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江苏省泗洪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其中稻套麦70万亩以上),产量约60万吨。近几年,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较为普遍,一般病田发病株率为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孕穗、枯白穗可高达20%以上。未死的病株也会因输导组织遭到破坏,养分和水份运转受阻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麦穗的穗粒数减少,籽料灌浆不足和千粒重降低。因病害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一、 症状
  
  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小麦的幼苗、幼苗的根茎及叶鞘都可受病原菌的侵染。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随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着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导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相互连接,呈云纹状,中间淡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视品种不同,可形成青褐至黄褐花秆,使叶鞘和叶片早枯。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结成团,着色由淡黄色至黄袍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颗粒状物,即病菌的菌核。菌核由少数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易脱落。
  
  二、 流行规律
  
  小麦纹枯病病菌主要是禾谷丝菌核和立枯丝菌核,属半知菌类,其有性阶段属担子菌。
  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度关系密切。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15℃,病情上升;20~25℃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害严重度都急剧上升;当气温达30℃左右时,病害发展基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利于病源菌的发生和发展。
  小麦播种过早,密植过度,施用氮肥过多,冬前麦苗生长过旺或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水肥管理不合理,以及病田常年稻麦连作,均会产生发病较严重的情况。施用未经腐熟的家杂肥等,也易诱发病症。
  
  三、防治方法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栽培防病措施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种子处理和早春药剂喷雾防治。
  1.加强田间农业栽培管理
  (1) 选用综合抗性好、产量高的优质品种,目前推广种植的品种有烟农19、皖麦19、徐麦856、新麦208等。
  (2) 适期播种:重病田应在适期播种范围内,尽可能迟播,以缩短秋季危害时间。
  (3) 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降低田间湿度,造成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
  (4) 合理施肥:平衡施用N(氮)、P(磷)、K(钾)肥,以利于培育壮苗,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带有病残株的家杂肥要经过高温腐熟后再施用。
  (5) 有效防除杂草,促进麦苗健壮,提高整地质量,降低田间湿度。
  2.及时抓好化学防治工作
  (1) 种子处理:每亩种量用40克“一拌灵”兑水0.5~1公斤拌种,堆闷半小时后即可播种,对纹枯病防治效果较好。
  (2) 早春喷药防治:发生较重的田块,可于小麦返青期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300~500克或2.5%纹曲宁200~250克,兑水40~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1~2次。在常年发病重的田块,应在种子处理的基础上,于第二年早春麦苗返青期喷药防治,可达到较理想的控病保产效果。
其他文献
阅渎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中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江苏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