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合理、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探讨价值。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潜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39-01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动脑筋,具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心向,在老师指导下能够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回答问题积极,发现错误后能及时改正;中年级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愿意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质疑问难,喜欢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能进行自我评价,并主动改正错误;高年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创意,并能从多种解法中寻到最佳解法。乐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有必要针对各年级段的具体情况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结合学生平常乘车的生活实际,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课后,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平时乘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会看到什么事情?”有的学生说:“客车到了一站,乘客有的下车,有的上车。”有的学生说:“客车到了一站,也可能只有上车的或只有下车的。”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把课前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屏幕上出现了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车上有4位乘客,到了一站,下去2人,上来3人。接着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教师又问:“应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就会很快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下一站还会遇到什么情况,使学生将其迁移和发现为更加复杂的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学生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要大一些。
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是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每个学生,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这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即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小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多想办法,多创条件努力引导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和大众心理,大胆质疑,就一定能造就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潜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39-01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动脑筋,具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心向,在老师指导下能够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回答问题积极,发现错误后能及时改正;中年级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愿意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质疑问难,喜欢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能进行自我评价,并主动改正错误;高年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创意,并能从多种解法中寻到最佳解法。乐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有必要针对各年级段的具体情况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结合学生平常乘车的生活实际,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课后,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平时乘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会看到什么事情?”有的学生说:“客车到了一站,乘客有的下车,有的上车。”有的学生说:“客车到了一站,也可能只有上车的或只有下车的。”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把课前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屏幕上出现了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车上有4位乘客,到了一站,下去2人,上来3人。接着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教师又问:“应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就会很快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下一站还会遇到什么情况,使学生将其迁移和发现为更加复杂的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学生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要大一些。
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是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每个学生,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这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即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小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多想办法,多创条件努力引导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和大众心理,大胆质疑,就一定能造就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