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唐人街城市色彩:居民说了算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ew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城市的建筑色彩,不得不提到两件事。一件发生在纽约市唐人街。唐人街居民以华人为主,自然少不了“庙”呀、“观”呀的。只不过这些庙、观都是“逐楼而居”:一栋大楼的底层是卖鱼、卖菜的,楼上就有可能是什么“黄大仙庙”“白云观”之类。细心的过客只要抬头往上看,就能看到打着手机、将光脑袋探出窗外的和尚。
  正好有一家道观开在一家意大利匹萨饼店的对过。近年来该道观香火旺盛,于是道长决定用善男信女们捐助的“善款”将道观原来的白颜色外墙刷成杏黄色。主意一定,道长便请人挑灯夜战,也来不及请示有关方面。第二天一大早,这面新粉刷的、杏黄色的墙反射过来的“金光”像面“照妖镜”,照得对过匹萨饼店的小伙计们整天晕头晕脑无心干活;气的匹萨饼店的老板七窍生烟。几天后,道长接到纽约市地方法院的一张传票:匹萨饼店老板以“色彩污染”影响生意为由,将道长告上法庭。尽管道长在法庭上极力陈述杏黄色在中国道教文化中的意义,法官还是劝道长将道观的颜色恢复原样、与匹萨店老板“庭外和解”。因为有好几位证人(邻居)都帮着意大利老板说话。道长最终照法官的话去做了,只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另一件事是这样的。《纽约时报》登载了一篇题为《咖啡店广告牌太露骨,败了邻居们的胃口》的报道,说的是位于第23街的一家名为“S&M”的咖啡店,将其门口的广告牌刷成鲜血般的红色,画面上有一半裸的青年女子,这副广告立即引起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除了画面上那女人的着装外,大家对广告的鲜红色背景也十分反感。邻居中有一位文艺批评家兼自由撰稿人玛利亚•加西雅女士说:“带着孩子天天从这鲜血淋淋的广告牌前走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们这个社会的暴力事件难道还少吗?!”
  邻居们欲将咖啡店告上法庭。在此之前由社区董事会举行了一场听证会,征求居民的意见。如果有机会参加这个听证会,你会发现纽约市的“事妈”还真不少!来自附近高中的12名教师排着队上台发言,要求店主立即将广告牌取下来。社区管理部门下设的一个名叫“生活质量委员会”(Quality-of-life Committee,相当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办公室”)也派来代表申诉同样要求。
  刚开始,店主说自己享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权利,指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利。言下之意,我店里挂什么颜色的牌子,诸位管不着。话音未落,就遭到加西雅女士的反唇相讥:是呀,你有你的权利,我也有我的权利,我会天天到你门前行使权利的!散会后,一群女士蜂拥而上,吓得店主连忙允诺回家就将招牌取下来。据说,店主是考虑到附近的居民都是店里的老主顾,谁会去干得罪财神爷的傻事呢?于是重新修正了颜色,皆大欢喜。
  以后去纽约唐人街旅游,不妨仔细琢磨一下这里的色彩运用。
其他文献
美国学者齐格勒说:“销售的本质就是传达对于商品的心理。”一切现代营销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对客户的‘诚信、热心、爱心、关心、信心’的争取。在厂商林立、品牌云集的买方市场,传统营销手段因失去往日的“环境支持”而渐感乏力,相反,心理营销却以“四两拨千斤”的强劲生命力受到商家的欢迎。  在贵州有一个拉面馆老板就是巧用心理战术,把一个店面不大,陈设也极简单,看上去没什么竞争力的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  开业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