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泰,原名孟瑞祥、孟宪钢,1898年8月17日出生于河北丰润县。历任配管组长、技术员、副技师、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曾8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高炉卫士”、劳动英雄,就是孟泰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形象。1967年9月30日,在北京病世,终年69岁。1986年4月30日,鞍钢公司在大白楼前隆重举行孟泰塑像揭幕仪式。孟泰塑像的基座上镌刻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题词:“孟泰精神永放光芒”。1993年4月30日,鞍钢工会与鞍山市立山区政府共同在立山公园建造的孟泰全身塑像落成,立山公园更名为孟泰公园。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孟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选为“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60人之一。
在动荡和苦难中煎熬
1917年,河北丰润一带遭大旱,许多穷人携儿带女外出乞讨。为了找一条活路,19岁的孟瑞祥揣着东挪西凑的6块银元只身闯关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抚顺找到当挖煤工的表叔孟振广,在那儿找到了一份抬沙子的力气活干。当时外出做苦工的,不愿家乡人知道自己在卖苦力,怕丢了脸面,于是纷纷改名。孟瑞祥也在此改名孟宪钢。
在几位好心的技工师傅帮助下,孟宪钢几经周折到机车修理场学铆工。由于他干活有眼力,又肯用心学艺,技术上长进很快。他在修理场干了10年,练就了一手娴熟的铆工技艺。这时,正逢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投资兴办的鞍山制铁所扩大生产规模,修建3号高炉,急需补充技工,孟宪钢便经马金山介绍来到制铁所报考铆工。孟宪钢已有10年的工匠底子,看图、下料、打锤样样都在行,当场就被录用了。填写名字时,他嫌原来的名字笔划太多,写起来太麻烦,就灵机一动写了“孟太”两个字。旁边一位干杂役的小伙子,看后笑着说:“你这个‘太’字是不是写错了,该是这个‘泰’吧?”小伙子边写边说:“这是泰山的泰,康泰的泰,很有讲究。”孟宪钢听了心里挺高兴,就顺水推舟地答道:“对,就是这个泰。”从此,29岁的孟瑞祥便改名为孟泰了。

1933年4月,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新义州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建在鞍山,在兼并原有的鞍山制铁所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1933年6月1日,昭和制钢所正式成立。孟泰在高炉上做配管工。他们恨透了日本工头,琢磨出各种招法和他们斗。每到半夜,日本人睡觉后,工人故意胡乱给高炉上料,结果不是渣口堵了,就是糊了鐵口,第二天,当日本工头睡醒了到炉上一看,气得嗷嗷直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受尽日本人奴役的制铁厂工友们奔走相告:“祖国光复了!日本投降了!”孟泰和十几个工友一齐涌进修理场的一间小屋里憧憬着好日子的到来。他们齐刷刷面南而跪,摘下帽子,使劲鼓掌,任凭兴奋的泪水顺脸流淌。
8月23日,苏联红军进驻鞍山,不久便开始拆除昭和制钢所的各种主要生产设备,作为“战利品”运往苏联。不久,身着美式军装的国民党军队开进了鞍山,国民党政府委派的接收大员们也陆续赶来。鞍钢一下子成了强盗的摇钱树,当官的挑大的卖,当兵的拿小的卖,钢材、生铁、焦炭成车往外拉,洒落下来的满地都是。在这期间,接收大员们虽然也组织人员进行了一些修复工程。但他们只是对轧钢轧材生产线修复感兴趣,这些环节恢复生产线,大量加工库存的钢铁半成品,并急忙运往上海、天津等地出售获利。而对修复时间长、耗费资金多的矿山、烧结、炼铁等工程只是敷衍了事,修了一阵子就停了下来。看着这情景,孟泰心里凉透了,过好日子的希望算是破灭了。气恨交加之下,孟泰索性不上班了。
此时,正值1947年夏秋之交,东北战局已发生明显变化,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将鞍山包围。已成瓮中之鳖的国民党军四处抓人修碉堡,准备负隅顽抗。孟泰不愿为国民党军卖命,躲藏在家中的天花板上。每天蒙蒙亮就得爬上去,待天黑外面没有动静才悄悄爬下来。
获特等功臣称号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孟泰小心翼翼推开家门,看到满街都是笑容满面的解放军官兵。看着解放军挨家挨户为穷苦百姓送粮送柴,打水扫院子,像对待亲人一样问寒向暖,孟泰万分感动,直笑得合不拢嘴。
1948年4月4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辽东分局批准,鞍山钢铁厂成立。为避免战争的破坏,钢铁厂组织职工将主要器材设备向瓦房店、普兰店后方根据地抢运,组织群众护厂护矿;并着手为全面复工储备各方面的人才。这其中既有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部分政治可靠、有技术专长的工人。
一天,鞍钢大白楼制铁部的寇主任派人接孟泰去谈话,请他到后方通化市去抢修高炉。长期受日伪、国民党统治的鞍山老百姓有些人对共产党能不能坐稳天下还表示疑惑,担心跟着共产党去解放区,万一国民党回来全家都得遭殃。孟泰想的却是知恩必报,他多次义无反顾地当着工友和全家人表示;“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
孟泰一家与一批解放军干部一起乘散篷列车到达普兰店,然后由皮口乘船去安东(丹东)。由安东到通化,乘汽车经宽甸、恒仁,走的全是高低不平的山路。经过两个半月后孟泰全家才到达通化。通化铁厂在市郊的一个山沟里,有2座小型高炉。孟泰围着炉子转了几圈,便把要修好两座炉子冷却设备所需的材料都估算好了。当地有经验的老配管工估算至少得到80天才能修好。
孟泰说用40天足够了。修炉工作开始后,孟泰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赶到工地,哪里危险他就抢在哪里干。由于天气寒冷,铁管子冻得都粘手,孟泰连烤火的时间都舍不得耽误。安装冷却水的管道需要大量石棉垫,因为没有专门工具加工,结果供不应求。孟泰晚上下班把石棉胶板扛回家中,发动全家动手剪垫。石棉胶板有铜钱厚,剪起来很费劲,孟泰老伴乔世英大拇指都磨起了一串血泡。为此,厂里专门还给乔世英颁发了奖状。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上级决定调孟泰回鞍山修复高炉。孟泰全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已是铁花飞舞、铁水奔流的通化铁厂。
回到鞍山,孟泰没等家安顿好就往厂里跑。厂里一片荒凉,蒿草长得比人高,架在半空的各种管道横七竖八,一根根大烟囱上垒满了老鸹窝。当时留用的昭和制钢所的日本技术顾问赖尾喜代三等人根本不相信共产党有能力恢复鞍钢生产。他们断言:“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要出钢至少得20年后。”
孟泰和陆续返回修理场的工友们积极投身恢复生产工作。在进行修复工作中,厂内器材非常缺乏,最初班内有些工人抱着消极等待的态度。孟泰一方面批判这种等待情绪,一方面自己动手动脑,从乱铁堆上打主意。他耐心地把可用的零件一件件清理出来,加以修理,果然解决了不少困难。于是,他进一步地鼓励大家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寻找器材。在他的动员下,工人在多年的废铁堆里找出了许多有用的器材。工人看到自己动手解决了复工的困难,情绪非常高涨,不论刮风下雨,都去翻铁堆,修零件和安管道,使高炉终于按时修好。随后,他们又修复了第二座、第三座高炉的管道。该厂业已恢复生产的每座高炉的冷却设备的全部零件,都是这样解决的。
孟泰所领导的配管班爱护和节约国家器材的精神始终如一。他们搜集的器材不仅保证了复工的需要,还有大批积蓄。这些积蓄的器材堆满了一间小屋,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孟泰仓库”。每当修建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他们就首先打开这个“仓库”去寻找合适的器材,尽量不到工厂的大仓库去领材料。平常他们利用工作的余暇来充实这个“仓库”。因此,几年来它的贮藏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951年头5个月中,他们从这个“仓库”取出的器材,总计有铁管10吨、各种零件7487件,而他们从工厂大仓库领用的,却只有铁管4吨、各种零件744件,这就给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器材。
孟泰所领导的配管班不仅在节约器材上成绩卓著,他们对于安装管道的工作也极为负责。大家认真地执行了孟泰所提出的“三保”、“四勤”的口号。“三保”是:保证不漏水、不漏风、不漏气。“四勤”是:勤看、勤走、勤检查、勤修理。所以,尽管他们修理许多管道的零件都是利用废物装配起来的,但几年来却从没有发生一件事故。
孟泰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受到中共鞍山市委和鞍钢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发起号召献交器材活动。
1948年1月23日,中共鞍山市委召开了献交器材动员大会。同年12月22日又与鞍山市政府联合发出了《告全市同胞书》,号召全市人民有力出力,有物资献物资为恢复鞍钢生产作贡献。鞍钢也发出了《敬告鞍山各界同胞书》,组织鞍钢职工开展大规模献交器材运动,并望全市各界支持鞍钢恢复生产。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中,全市1万多户居民献交器材1123种共21万余件,价值东北币108亿元。从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10日,鞍钢有4255名职工献交器材62400件,解决了鞍钢修复生产设备的急需。
在修复炼铁厂2号高炉中,“孟泰仓库”派上了大用场,所用的管件大部分取之“孟泰仓库”。1949年6月27日修复后的2号高炉生产出第一炉铁水。
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会上表彰了在护厂、抢运、献交器材、恢复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41名先进人物,其中孟泰、王文库等9人获得了特等功臣称号,8月1日孟泰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主席高兴地说:“钢铁战线的老英雄,我们欢迎你,祝贺你!”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出动飞机轰炸安东,骚扰辽东半岛。鞍钢采取了疏散妇女儿童和部分物资、组织护厂、防止空袭等一系列应急措施。
孟泰主动当了护厂队员,他把行李卷扛到了高炉上,放在一间空铁皮房间里,又买来一小袋米和几斤小鱼,就算安了“家”。几次空袭警报响起,孟泰都是拎起大管钳,飞跑到高炉总水门旁。腰间别着手枪的党委书记和厂长带纠察队巡逻到炉上,看见身材高大的孟泰威风凛凛地守卫在那里,交口称赞。
1950年8月中旬的一天早晨,4号高炉传出猛烈的爆炸声。正在收拾工具的孟泰箭步跑向炉台。在水蒸汽弥漫炉台伸手不见五指、爆炸声连续不断的情况下,孟泰迅速探明了爆炸是由于炉皮烧穿,铁水与顺炉皮下流的冷却水相遇而产生的。孟泰带领抢险的工友,果断地用铁板将水流引离炉皮,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沉着冷静快速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成功地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恶性事故。这年初冬的一个夜晚,气温骤然下降,孟泰想到高炉的防寒设备没有完全安装好,很不放心,当夜赶到厂里。值班人员正为冷却水突然降压而焦灼不安地进行各个环节的检查。孟泰凭着丰富的经验,迅速查明是水道中的总水门堵塞造成了冷却水降压。如不及时排除故障,高炉冷却系统就会被烧坏,炼铁生产就会被迫中断。面对火急的险情,孟泰打碎水道表面的冰层,跳入其中,俯身抠除堵在总水门口上的杂物,高炉冷却水恢复了畅通。当工友們把孟泰从冰水中托上来时,他已冻得浑身颤抖,嘴唇发紫。
1951年深秋,孟泰因着风寒发烧被送进了医院。几天后,孟泰觉得身体稍有好转便悄悄跑回高炉平台忙碌起来。医护人员四处挂电话,才知道他已回铁厂。孟泰几次生病住院都是如此自行出院。他风趣地说:“在医院我的病一天能好二分,回到厂子一天能好三分。”
1952年国庆节之夜,3号高炉二段炉皮被烧穿,数米长的火焰窜出炉外,把裂口越烧越大。主动赶到设备室值班的孟泰立即赶到3号高炉平台。他临危不乱,在查明险情后,果断决定“不休风,用耐火泥封堵裂口”。孟泰顶着烈焰将几条浸了水的麻袋堵在炉皮裂口处,窜出炉外的火焰顿时熄灭,然后指挥几十人迅速同时将耐火泥球掷向裂口,转眼之间形成了一层炉外坚固的保护层。高炉又恢复了往日的功能。一次次抢险之后,铁厂的工人敬佩地称呼孟泰为“老英雄”。
1950年9月25日,孟泰赴京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安排在主席台上就座。在北京饭店的庆功宴会上,孟泰激动地握住毛主席的手,向领袖报告“我是东北鞍钢的孟泰”。毛主席高兴地说:“钢铁战线的老英雄,我们欢迎你,祝贺你!” 1953年5月,孟泰出席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全总执行委员。同年9月,孟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同行们称他为“高炉神仙”
几十年与高炉循环水打交道的孟泰,对密如蛛网的1000多根冷却水管线记得烂熟于心,达到了如指掌的程度。他总结归纳了一套“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的“四到”工作经验。这“四到”被人们称之为“孟泰操作法”。这其中的“掂水”的功夫堪称“孟泰工作法”中的一绝。孟泰只要把手伸向流淌的循环水水流掂几下,便可准确地判断出水的温度、压力及管路流通的状况。几名刚入厂的青年工人對此半信半疑。
一天,孟泰领这几位小伙子检查管线,他掂水后,认定一条手腕粗的管线里面有东面。便顺手操起管钳打开管线接头。顺着水流下来一只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小伙子们顿时折服得五体投地,同行们称他为“高炉神仙”。
1953年,担任炼铁厂修理场场长的孟泰得知高炉热风炉底部燃烧筒常常烧坏,最短的寿命只能维持三四天,严重影响了高炉的正常生产。孟泰为此寝食不安,他经过反复实地观测和研究,将原来的单层燃烧筒改成循环水冷却的双层燃烧筒,将燃烧筒的寿命提高了100多倍。
这时的孟泰已与名扬全国的技术革新闯将王崇伦结成一对忘年交。他多次对王崇伦说:“毛主席关心鞍钢,全国人民看着鞍钢,我们劳动模范就是要带头为建设好鞍钢多动脑筋、多出力。”孟泰身体力行。他在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中发现承担设备维修任务的架工,在拆卸和安装5吨以上的设备部件时仍在沿用笨重的“绞磨”,既费力又影响工作效率。他提出了自制电动起吊工具的革新方案,并把修理厂的钳工、电工、车工中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攻关。大家分工合作绘制出图纸,找来废钢板、旧齿轮和马达,经过半个月制成了电动吊具。该吊具投入使用后,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此铁厂的架工告别了笨重的“绞磨”。
1959年,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孟泰连续半个多月炉上炉下转了多次,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将高炉循环水管路由并联式改为串联式方案。经过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铁厂高炉循环水得到大大节约,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
1959年,鞍钢在孟泰、王崇伦的倡议和带动下,形成了一支以各级先进模范人物为骨干的15000多人的技术革新队伍。1960年初,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胁。
孟泰、王崇伦迅速动员和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他们同配管工段职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热风炉烟道里边的热量,节省煤炭,经过反复琢磨,又革新一项技术:用铁板焊接热风炉水套和热风瓣,代替用铜铸造水套和热风瓣。用铜铸造的水套和热风瓣有沙眼,一经高温就膨胀裂缝,改用铁板焊接,每年可以减少6万吨铁水的损失。开展技术更新以后,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治金史上的空白。此项重大技术攻关的告捷,在当时的全国治金战线轰动一时,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几年来,孟泰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套丝机提高工效8倍;试制成功的瓦斯灰防尘罩,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他组织的提高更换高炉风口、铁口速度的技术攻关,刷新了铁厂生产的历史纪录。
1958年的一天,孟泰到配矿槽了解生产状况,发现这个岗位由于上道工序厂家运送来的烧结矿热量未散而高温难耐,最高温度接近80℃,工人整天汗水淋漓。他立即召集能工巧匠到现场研究降温方案,并亲手画出安装冷却水管线的草图。经过一番苦战,冷却系统起动运转,作业环境的温度降到规定标准以下。一个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历史不断翻过新的页码,不经意间,英雄的价值也在徘徊。如今,鞍钢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全部科学化管理,老鞍钢焕然一新,整个鞍山城里已经走出了几千位孟泰传人。孟泰是个英雄,他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在动荡和苦难中煎熬
1917年,河北丰润一带遭大旱,许多穷人携儿带女外出乞讨。为了找一条活路,19岁的孟瑞祥揣着东挪西凑的6块银元只身闯关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抚顺找到当挖煤工的表叔孟振广,在那儿找到了一份抬沙子的力气活干。当时外出做苦工的,不愿家乡人知道自己在卖苦力,怕丢了脸面,于是纷纷改名。孟瑞祥也在此改名孟宪钢。
在几位好心的技工师傅帮助下,孟宪钢几经周折到机车修理场学铆工。由于他干活有眼力,又肯用心学艺,技术上长进很快。他在修理场干了10年,练就了一手娴熟的铆工技艺。这时,正逢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投资兴办的鞍山制铁所扩大生产规模,修建3号高炉,急需补充技工,孟宪钢便经马金山介绍来到制铁所报考铆工。孟宪钢已有10年的工匠底子,看图、下料、打锤样样都在行,当场就被录用了。填写名字时,他嫌原来的名字笔划太多,写起来太麻烦,就灵机一动写了“孟太”两个字。旁边一位干杂役的小伙子,看后笑着说:“你这个‘太’字是不是写错了,该是这个‘泰’吧?”小伙子边写边说:“这是泰山的泰,康泰的泰,很有讲究。”孟宪钢听了心里挺高兴,就顺水推舟地答道:“对,就是这个泰。”从此,29岁的孟瑞祥便改名为孟泰了。

1933年4月,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新义州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建在鞍山,在兼并原有的鞍山制铁所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1933年6月1日,昭和制钢所正式成立。孟泰在高炉上做配管工。他们恨透了日本工头,琢磨出各种招法和他们斗。每到半夜,日本人睡觉后,工人故意胡乱给高炉上料,结果不是渣口堵了,就是糊了鐵口,第二天,当日本工头睡醒了到炉上一看,气得嗷嗷直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受尽日本人奴役的制铁厂工友们奔走相告:“祖国光复了!日本投降了!”孟泰和十几个工友一齐涌进修理场的一间小屋里憧憬着好日子的到来。他们齐刷刷面南而跪,摘下帽子,使劲鼓掌,任凭兴奋的泪水顺脸流淌。
8月23日,苏联红军进驻鞍山,不久便开始拆除昭和制钢所的各种主要生产设备,作为“战利品”运往苏联。不久,身着美式军装的国民党军队开进了鞍山,国民党政府委派的接收大员们也陆续赶来。鞍钢一下子成了强盗的摇钱树,当官的挑大的卖,当兵的拿小的卖,钢材、生铁、焦炭成车往外拉,洒落下来的满地都是。在这期间,接收大员们虽然也组织人员进行了一些修复工程。但他们只是对轧钢轧材生产线修复感兴趣,这些环节恢复生产线,大量加工库存的钢铁半成品,并急忙运往上海、天津等地出售获利。而对修复时间长、耗费资金多的矿山、烧结、炼铁等工程只是敷衍了事,修了一阵子就停了下来。看着这情景,孟泰心里凉透了,过好日子的希望算是破灭了。气恨交加之下,孟泰索性不上班了。
此时,正值1947年夏秋之交,东北战局已发生明显变化,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将鞍山包围。已成瓮中之鳖的国民党军四处抓人修碉堡,准备负隅顽抗。孟泰不愿为国民党军卖命,躲藏在家中的天花板上。每天蒙蒙亮就得爬上去,待天黑外面没有动静才悄悄爬下来。
获特等功臣称号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孟泰小心翼翼推开家门,看到满街都是笑容满面的解放军官兵。看着解放军挨家挨户为穷苦百姓送粮送柴,打水扫院子,像对待亲人一样问寒向暖,孟泰万分感动,直笑得合不拢嘴。
1948年4月4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辽东分局批准,鞍山钢铁厂成立。为避免战争的破坏,钢铁厂组织职工将主要器材设备向瓦房店、普兰店后方根据地抢运,组织群众护厂护矿;并着手为全面复工储备各方面的人才。这其中既有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部分政治可靠、有技术专长的工人。
一天,鞍钢大白楼制铁部的寇主任派人接孟泰去谈话,请他到后方通化市去抢修高炉。长期受日伪、国民党统治的鞍山老百姓有些人对共产党能不能坐稳天下还表示疑惑,担心跟着共产党去解放区,万一国民党回来全家都得遭殃。孟泰想的却是知恩必报,他多次义无反顾地当着工友和全家人表示;“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
孟泰一家与一批解放军干部一起乘散篷列车到达普兰店,然后由皮口乘船去安东(丹东)。由安东到通化,乘汽车经宽甸、恒仁,走的全是高低不平的山路。经过两个半月后孟泰全家才到达通化。通化铁厂在市郊的一个山沟里,有2座小型高炉。孟泰围着炉子转了几圈,便把要修好两座炉子冷却设备所需的材料都估算好了。当地有经验的老配管工估算至少得到80天才能修好。
孟泰说用40天足够了。修炉工作开始后,孟泰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赶到工地,哪里危险他就抢在哪里干。由于天气寒冷,铁管子冻得都粘手,孟泰连烤火的时间都舍不得耽误。安装冷却水的管道需要大量石棉垫,因为没有专门工具加工,结果供不应求。孟泰晚上下班把石棉胶板扛回家中,发动全家动手剪垫。石棉胶板有铜钱厚,剪起来很费劲,孟泰老伴乔世英大拇指都磨起了一串血泡。为此,厂里专门还给乔世英颁发了奖状。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上级决定调孟泰回鞍山修复高炉。孟泰全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已是铁花飞舞、铁水奔流的通化铁厂。
回到鞍山,孟泰没等家安顿好就往厂里跑。厂里一片荒凉,蒿草长得比人高,架在半空的各种管道横七竖八,一根根大烟囱上垒满了老鸹窝。当时留用的昭和制钢所的日本技术顾问赖尾喜代三等人根本不相信共产党有能力恢复鞍钢生产。他们断言:“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要出钢至少得20年后。”
孟泰和陆续返回修理场的工友们积极投身恢复生产工作。在进行修复工作中,厂内器材非常缺乏,最初班内有些工人抱着消极等待的态度。孟泰一方面批判这种等待情绪,一方面自己动手动脑,从乱铁堆上打主意。他耐心地把可用的零件一件件清理出来,加以修理,果然解决了不少困难。于是,他进一步地鼓励大家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寻找器材。在他的动员下,工人在多年的废铁堆里找出了许多有用的器材。工人看到自己动手解决了复工的困难,情绪非常高涨,不论刮风下雨,都去翻铁堆,修零件和安管道,使高炉终于按时修好。随后,他们又修复了第二座、第三座高炉的管道。该厂业已恢复生产的每座高炉的冷却设备的全部零件,都是这样解决的。
孟泰所领导的配管班爱护和节约国家器材的精神始终如一。他们搜集的器材不仅保证了复工的需要,还有大批积蓄。这些积蓄的器材堆满了一间小屋,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孟泰仓库”。每当修建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他们就首先打开这个“仓库”去寻找合适的器材,尽量不到工厂的大仓库去领材料。平常他们利用工作的余暇来充实这个“仓库”。因此,几年来它的贮藏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951年头5个月中,他们从这个“仓库”取出的器材,总计有铁管10吨、各种零件7487件,而他们从工厂大仓库领用的,却只有铁管4吨、各种零件744件,这就给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器材。
孟泰所领导的配管班不仅在节约器材上成绩卓著,他们对于安装管道的工作也极为负责。大家认真地执行了孟泰所提出的“三保”、“四勤”的口号。“三保”是:保证不漏水、不漏风、不漏气。“四勤”是:勤看、勤走、勤检查、勤修理。所以,尽管他们修理许多管道的零件都是利用废物装配起来的,但几年来却从没有发生一件事故。
孟泰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受到中共鞍山市委和鞍钢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发起号召献交器材活动。
1948年1月23日,中共鞍山市委召开了献交器材动员大会。同年12月22日又与鞍山市政府联合发出了《告全市同胞书》,号召全市人民有力出力,有物资献物资为恢复鞍钢生产作贡献。鞍钢也发出了《敬告鞍山各界同胞书》,组织鞍钢职工开展大规模献交器材运动,并望全市各界支持鞍钢恢复生产。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中,全市1万多户居民献交器材1123种共21万余件,价值东北币108亿元。从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10日,鞍钢有4255名职工献交器材62400件,解决了鞍钢修复生产设备的急需。
在修复炼铁厂2号高炉中,“孟泰仓库”派上了大用场,所用的管件大部分取之“孟泰仓库”。1949年6月27日修复后的2号高炉生产出第一炉铁水。
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会上表彰了在护厂、抢运、献交器材、恢复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41名先进人物,其中孟泰、王文库等9人获得了特等功臣称号,8月1日孟泰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主席高兴地说:“钢铁战线的老英雄,我们欢迎你,祝贺你!”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出动飞机轰炸安东,骚扰辽东半岛。鞍钢采取了疏散妇女儿童和部分物资、组织护厂、防止空袭等一系列应急措施。
孟泰主动当了护厂队员,他把行李卷扛到了高炉上,放在一间空铁皮房间里,又买来一小袋米和几斤小鱼,就算安了“家”。几次空袭警报响起,孟泰都是拎起大管钳,飞跑到高炉总水门旁。腰间别着手枪的党委书记和厂长带纠察队巡逻到炉上,看见身材高大的孟泰威风凛凛地守卫在那里,交口称赞。
1950年8月中旬的一天早晨,4号高炉传出猛烈的爆炸声。正在收拾工具的孟泰箭步跑向炉台。在水蒸汽弥漫炉台伸手不见五指、爆炸声连续不断的情况下,孟泰迅速探明了爆炸是由于炉皮烧穿,铁水与顺炉皮下流的冷却水相遇而产生的。孟泰带领抢险的工友,果断地用铁板将水流引离炉皮,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沉着冷静快速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成功地避免了一场炉毁人亡的恶性事故。这年初冬的一个夜晚,气温骤然下降,孟泰想到高炉的防寒设备没有完全安装好,很不放心,当夜赶到厂里。值班人员正为冷却水突然降压而焦灼不安地进行各个环节的检查。孟泰凭着丰富的经验,迅速查明是水道中的总水门堵塞造成了冷却水降压。如不及时排除故障,高炉冷却系统就会被烧坏,炼铁生产就会被迫中断。面对火急的险情,孟泰打碎水道表面的冰层,跳入其中,俯身抠除堵在总水门口上的杂物,高炉冷却水恢复了畅通。当工友們把孟泰从冰水中托上来时,他已冻得浑身颤抖,嘴唇发紫。
1951年深秋,孟泰因着风寒发烧被送进了医院。几天后,孟泰觉得身体稍有好转便悄悄跑回高炉平台忙碌起来。医护人员四处挂电话,才知道他已回铁厂。孟泰几次生病住院都是如此自行出院。他风趣地说:“在医院我的病一天能好二分,回到厂子一天能好三分。”
1952年国庆节之夜,3号高炉二段炉皮被烧穿,数米长的火焰窜出炉外,把裂口越烧越大。主动赶到设备室值班的孟泰立即赶到3号高炉平台。他临危不乱,在查明险情后,果断决定“不休风,用耐火泥封堵裂口”。孟泰顶着烈焰将几条浸了水的麻袋堵在炉皮裂口处,窜出炉外的火焰顿时熄灭,然后指挥几十人迅速同时将耐火泥球掷向裂口,转眼之间形成了一层炉外坚固的保护层。高炉又恢复了往日的功能。一次次抢险之后,铁厂的工人敬佩地称呼孟泰为“老英雄”。
1950年9月25日,孟泰赴京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安排在主席台上就座。在北京饭店的庆功宴会上,孟泰激动地握住毛主席的手,向领袖报告“我是东北鞍钢的孟泰”。毛主席高兴地说:“钢铁战线的老英雄,我们欢迎你,祝贺你!” 1953年5月,孟泰出席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全总执行委员。同年9月,孟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同行们称他为“高炉神仙”
几十年与高炉循环水打交道的孟泰,对密如蛛网的1000多根冷却水管线记得烂熟于心,达到了如指掌的程度。他总结归纳了一套“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的“四到”工作经验。这“四到”被人们称之为“孟泰操作法”。这其中的“掂水”的功夫堪称“孟泰工作法”中的一绝。孟泰只要把手伸向流淌的循环水水流掂几下,便可准确地判断出水的温度、压力及管路流通的状况。几名刚入厂的青年工人對此半信半疑。
一天,孟泰领这几位小伙子检查管线,他掂水后,认定一条手腕粗的管线里面有东面。便顺手操起管钳打开管线接头。顺着水流下来一只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小伙子们顿时折服得五体投地,同行们称他为“高炉神仙”。
1953年,担任炼铁厂修理场场长的孟泰得知高炉热风炉底部燃烧筒常常烧坏,最短的寿命只能维持三四天,严重影响了高炉的正常生产。孟泰为此寝食不安,他经过反复实地观测和研究,将原来的单层燃烧筒改成循环水冷却的双层燃烧筒,将燃烧筒的寿命提高了100多倍。
这时的孟泰已与名扬全国的技术革新闯将王崇伦结成一对忘年交。他多次对王崇伦说:“毛主席关心鞍钢,全国人民看着鞍钢,我们劳动模范就是要带头为建设好鞍钢多动脑筋、多出力。”孟泰身体力行。他在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中发现承担设备维修任务的架工,在拆卸和安装5吨以上的设备部件时仍在沿用笨重的“绞磨”,既费力又影响工作效率。他提出了自制电动起吊工具的革新方案,并把修理厂的钳工、电工、车工中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攻关。大家分工合作绘制出图纸,找来废钢板、旧齿轮和马达,经过半个月制成了电动吊具。该吊具投入使用后,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此铁厂的架工告别了笨重的“绞磨”。
1959年,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孟泰连续半个多月炉上炉下转了多次,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将高炉循环水管路由并联式改为串联式方案。经过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铁厂高炉循环水得到大大节约,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
1959年,鞍钢在孟泰、王崇伦的倡议和带动下,形成了一支以各级先进模范人物为骨干的15000多人的技术革新队伍。1960年初,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胁。
孟泰、王崇伦迅速动员和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他们同配管工段职工研究,决定充分利用热风炉烟道里边的热量,节省煤炭,经过反复琢磨,又革新一项技术:用铁板焊接热风炉水套和热风瓣,代替用铜铸造水套和热风瓣。用铜铸造的水套和热风瓣有沙眼,一经高温就膨胀裂缝,改用铁板焊接,每年可以减少6万吨铁水的损失。开展技术更新以后,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治金史上的空白。此项重大技术攻关的告捷,在当时的全国治金战线轰动一时,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几年来,孟泰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套丝机提高工效8倍;试制成功的瓦斯灰防尘罩,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他组织的提高更换高炉风口、铁口速度的技术攻关,刷新了铁厂生产的历史纪录。
1958年的一天,孟泰到配矿槽了解生产状况,发现这个岗位由于上道工序厂家运送来的烧结矿热量未散而高温难耐,最高温度接近80℃,工人整天汗水淋漓。他立即召集能工巧匠到现场研究降温方案,并亲手画出安装冷却水管线的草图。经过一番苦战,冷却系统起动运转,作业环境的温度降到规定标准以下。一个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历史不断翻过新的页码,不经意间,英雄的价值也在徘徊。如今,鞍钢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全部科学化管理,老鞍钢焕然一新,整个鞍山城里已经走出了几千位孟泰传人。孟泰是个英雄,他的精神永远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