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我国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道路,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但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模式要在中职类学校全面推进,必须要求当地政府、行业、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大监管力度,使校企双方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才能积极有效地化解实践中碰到的难题和矛盾使校企合作之路走得更远。
【关键词】 管理;校企合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5-0252-01
1 “校企合作”常见的几种矛盾
1.1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认识上有误,以为学生进了厂皆是员工。所以一些企业无视实习生的生理特点,一律以员工要求分配工作任务,有的甚至随意延长工作时间。
1.2 企业无视心实习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认识同样有误,往往把中职生等同于“农民工”,管理员对实习生颐指气使,指责呵斥,动辄以扣工资和开除相威胁。
1.3 学校一些带队老师认识有误,以为学生进厂就是务工。放松对学生的管理,甚至对学生放任自流,合企业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能力。
1..4 学生在企业与在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学生不理解,家长不理解。
2 “校企合作”应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2.1 学校必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的“五不准”原则,严禁组织未满16 周岁的学生到企业务工。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期间,学生身份不得变更。实习前必须对学生做好严格的审批制度,要求每位学生、带队老师认真学好《学生教学、就业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带队老师管理制度》,为配合企业管理提前做好准备。
2.2 企业必须遵守《劳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用工者不能让学生完全顶替企业员工,承接生产任务,不付或只付极少的劳动报酬,甚至随意扣除学生的劳动报酬,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企业的霸王条款等。在一些涉及服务行业的职业学校,不能超出在校生的知识和体能要求,安排不适宜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劳动时间、内容、劳动强度、工种等,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因为工厂的生产旺季或学生想多挣钱等原因随意违规违法。
2.3 校企双方必须使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保障。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责任明确,一旦管理跟不上,风险很大。还有,许多学生初到工厂时,对劳动环境没有适应,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有些抵触,有时出现打架斗殴等过激行为。
这些情况都需要校企双方应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协商,共同制定相关协议和制度来保障,防止今后校企双方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3 深化职业教学改革,主动做到与企业相适应
3.1 目前中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存在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中职校教学内容,方法要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相适应。学校自身必须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劳动纪律、就业观不是很强,学校把企业文化应提前纳入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和更新,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有利于训练学生技能,工艺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今后考评教学方法的好坏,首先要看学生在解决技术问题和工艺难点上的能力,看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看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中职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分制度;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等等。
3.2 通过校企合作,职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校企双方要从既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又推动产业兴旺发达的角度,认真研究探索校企合作,是共同推进半工半读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
3.3 学校利用场地主动联系企业,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以及组织管理经验,把企业生产车间建在学校,让学生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学生学到了生产一线的实用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由消耗性变为生产性,学用结合更为紧密。例如:我校的旅游、服装、计算机等专业和企业合作,解决了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的困难,学生告别了“在黑板上开机床,在练习本上演工艺”的学习方式,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体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其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共赢新模式,半工半读育人新模式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
4 必须好签订三个“实习协议”是化解学校和企业矛盾的有力措施
4.1 一是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实习协议;二是学校与企业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认真签订好实习协议;三是带队教师与学校签订协议。这样就可以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在学生实习前必须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实施“半工半读”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学生应认识到只有在尽职尽责履行劳动义务,遵纪守法,确保企业生产顺利开展的前提下,才能享受劳动权利,增强技能,磨练意志,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4.2 企业也应认识到,只有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不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取长久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企业和学生是互惠互利的。企业要留得住人,学员在企业做得安心,才能使企业的用工质量和用工稳定性得到保证。
4.3 学校还需与老师签订风险责任状,学校领导,专业领导,带队老师层层承担责任。目的在于为学生负责,更好地与企业相互配合。
4.4 学校应取得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学校学生每次在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或就业实习时,首先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告知实习单位、实习人数等学生相关信息。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学校三家共同强化监管力度,维护并保障学生和企业的各项合法权益。以此引导和规范学校和企业的行为,推动半工半读的良性发展。这也是贯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带有方向性的问题。监督学校、企业依法办事,双方共同履行协议,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总之,在“校企合作”中,让学生在企业里看到希望和奋斗的目标,让企业得到实惠,让学校办学更加灵活。
收稿日期:2008-5-12
【关键词】 管理;校企合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5-0252-01
1 “校企合作”常见的几种矛盾
1.1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认识上有误,以为学生进了厂皆是员工。所以一些企业无视实习生的生理特点,一律以员工要求分配工作任务,有的甚至随意延长工作时间。
1.2 企业无视心实习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认识同样有误,往往把中职生等同于“农民工”,管理员对实习生颐指气使,指责呵斥,动辄以扣工资和开除相威胁。
1.3 学校一些带队老师认识有误,以为学生进厂就是务工。放松对学生的管理,甚至对学生放任自流,合企业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能力。
1..4 学生在企业与在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学生不理解,家长不理解。
2 “校企合作”应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2.1 学校必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的“五不准”原则,严禁组织未满16 周岁的学生到企业务工。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期间,学生身份不得变更。实习前必须对学生做好严格的审批制度,要求每位学生、带队老师认真学好《学生教学、就业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带队老师管理制度》,为配合企业管理提前做好准备。
2.2 企业必须遵守《劳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用工者不能让学生完全顶替企业员工,承接生产任务,不付或只付极少的劳动报酬,甚至随意扣除学生的劳动报酬,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企业的霸王条款等。在一些涉及服务行业的职业学校,不能超出在校生的知识和体能要求,安排不适宜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劳动时间、内容、劳动强度、工种等,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因为工厂的生产旺季或学生想多挣钱等原因随意违规违法。
2.3 校企双方必须使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保障。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责任明确,一旦管理跟不上,风险很大。还有,许多学生初到工厂时,对劳动环境没有适应,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有些抵触,有时出现打架斗殴等过激行为。
这些情况都需要校企双方应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协商,共同制定相关协议和制度来保障,防止今后校企双方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3 深化职业教学改革,主动做到与企业相适应
3.1 目前中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存在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中职校教学内容,方法要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相适应。学校自身必须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劳动纪律、就业观不是很强,学校把企业文化应提前纳入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和更新,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有利于训练学生技能,工艺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今后考评教学方法的好坏,首先要看学生在解决技术问题和工艺难点上的能力,看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看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中职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分制度;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等等。
3.2 通过校企合作,职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校企双方要从既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又推动产业兴旺发达的角度,认真研究探索校企合作,是共同推进半工半读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
3.3 学校利用场地主动联系企业,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以及组织管理经验,把企业生产车间建在学校,让学生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学生学到了生产一线的实用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由消耗性变为生产性,学用结合更为紧密。例如:我校的旅游、服装、计算机等专业和企业合作,解决了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的困难,学生告别了“在黑板上开机床,在练习本上演工艺”的学习方式,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体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其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索共赢新模式,半工半读育人新模式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
4 必须好签订三个“实习协议”是化解学校和企业矛盾的有力措施
4.1 一是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实习协议;二是学校与企业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认真签订好实习协议;三是带队教师与学校签订协议。这样就可以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在学生实习前必须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实施“半工半读”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学生应认识到只有在尽职尽责履行劳动义务,遵纪守法,确保企业生产顺利开展的前提下,才能享受劳动权利,增强技能,磨练意志,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4.2 企业也应认识到,只有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不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取长久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企业和学生是互惠互利的。企业要留得住人,学员在企业做得安心,才能使企业的用工质量和用工稳定性得到保证。
4.3 学校还需与老师签订风险责任状,学校领导,专业领导,带队老师层层承担责任。目的在于为学生负责,更好地与企业相互配合。
4.4 学校应取得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学校学生每次在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或就业实习时,首先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告知实习单位、实习人数等学生相关信息。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学校三家共同强化监管力度,维护并保障学生和企业的各项合法权益。以此引导和规范学校和企业的行为,推动半工半读的良性发展。这也是贯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带有方向性的问题。监督学校、企业依法办事,双方共同履行协议,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总之,在“校企合作”中,让学生在企业里看到希望和奋斗的目标,让企业得到实惠,让学校办学更加灵活。
收稿日期:200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