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探视中国武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武术是一项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术自身所包含的哲理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奇光异彩,它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运动形态的理解,从其基本原则、要领到具体技法无不展示出东方特有的哲学风韵。因此,武术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形式和实践的统一。
  关键词:武术 哲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其所以具有强烈的魅力,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涵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传统文化的儒玄道释、兵医术艺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今天,它不但涵摄、概括和扬弃、积淀了从《易经》开始以后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直到宋明理学所代表的中国学术义理;集纳、溶汇和提炼、升华了宗教巫术、江湖技艺、民间私斗、医林精粹所代表的民俗术数;并且还在近现代西方的数学、力学、生理学、以及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等的刺激下进一步发扬光大。著名太极拳家杨澄浦先生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美国学者弗里乔夫也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
  “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
  因此,从认识武术的哲学文化视角研究武术的思想渊源,能够从本质上把握武术的文化特征,从而更好地推陈出新,促进武术的不断发展。
  中国哲学虽然派系林立,百家齐出,但在历史上起主要影响的有儒释道三家。从表面上看,儒释道三家思想截然不同,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们却又都是相通的。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派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分合与消长,终熔于一炉。我们探讨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时不能囿于一家一派之说,而应该用一种异中求同的观点来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进行把握,才能不失偏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概念。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存在,它就是世界的本源,主宰着世界,这就是“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生殆,可以为天下母。”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学说分化出“阴阳二气”,《易经》便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之说,并引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道”。
  但是,纵观武术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进程,对武术运动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阴阳五行。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所谓“阴阳”,最早是来自阳光的出没。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有“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之说,后来把阴阳概念逐渐运用到一切事物中,被视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认为“无阴则阳不自立,无阳则阴不自存”,也就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世上的万物发展变化均产生于阴阳。
  在古代体育科学中,人们真正认识到阴阳不仅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具有相互转化和包含的特点,应该是太极图产生以后。道教认为:太极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理论。阴阳(也称两仪)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也有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界产生了阴阳学说,即从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灭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到战国末年,齐人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从而对中国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古云:“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一文一武虽不同功,然却同理,故于武术之中同样不可离乎阴阳,况武术运动、技击运动皆系由窜奔跳跃、进退起落、伸缩吞吐、左旋右转等多种动作、多种姿势所组成。在这些运动之中均无一不有阴阳之互易,更无一不有阴阳之分合。在中国文化史上,较早使用阴阳思想描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子。《庄子·人间世篇》说:“且以巧斗力著,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到清代以后,阴阳哲学范畴在武术理论中逐渐深刻和系统化。阴阳哲学在《易经》中得到充分阐述,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演绎了一系列对立概念。
  纵观中华武术的任何一路拳术或器械套路,自始至终无不包含动静、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内外、起伏、显藏、攻守等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阴阳理论在武术理论与技术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拳经》中“天地相合能下雨,拳之阴阳相合方能成其诀”、“拳之大要,重在阴阳”等说,从而充分说明阴阳在武术运动、攻防技击之中,实为变化之父母,技巧之源泉。武术与阴阳之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动静结合中看武术与阴阳之关系。
  所谓动静,在武术中是动者亦静,静者亦动,动者属阳。静者属阴。阳无纯阳,阴无纯阴,静无纯静,动无纯动,即阳中寓阴,阴中含阳,动中有静,静中藏动而相依相存。《吴越春秋》的“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杜甫《剑器行》的“来如雷霆收震恕,罢如江海凝青光”,正是论述剑术技击的动与静。又比如查拳强调的“行如风,站如鼎”,意拳中“动如山飞,静如海溢”,再有一气呵成的翻子拳也有“行如风雷动似涛,坐似泰岳静如山”之说。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指出太极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动静无处不在。阴阳无时不见。从武术运动状态和运动属性来讲“出乎为阳,收乎为阴”、“攻为阳守为阴”、“一阴一阳之谓拳”,从而揭示其规律: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不舍静,静中含动,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武术之源渊,强身健体之本原,动静阴阳岂不贵乎。
  其次,从刚柔相济中看武术与阴阳关系。
  所谓刚,主要指的是坚硬、强悍、干脆、果断。所谓柔,主要是指柔韧、缠绵、顺手不悖、不丢不顶、不及不离。刚者为阳,柔者为阴,刚柔既相互对立,又相依共存而不分,故无刚则柔不存,无柔则刚不立。在武术运动中,若重柔而轻刚,必过柔而不坚,过弱而不悍,过软而不硬,从而缺乏雄悍之劲力而成为舞蹈式软拳;若重刚而轻柔,势必僵而不化呆而不活,滞而不灵,从而成为僵死易折之病态,岂能克敌制胜?所以须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方能“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技巧乃出,制胜于人。比如陈式太极拳讲究“显刚隐柔”,杨、吴、孙、武式以柔为主,柔中寓刚,还有形意、八卦的出掌要求微屈,刚中有柔,劲以曲蓄而有余。长拳则是刚柔相济,讲究寸劲中由柔转刚,从而体现出唯刚柔相推,始能变化,实为攻防之根蒂,生克变化之父母。
  最后,从虚实变换中看武术与阴阳的关系。
  虚实于武术之中.尤其是技击搏斗间,乃是决定胜负关键之一。虚者为虚,虚也实;实者为实,实也虚。虚是灵敏巧妙之源,实是宏原强悍之根,两手的开合、出人的虚实、内气的上下运行、身法的左旋右转都具备虚实变换。比如太极推手讲究“实中有虚”。陈鑫说“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另还有“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之说。总之,武术中虚实无所不在,虚实分明,又是互生,节节胡连,即“非虚则变化不灵,非实则攻力不原,非虚实兼备则无变化取胜之巧,非阴阳互易则无克敌艺术之妙”。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蕴含的哲理文化“基因”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的概述、技击原则的确立,都深受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古典哲学理论已成为武术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理论构架。
  
  参考文献:
  [1]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芷乃周:《苌氏武技书》(卷三),上海书店(影印版),1990年。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5] 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新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6]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7]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8] 李耳、庄周:《老子·庄子》,北京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韩燕,女,1976—,江苏如皋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工作单位: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