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验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对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我们来说,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學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采取分层教学
  比如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实践能力;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边讲边练,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更为牢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操作的思考。
  四、结合生活,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笔者通过尝试,认为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计算机硬件时,我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我把一台淘汰主机开膛破肚后,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如果我们把这台经过“解剖”的电脑当作一个工厂。那么,它的机箱就是厂房;主板成了控制台;CPU就是机床;硬盘就是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块空地。当我们要加工一批产品时,首先要从仓库(硬盘)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将原料(数据)送到(通过键盘等输入设备)机床(CPU)旁边(即内存)堆放起来,由于堆放原料的地方距机床很近,因此取用(读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放回仓库,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内存)暂时存放起来,到时候可以将成品放回仓库中去。经过此番解释,学生觉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来根本不懂的东西:原来,电脑既不可怕也不神秘,对于它“只有无知而无不可知”。
  五、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书中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点难度,不易理解,于是课程中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重在让学生上机动手练习,但盲目地上机练习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边讲边练,每节课的内容一般在25分钟左右讲完,同时做到讲解一步演示一步,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同步操作一下,然后再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等学生掌握后再讲下一个新内容,最后再布置一些综合的练习让学生操作。这种方法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能把知识用于实践中并巩固操作,最终达到熟练的效果。还可根据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当地调整讲课的内容,做到精讲重、难点,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去多多练习,多多发挥。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准确操作的能力,我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了他们自我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操作的效率。
  六、推行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内容细化设计成各个任务:学排小论文、学做贺卡、学编小报等,在教师教的同时,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并知道它可用来干些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只是我的一点实践小经验,教学中主要还是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3-39.
  [2]韩玲玲,李晓东.中小学信息课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102-108.
  [3]用“愉快教学”开启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大门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5]刘芳.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任长松.走进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