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学家Hippocrates写出了著名的《希波克拉底全集》,在这本著作中已经有关于妊娠妇女抽搐和妊娠期间癫痫发作致死的记载。在16世纪,Eucharius Rosslin提出,抽搐和意识丧失是孕妇的不祥之兆。Jacques Guillimeau在1612年推断,抽搐的发生是由于胎儿奋力挣扎想出来或胎位不正,导致子宫扩张,从而促进抽搐。
1688年,Francois Mauriceau 是第一个系统描述子痫的医生,由此表明该疾病引起了新的关注,男性开始进入产科学的研究领域,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初孕者比多次妊娠者承担更大的风险。Mauriceau描述了很多病例,包括子宫大出血和来自死胎的恶臭气味。1694年,他建议妇女,在妊娠期间如果出现子痫倾向,应常规的进行2~3次静脉切开放血。所有的早期医学专家公认这是一种危险的疾病。
19世纪,对该病的推测已广为传播,医生们认为它是与妊娠相关的最可怕的疾病。医生们推测子痫的病因有许多可能,包括妇女迅速改变的情绪,多血质、营养缺乏、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季节转换、忧郁症、富裕、子宫位置不正、情绪易怒等。
治疗一般都是“大刀阔斧”的,解决办法包括热水浴,阿片类药物,颈静脉或颞动脉的大放血,从饮食中除去肉类或牛奶,用冰或冷水敷头,灌肠,用润滑剂使宫颈扩张等,大刀阔斧的极端治疗,尤其是那些强调放血的意见,无疑是导致孕妇死亡的原因。
1768年,Thomas Denman撰写的专著是英国关于该疾病最早的著作之一。1843年,John Lever和James Young Simpson 同时在先兆子痫患者尿液里发现了清蛋白,从而提示了该病持续出现的蛋白尿。这是个重大突破,现在该病被认为
是一种毒血症而不是由于机械压力所引起的。直到20世纪,子痫都被认为与富裕女性相关,可能是由于她们雇请的男性医生撰文报道了该病。直到20世纪30年代,贫穷女性才被发现也是易感的。在20世纪早期,尽管对其病因的推测仍在继续,但人们一般认为子痫通常与高血压相关,并且能使血压升高。
现在,世界上对子痫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普遍认为是由全身小动脉的痉挛,导致血管壁及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发生多个脏器功能及器质性改变,进而导致子痫的发生。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氧、组织水肿,而出现头晕、头痛、呕吐,严重时可发生抽搐、昏迷等症状。肝内小动脉痉挛后继而扩张充血,使静脉压骤然升高,门脉周围组织出血,肝缺血,肝细胞不同程度坏死,甚至发生肝包膜破裂而死亡。肾小动脉痉挛,肾小球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肾小球露出,而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肾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而出现水肿。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间质水肿,加上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大,均使心脏负担加重,易出现心力衰竭。视网膜血管痉挛,引起视网膜缺血、水肿、渗出、出血,出现视物模糊,如眼底视网膜剥离,可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子宫血管痉挛,胎盘供血不足,绒毛退行性变、出血、坏死导致胎盘功能不全。病变进行缓慢时,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病变发展急剧时,可引起胎儿窘迫甚至死亡。胎盘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则可导致胎盘早剥。子宫血管痉挛,胎盘供血不足,产生大量凝血活酶,一旦进入母血循环,即激活了凝血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导致DIC,继而出现全身出血。
对子痫的治疗也趋于成熟,主要是休息、饮食、药物特别是解痉药物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及围生期婴儿病死率,但治疗仅限于控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完全有效的预防。在21世纪,妊娠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1688年,Francois Mauriceau 是第一个系统描述子痫的医生,由此表明该疾病引起了新的关注,男性开始进入产科学的研究领域,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初孕者比多次妊娠者承担更大的风险。Mauriceau描述了很多病例,包括子宫大出血和来自死胎的恶臭气味。1694年,他建议妇女,在妊娠期间如果出现子痫倾向,应常规的进行2~3次静脉切开放血。所有的早期医学专家公认这是一种危险的疾病。
19世纪,对该病的推测已广为传播,医生们认为它是与妊娠相关的最可怕的疾病。医生们推测子痫的病因有许多可能,包括妇女迅速改变的情绪,多血质、营养缺乏、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季节转换、忧郁症、富裕、子宫位置不正、情绪易怒等。
治疗一般都是“大刀阔斧”的,解决办法包括热水浴,阿片类药物,颈静脉或颞动脉的大放血,从饮食中除去肉类或牛奶,用冰或冷水敷头,灌肠,用润滑剂使宫颈扩张等,大刀阔斧的极端治疗,尤其是那些强调放血的意见,无疑是导致孕妇死亡的原因。
1768年,Thomas Denman撰写的专著是英国关于该疾病最早的著作之一。1843年,John Lever和James Young Simpson 同时在先兆子痫患者尿液里发现了清蛋白,从而提示了该病持续出现的蛋白尿。这是个重大突破,现在该病被认为
是一种毒血症而不是由于机械压力所引起的。直到20世纪,子痫都被认为与富裕女性相关,可能是由于她们雇请的男性医生撰文报道了该病。直到20世纪30年代,贫穷女性才被发现也是易感的。在20世纪早期,尽管对其病因的推测仍在继续,但人们一般认为子痫通常与高血压相关,并且能使血压升高。
现在,世界上对子痫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普遍认为是由全身小动脉的痉挛,导致血管壁及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发生多个脏器功能及器质性改变,进而导致子痫的发生。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氧、组织水肿,而出现头晕、头痛、呕吐,严重时可发生抽搐、昏迷等症状。肝内小动脉痉挛后继而扩张充血,使静脉压骤然升高,门脉周围组织出血,肝缺血,肝细胞不同程度坏死,甚至发生肝包膜破裂而死亡。肾小动脉痉挛,肾小球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肾小球露出,而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肾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而出现水肿。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间质水肿,加上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大,均使心脏负担加重,易出现心力衰竭。视网膜血管痉挛,引起视网膜缺血、水肿、渗出、出血,出现视物模糊,如眼底视网膜剥离,可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子宫血管痉挛,胎盘供血不足,绒毛退行性变、出血、坏死导致胎盘功能不全。病变进行缓慢时,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病变发展急剧时,可引起胎儿窘迫甚至死亡。胎盘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则可导致胎盘早剥。子宫血管痉挛,胎盘供血不足,产生大量凝血活酶,一旦进入母血循环,即激活了凝血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导致DIC,继而出现全身出血。
对子痫的治疗也趋于成熟,主要是休息、饮食、药物特别是解痉药物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及围生期婴儿病死率,但治疗仅限于控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完全有效的预防。在21世纪,妊娠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将成为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