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议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guo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合理、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探讨价值。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潜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39-01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动脑筋,具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心向,在老师指导下能够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回答问题积极,发现错误后能及时改正;中年级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愿意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质疑问难,喜欢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能进行自我评价,并主动改正错误;高年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轻易放弃自己正确的看法,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创意,并能从多种解法中寻到最佳解法。乐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有必要针对各年级段的具体情况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结合学生平常乘车的生活实际,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课后,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平时乘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会看到什么事情?”有的学生说:“客车到了一站,乘客有的下车,有的上车。”有的学生说:“客车到了一站,也可能只有上车的或只有下车的。”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把课前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屏幕上出现了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车上有4位乘客,到了一站,下去2人,上来3人。接着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教师又问:“应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就会很快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下一站还会遇到什么情况,使学生将其迁移和发现为更加复杂的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学生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要大一些。
  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是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每个学生,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这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即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小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多想办法,多创条件努力引导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和大众心理,大胆质疑,就一定能造就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课程实施改革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运用在新课导入处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为例进行具体教学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36-01    一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分析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 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
摘要:新课标逐渐重视小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教学是小学生思维发展及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基础。因此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小学生应用题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是该策略研究的核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42-01    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问题主
摘要:都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学生主动获取探索知识的前提。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从课题的导入,创设情景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数学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能力也要得到提高与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主体;参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40-01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良
摘要: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应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个人认为:应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去把握。  关键词:教学设计: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41-01    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加慢曾在《教学设计原理》中界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