一路走来的卧佛;
  一路走去的卧佛;
  带着他的安详与梦,带着他的超脱,常驻于人们的内心;或许,大地上的卧佛衰老了,大地上的卧佛消失了,但人们内心的卧佛却还在。

卧佛情结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根源


  佛教把人生世界,也就是把有生死之苦的生命世界,称为此岸世界;把超脱生死之苦获得永恒快乐称为彼岸世界,卧佛就是此岸和彼岸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卧佛,从此岸世界抵达彼岸世界。这就是卧佛的意义。
  有“塞上名刹,佛国胜境”之称的甘肅张掖大佛寺,其山门和大殿前的一副对联很有意思,能够引导我们认识卧佛、走近卧佛。
  山门联:
  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大殿联:
  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这两副对联,前者以顶针格成对,说卧佛虽沉睡千年百世,但卧佛涅粲的佛禅深义、世事哲理,后人很难明白。后者上下联互文,表义是说佛祖涅槃后安睡在西天净土,一睡千年,梦中世界大、日月长,暗含佛祖梦中的世界,或许就是凡俗尘世经历的日月,悠悠千年,沧桑变幻,世事大观,讲经拜佛,悟禅修道,尽在其中。
  人世、极乐世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在佛理中,他们生死轮回,永无寂灭。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涅粲”。
  这里的涅粲,是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的情形。
  有人认为,佛教,假若舍去了涅粲,便可说已无价值可言,也无什么目的可得,因而,佛教的传播也就要打-一个问号。
  在修行的人看来,涅粲是清净的,因为欲望之火已不再燃烧了,被消灭了。涅粲是人间究极之目的,它不仅是苦热之冷却,也包含了永远的苏生之意。   从这一方面看,涅粲很好地解决了人们对未来的迷惘,它指出了另外一个世界——极乐世界,并通过卧佛搭建了通向这个世界的桥梁,修筑了通向这个世界的道路。
  莫高窟卧佛
  上海玉佛寺卧佛
  再说敦煌。作为全世界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其实就是一个巨型的“卧佛”,是一种涅槃的境界!
  從新疆到敦煌,那些戈壁和沙漠是显而易见的。数十公里、上百公里、几百公里的荒漠,使普通的观者—下子就陷入了视觉上的疲惫。这种疲惫引发了人们对这块土地的偏见,诸如“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等。这样的情景无疑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生老病死、饥饿贫瘠、天灾人祸……谁会把人们从漫长的
  痛苦中解救出来?
  这时候,人们看见了敦煌。
  人们到达敦煌,首先那浓郁的绿色——绿洲,像不可抵挡的潮水向人们袭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冲击了强势的荒凉。其次,在绿洲内部,清凉的水系统、整齐的农田和房舍、芬芳的果园,这神话中的景致,彻底摧垮了旅行者的绝望。
  敦煌就是这样给人们带来了好感,在瞬间把地狱变成了天堂。
  孤悬于沙漠之中,游离于沙漠之外,地理上的奇特变化,其神秘被无限放大了。那些初次目睹敦煌的人,一再地追问: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并下意识地搓揉自己的眼睛,因为这在沙漠地带是一种常见的景色,人们称之为“海市蜃楼”。敦煌是真实的“海市蜃楼”,而真实的“海市蜃楼”绝对是只存在冥冥神界。到处都是沙漠,到处都是狂风,唯独敦煌如此艳美,难道这不是神灵的佑护?
  卧佛的护佑,也是这样的。
  对于古代的旅行者,在生死未卜的时刻,在无限的荒芜和干渴包围之中,敦煌就是拯救者,就是一尊卧佛。
  我们每个人的卧佛,都在自己的心中,随着自然环境和心境的变化,他都会及时救赎我们。

卧佛,还是卧佛


  中国各地到底有多少卧佛?有多少卧佛山、卧佛寺?有多少带有卧佛的地名?一时间,似乎谁也无法说清楚,在佛教传播的不同线路上,在成千上万的石窟寺中,在色彩缤纷的石窟壁画里,卧佛的形象屡见不鲜。而且,在广袤的祖国大地,藏之深山、隐于密林的天然卧佛形象还不知道有多少,被发现的,就已经不胜枚举,因而,卧佛、卧佛山、卧佛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
  重庆大足石刻卧佛
  一座座像卧佛的山脉,一座座有卧佛的寺庙,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佛教的神秘,让人不禁心想神往。尤其是关于天然的卧佛,各地都有一个相似的民间传说:说释迦牟尼佛在此开辟道场,席地而坐,为众生讲经说法。他每天讲道休息时,总要躺一躺。一天,他刚吉祥一卧,霎时出现一座形体与他一样的卧睡大山,从此人们都叫它卧佛山。这样的传说,实际上是描述了老百姓心中卧佛的样子。关于卧佛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释迦牟尼涅槃像,卧像与身后环立的十二圆觉塑像构成一组群像,十二圆觉低眉垂目,神情悲伤、虔诚,表现了释迦牟尼临终前向他的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另一说则要轻松惬意得多,认为卧佛表示佛祖出游的一种方式。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早期卧佛像多表现佛祖涅粲的形象,众弟子面现悲伤,娑罗树由荣转枯。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对“涅粲”的含义体现更深,卧佛造像也发生了一定转变,佛的形象更加和善、慈悲,众弟子悲伤的面容也逐渐褪去,卧佛涵义演化为佛祖“神游”的一种状态——“卧游”。在佛教的传播中,卧佛,就这样被追随者赋予特殊意义。卧佛,把佛的慈悯、智慧和活力充实到更广大的时空范围。难怪出现卧佛之后,有人惊呼:终于将佛教永远从复障中挣脱出来了。我国已知最早的涅槃雕像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这里有一个摩崖石刻的涅粲图,据专家考证,这批石刻佛像刻凿于东汉晚期,比敦煌石刻还要早200年。
  定光卧佛
  佛教正式传入西藏是在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尺尊公主带的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此后开始在西藏陆续修建其他佛殿庙宇,开始翻译佛经,佛教正式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始终把森林、雪山、湖泊看成有生命在居住,不能剥夺这些生命,不能摧毁人类的家园。在雪域高原,藏族人祖祖辈辈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事实上,藏传佛教无论在传教的范围,还是在信教群众对佛教的信仰程度,都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文化特色。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雪山高耸、冰川阻隔、草原辽阔,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圈,这样的文化圈成为藏传佛教传播的沃土,政教合一的体制,全民信教的风俗,促使佛教在西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一言以蔽之,活佛转世已成为藏传佛教区别于其他派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直到到新中国成立时,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民族各地区约有上千个活佛转世系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活佛群。活佛转世从根本上解决了佛教的困境,让人们真实地面对了活生生的佛陀,去聆听他的教诲,跟随他走出现世的泥沼,走向未来的光明。在西藏,活佛转世代替了卧佛,形成了佛教的价值魅力,活佛相对于理论化的卧佛,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在释迦牟尼离开世间后的一二百年里,印度的佛教徒们很快就把佛的涅槃同佛陀精神永恒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更加执着牢固,观念本身也愈加圣化,到了这个时候,建造一个具备可感形式的偶像来进行膜拜,无疑就显得十分必要。于是卧佛就出现了。从犍陀罗出土的文物中,首先发现了卧佛。
  印度佛教向亚洲传播,主要有南北两路。南方由海路,经斯里兰卡再输送到东南亚各国;北方则由陆路经中亚,然后沿丝绸之路向东到达中国、朝鲜和日本,卧佛的东方传播,也是如此。
  东南亚气候酷热,空气湿润,林木丛生等特点,与印度的恒河流域非常相似,自然地理上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而且这里还是古印度贵族和商人们心中的“金色土地”。尽管海路艰险,四处都是烟瘴之地,但人们还是津津乐道这里的富庶,这种气候,使许多冒险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成功。仔细想想,这样的自信和成功,仿佛在冥冥之中如有神助,这个神,就是佛陀,永生的佛陀,也就是卧佛。加之卧佛从宗教理想上看,始终与小乘佛教保持更为亲近的关系,这也促使了东南亚一带处处卧佛的宏大景观。
  新昌大佛寺卧佛
  佛教的东传,总的情形是呈现逐渐减弱的态势。因而,从新疆,从河西走廊到内地,卧佛的营造也开始变得舒缓。同时,中国的汉族地区盛行大乘佛教,但汉族是一个艺术天赋优厚而修养广博的民族,这种兼容并蓄的情怀,又催生了卧佛的营造,卧佛营造从整体上看还是很可观的。
其他文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与改革相抵触。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此种阻力来自于我们教育中的种种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使课改能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倡导并重建新的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其亚文化之一的教师文化的革新。这是因为,不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新课程的最终实施,教师都是关键性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的观念都难以更新,新课程的崭新理念
所谓心理历史学是现代西方史学的一个流派或分支学科,是由历史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美国的心理史学和法国的心态史学。心理史学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先把精神分析学运用到历史人物研究中,并取得成功,成为心理史学的创始人。1910年弗洛伊德发表的论文《列奥那多·达·芬奇一个童年的回忆》被认为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具体目标提出。这意味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由单纯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一定意义上的课程创造者和一定范围课程管理者。从总体上看,校本课程“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它隐含着‘基层’的决策。校本课程有时候则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
美术是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个能走进展览馆欣赏艺术作品,并能艺术化生活的人。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如何在人文精神的统领下,从审美的角度、从视觉特质的感知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着手进行教学,是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实施领域与研究方向。    一、学生审美艺术素养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测验一个人的科学信念系统的开放程度可以通过此人对“反例”所采取的策略来定。所谓“反例”是指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说明的例子、事实。对中学生而言,“反例”是指与学生所学的理论或已有知识经验有冲突的现象和科学事实。本研究主要通过测试学生对“反例”所采用的策略来调查当前高中生科学信念系统的开放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和被试选取  本研究主要
迷糊的小约  “明天,我们要举行一次单元测试,主要考小数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家抓紧时间复习!”数学老师的一句话,大家立刻炸开了锅。  “啊?几天前不是刚考过吗?”  “怎么又要考!”  “别说了,快点儿再温习温习书上的知识点吧!抱怨有什么用?”  ……  “安静!”老师十分生气。学生们赶紧乖乖坐好,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除了呼噜声外。  “小约!”老师将手里的粉笔扣得“咔咔”响,“你怎
去年夏天,爸爸回来了,他送给我一只小狗,我给它取名叫“皮皮”。  我刚把它放在床上,它就跑出了我的“阵地”。大概是不熟悉我吧。皮皮大搖大摆地跑出了客厅,趴在爸爸的报纸堆上,“呼呼”地大睡了起来。我仰着头,插着腰,说:“这个小皮皮真是个大懒虫!”这时爸爸出声了:“你说它呀,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脸马上涨得通红。  吃饭了,我想了半天,把最喜欢吃的鸡蛋给了它,可它却一点儿也不领情,连闻也不闻,转过身,
说课由于“简便、可操作性强、使用价值高,既能体现个人的能力,又能发挥集体的智慧”,所以,很快在中学教研活动、教学评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说课是指执教者在精心备课基础上,面对同事、专家或评委,在指定的时间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把自己对一节课创造性的设计及理论依据表述出来,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集体教研形式。说课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执教者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
乐奇想修理一下菜园的篱笆,她突然想起托尼在几天前借走了她的钳子。乐奇一边往外走一边自言自语:“看来,我得去托尼家一趟。”  到了托尼家,乐奇一看,托尼正眯着眼睛懒懒地坐在摇椅上晒太阳呢。乐奇大声吆喝道:“托尼,我来拿我的钳(qián)子。”托尼睁开眼,一瞧是乐奇,才想起当初借工具的事情:“乐奇,对不起,我忘记还你了,我这就去找。”他一骨碌从摇椅上站起来,回屋寻找工具去了。可是等了老半天,托尼也不出
“扬扬,快起床,去超市购年货了!”“哦,知道了,马上就好!”  我带着满脑子的期待和妈妈穿过了几条街,走进离家最近的超市。过年了,超市里面人山人海,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了进去。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目不暇接。我和妈妈顺着人流走到了新鲜水果区,只见一排排货架上摆满了让人直流口水的水果。  看着这些货架上的新鲜水果,妈妈便问我想不想吃。还没等我回答,妈妈就拿了一个袋子,开始装水果。突然,超市里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