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师德评价中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与回归

来源 :改革与开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f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师德评价应以教师主体性作为评价的内在依据和出发点.当前高校师德评价中,教师主体性不足主要表现为师德评价的功利化遮蔽了教师的主体性、评价脱离教师具体生活情境、教师自我评价缺位、教师评价话语权缺失等.文章基于第四代评估理论,提出高校师德评价应弱化外在的工具性价值,强化个体发展的内在价值,回归教师现实生活,重视师德自我评价,完善师德评价的沟通协商机制,实现师德评价中教师主体性的回归.
其他文献
社会网络强度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内部机理仍属于亟待探究的问题.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以中小企业理论研究为基础,构建了社会网络强度、创新能力以及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三者间的理论模型,讨论了社会网络强度、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机制,运用结构方程对长三角地区307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展开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在社会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因情景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即在低聚集度的企业中,创新能力表现出更强的中介作用,而在较大或较小规模、低研发投入的企业中,创新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消失.研究结论
中国产业园区是推动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在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其具有空间上的技术关联、时间上的历史惯性等路径依赖.为推动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路径突破,政府引导产业可以借助产业基金,包括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基金、国有结构化基金和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主的REITs公募基金等金融工具实现路径突破.产业基金对园区经济的路径突破体现在对园区经济体(企业)的识别、对私人风险投资的挤入效应,而产业基金最终目的是园区产业技术关联网络的扩容、政企关系的推动和产业制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