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南沟乌兹别克乡是观光、避暑、休闲、摄影、采风的最佳场所。每逢夏天,那崎岖的山路便迎来了大大小小的车辆,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车内的欢声笑语及他们满怀期待的心,一瞬间打破了这里昔日的宁静。

在阳光下,远处的大南溝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离眼前近了许多,也陡峭了许多,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调皮的孩子和你捉迷藏。镶嵌在天边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反射着闪闪的金光,显得分外壮丽,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民族刺绣和手工艺品制作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工艺,一走进毡房里,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有花钱包、绣花鞋、壁毯、垫毯、枕套、珍珠枕套、珍珠壁挂、珍珠肩夹,甚至连他们待客用的碗具都是纯手工制作。
坐在充溢着浓浓的民族风情的毡房里,品尝乌兹别克人亲手烹制的正宗的手抓肉、酥油、奶茶、奶疙瘩、马奶子、骆驼奶,那份惬意、酣畅、醇厚的滋味,真的会让人陶醉。肉饱酒酣之时,乘着酒兴,兴致盎然的客人和热情好客的主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一起扯开嗓子吼几句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民歌,舒展腰身跳几圈舞蹈,客人尽兴,主人高兴,你绝对会从内心感到不虚此行。

大南沟的美食可以让你大饱口福,但更让你心旷神怡大开眼界的是这里的美景。大好山川,是我们心中美好的向往。正是这样的壮美风景,总让我们心心念念,不能忘怀。
天山脚下的塔塔尔部落
塔塔尔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全世界有1 000多万人。奇台县的大泉塔塔尔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

这里风景很美,一座座房屋点缀在山坡上、绿草间。牧民悠闲地骑着马一摇一摆地走着,每逢遇到人都会打个招呼,有时也会停下来说上一阵。
草丛中到处是牛、马、羊的粪便,粪便肥沃了土地,滋润了牧草,保障了牛、马、羊的生长,而牛肉、牛奶、羊肉、羊毛、马匹又养育了以放牧为生的塔塔尔人。这就是一个绿色而又完整的生物链。
登高远望,风光在前。当翻过一座山梁,眼前豁然一亮,蓝天、草地、牛马和远处的雪山,就这样静静展现在眼前,让人抬不动腿,忘了一切。
塔塔尔族一般一家三代人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很简单,早上把牛、马、羊送进山里,让它们自行吃草,等到傍晚再把它们赶回来。妇女们早晚都会从牛身上挤下一桶桶的鲜奶,这些牛奶基本都是主人自己饮用或加工成日常食用的奶制品。

每年七月底,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节”,也称“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的重要节日。这时,春耕春种已经结束,夏季麦收还未到来,正好是农闲期。人们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撒班草盛开的草滩上相聚,并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这种古老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在农闲的季节里,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丰富的食品,汇集到郊外景色宜人的地方,奏起民族乐器,唱歌跳舞,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相互祝贺节日,也期盼获得农业的丰收。在手风琴、巴扬、曼达林等乐器的伴奏下,人们唱起了古老的“几尔拉”“撒班托依”和现代的塔塔尔族歌曲,跳起了塔塔尔族的舞蹈,通过自己的舞姿、歌声,表达欢乐心情。许多塔塔尔族家庭在这天全家登场,为大家表演节目。大家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赏回族花儿,品人生滋味
铿锵有力的京剧,高亢激昂的豫剧,清幽婉丽的越剧,轻快优美的黄梅戏,奔放欢快的山歌,这些可能你都听过,那么最质朴、最接近生活的回族花儿您听过吗?
花儿是回族特有的民间演唱艺术,古称“伊凉诸曲”,曲调优美、旋律动听,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回族花儿俗称山曲儿,最早流传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后传入昌吉,经200余年演变,已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昌吉一带流行的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等,旧时花儿多在民间传唱,内容大都为颂扬爱情忠贞、惩恶扬善、反映人民疾苦。

演唱花儿,亦称漫花儿、漫少年。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花儿以其优美的曲调,浓郁的乡土特色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可能有人会说,回族花儿欣赏不来,因为听不懂歌词,不知道表演者演唱的是什么,那是因为你不懂花儿中突出的逻辑和感情的重音,它拖腔长,速度慢,有高亢辽阔之特点,有时又节奏明快,有刚毅激越之情绪。因此需要慢慢倾听,用心体验,方能体会到花儿动听而悦耳的韵律。
花儿是劳动人民抒发内心感情,表达内心愿望,讴歌内心理想,发出肺腑的歌声。所以在听了回族花儿后,不禁会沉浸在其中,联想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花儿不同于其他民歌,它富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独特的方言歌词,就地取物的比兴手法,优美的曲调旋律,别具一格的演唱方式。花儿又和所有的民歌一样,是诗和音乐结合的实体,它也能作为诗词来欣赏。
沉下心来听一曲回族花儿,一起与花儿和少年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情的辛酸勤劳,赞扬他们那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品质,让我们共同来憧憬幸福美好的未来。

在阳光下,远处的大南溝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离眼前近了许多,也陡峭了许多,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调皮的孩子和你捉迷藏。镶嵌在天边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反射着闪闪的金光,显得分外壮丽,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民族刺绣和手工艺品制作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工艺,一走进毡房里,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有花钱包、绣花鞋、壁毯、垫毯、枕套、珍珠枕套、珍珠壁挂、珍珠肩夹,甚至连他们待客用的碗具都是纯手工制作。
坐在充溢着浓浓的民族风情的毡房里,品尝乌兹别克人亲手烹制的正宗的手抓肉、酥油、奶茶、奶疙瘩、马奶子、骆驼奶,那份惬意、酣畅、醇厚的滋味,真的会让人陶醉。肉饱酒酣之时,乘着酒兴,兴致盎然的客人和热情好客的主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一起扯开嗓子吼几句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民歌,舒展腰身跳几圈舞蹈,客人尽兴,主人高兴,你绝对会从内心感到不虚此行。

大南沟的美食可以让你大饱口福,但更让你心旷神怡大开眼界的是这里的美景。大好山川,是我们心中美好的向往。正是这样的壮美风景,总让我们心心念念,不能忘怀。
天山脚下的塔塔尔部落
塔塔尔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全世界有1 000多万人。奇台县的大泉塔塔尔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

这里风景很美,一座座房屋点缀在山坡上、绿草间。牧民悠闲地骑着马一摇一摆地走着,每逢遇到人都会打个招呼,有时也会停下来说上一阵。
草丛中到处是牛、马、羊的粪便,粪便肥沃了土地,滋润了牧草,保障了牛、马、羊的生长,而牛肉、牛奶、羊肉、羊毛、马匹又养育了以放牧为生的塔塔尔人。这就是一个绿色而又完整的生物链。
登高远望,风光在前。当翻过一座山梁,眼前豁然一亮,蓝天、草地、牛马和远处的雪山,就这样静静展现在眼前,让人抬不动腿,忘了一切。
塔塔尔族一般一家三代人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很简单,早上把牛、马、羊送进山里,让它们自行吃草,等到傍晚再把它们赶回来。妇女们早晚都会从牛身上挤下一桶桶的鲜奶,这些牛奶基本都是主人自己饮用或加工成日常食用的奶制品。

每年七月底,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节”,也称“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的重要节日。这时,春耕春种已经结束,夏季麦收还未到来,正好是农闲期。人们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撒班草盛开的草滩上相聚,并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这种古老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在农闲的季节里,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丰富的食品,汇集到郊外景色宜人的地方,奏起民族乐器,唱歌跳舞,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相互祝贺节日,也期盼获得农业的丰收。在手风琴、巴扬、曼达林等乐器的伴奏下,人们唱起了古老的“几尔拉”“撒班托依”和现代的塔塔尔族歌曲,跳起了塔塔尔族的舞蹈,通过自己的舞姿、歌声,表达欢乐心情。许多塔塔尔族家庭在这天全家登场,为大家表演节目。大家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赏回族花儿,品人生滋味
铿锵有力的京剧,高亢激昂的豫剧,清幽婉丽的越剧,轻快优美的黄梅戏,奔放欢快的山歌,这些可能你都听过,那么最质朴、最接近生活的回族花儿您听过吗?
花儿是回族特有的民间演唱艺术,古称“伊凉诸曲”,曲调优美、旋律动听,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回族花儿俗称山曲儿,最早流传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后传入昌吉,经200余年演变,已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昌吉一带流行的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等,旧时花儿多在民间传唱,内容大都为颂扬爱情忠贞、惩恶扬善、反映人民疾苦。

演唱花儿,亦称漫花儿、漫少年。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花儿以其优美的曲调,浓郁的乡土特色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可能有人会说,回族花儿欣赏不来,因为听不懂歌词,不知道表演者演唱的是什么,那是因为你不懂花儿中突出的逻辑和感情的重音,它拖腔长,速度慢,有高亢辽阔之特点,有时又节奏明快,有刚毅激越之情绪。因此需要慢慢倾听,用心体验,方能体会到花儿动听而悦耳的韵律。
花儿是劳动人民抒发内心感情,表达内心愿望,讴歌内心理想,发出肺腑的歌声。所以在听了回族花儿后,不禁会沉浸在其中,联想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花儿不同于其他民歌,它富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独特的方言歌词,就地取物的比兴手法,优美的曲调旋律,别具一格的演唱方式。花儿又和所有的民歌一样,是诗和音乐结合的实体,它也能作为诗词来欣赏。
沉下心来听一曲回族花儿,一起与花儿和少年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情的辛酸勤劳,赞扬他们那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品质,让我们共同来憧憬幸福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