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最难控制的就是一个贪字,而当一个人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贪心就更难以控制。收藏作为人的一种嗜好,可能还是一种很上瘾的嗜好,和所有的嗜好一样,欲望在其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贪心往往是欲望的发动机。它可以让人把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幻想成自己的。喜欢收藏粉彩瓷的人,见着粉彩就会有一种定要拿下的冲动;嗜好青花瓷的人,见着青花就会有一种一定拥为己有的冲动。古人再三说,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过而不留,即不要以拥有为目的。可是在收藏市场上,有多少人能修炼到这种境界?
绝大多数淘藏打眼的,祸根都在这个贪字上。《楚辞·离骚》注中说:“爱财曰贪”。这个财不单单是钱,还包括物。这里所说的爱,应该是指过分的爱。收藏中的贪,有这样三种情形——
贪财打眼没商量
第一贪财的财,即理财意义上的那个财。往往是这样,很多人以为在市场捡了一个大漏,到头来竟是打了一个大眼。小彬子本是一个靠工资玩收藏的哥们儿,一个月弄好了挣个3000来块。以往他都是千八百地淘换东西,两千交给老婆,玩得也挺美的。小彬子其实还不是那种很贪的人。可他有个爱好,独独喜欢青花,他知道自己手里没有很上档次的东西,总想着有一天也能捡一个大漏,也好把自己花在收藏上的钱捞回来。这种想法,对于收藏者来说,很正常。全家省吃俭用,没干别的,省下来的银子都给了地摊或是古玩商了,就这样,人家还瞧不起你,觉得你忒寒碜忒穷了点。小彬子就憋着这么一股劲,“有朝一日,捡个大漏,挣一笔大钱,让人们看看咱的眼力。”想什么有什么,机会还真来了。
一次小彬子在地摊上见着一只明代的缠枝纹大盘,器形规整,包浆的感觉第一眼就那么舒服。摊主没说是什么时候的,就一个价:两万,少了不卖,说是自己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怕卖漏了。”小彬子在拍卖图录上见过这东西,一模一样,搁现在起拍价80万,前两年也是几十万。一念至此,小彬子来了精神。当时他手里没那么多钱,就跟摊主划上价了,最后商定一万五,小彬子回家拿钱,说好东西不准出售给别人。小彬子给了摊主200元定金。打车回家,跟老婆说这回捡着大漏了,哄着老婆给取了一万五,又打车回来,交完钱,捧着这只青花缠枝纹大盘,心里那叫一个暖。“能挣几十万,哪怕20万,那是10年的工资呀!”连一年都没出去,小彬子就抱着大盘往拍卖上送,可是没有一家收下。他还问人家“有问题吗?”人家都是那么一句,好像都商量好似的,“没问题,您送别处看看。”跑了好几处,都没人接。老婆跟他急了80多回了,这下他可真毛了。“捡一漏,怎么愣是不见响?”后来认识一位专卖民国青花瓷的哥们儿,这哥们儿不客气地跟小彬子说:“就你那个明代的缠枝纹大盘,要是真品,花1.5万让不让摸一下还不好说呢。反正搁我这儿,不让你摸。”最后他才打听出来,这只大盘是仿品,虽然仿得不错,但不是高仿,撑死了在市场上猛着卖也就一千出头。小彬子悟出来了,“不怨人家,谁让咱那么贪了。”
贪精打眼很冤枉
第二贪,说的是贪精。也可以叫贪货,特别是精品、珍品,一眼看上,心里那叫一个痒,就像看见漂亮的女人,不拿下,就心有不甘。这比前一个贪财还要命。收藏比的不仅仅是个人经济实力,最重要还要比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方显出自家藏品的身价与档次。斗藏品往往跟斗富有一拼。瓷刘这个外号,已经能够说明他在收藏瓷器方面有点成就,起码玩这个的朋友们是认可他的。瓷刘本行是做户外广告的,前几年的确肥了起来,这几年虽然差点,可凭着以前铺垫的人脉,业绩还算不错。收藏瓷器本来是他的业余爱好。开始是为了装点公司,后来为了装点家居,其中有几样清中期的瓶子,行里人都说不错,瓷刘也说这些是家里传下来的,遇上朋友们喝高了的时候,总是吹他祖上哪辈哪辈是进士,哪辈哪辈是什么编修、什么侍郎。我这人爱抬杠,就问他:“哪辈呀?”他说:“我们家老人不让炒作。”我要不是为了打听他打眼的故事,非问到底不可,清朝的进士都能查到。他这几件东西,虽然不错,但算不得上品,玩瓷器的人,除非不喜欢,否则差不多都有。收藏这圈里,手里有几件好东西没什么可牛的,关键是罕见的好东西,或者说连谁谁谁都没有的,那就可以牛一通了。瓷刘有经济实力,玩了这些年瓷器,多少也锻炼出了点眼力,一般的小小不言的玩意儿,你还真骗不了他。他有一个自称的独门功夫,别人看瓷器都是看、闻或摸,他这些都不用,拿起来用舌头舔。用他的话说,一舔就知道老不老。据说试过好几次,还没一次不灵验的。
有一回,一哥们儿让他舔古玉,他说他这舌头就对瓷器有感觉,能识别。很多人不信,都说他胡说,可也没办法驳倒他。大前年吧,瓷刘见着一只“清中期”珐琅彩山石花卉瓷瓶。珐琅彩瓷是康熙晚期开始烧造之宫廷用瓷,典型的官窑作品,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大为盛行,为后世藏家所追捧。瓷刘心里还说呢,这怎么就让我遇上了?为谨慎,他还真舔了舔,自己暗喜“不假”,货真价实的珐琅彩,拥有一件足可炫耀。于是成交。两年多人来人往,大凡看见的都夸瓷刘有福气有眼力有实力。这再次证明他的舌头跟别人的不一样。去年一玩珐琅彩的哥们儿看了瓷刘的图片后说:“看新。”不过当瓷刘找到这哥们儿时,那人又否认自己的说法。背后这人说,玩收藏,遇见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瓷刘这个眼打得不小。”
贪多打眼很悲催
第三贪与前边的两种都不同,贪财情有可原,市场经济拼钱时代,谁本钱多,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贪精也如是,收藏谁不想拥有他人没有的精品?而贪多就有点二了,一个人初涉收藏,手里银子不多,经验又少,只能从低端廉价的藏品入手,经验、眼力、财力逐步提高以后,自然会超越贪多的阶段,可是有的人则反其道而行。见什么都想要,只要自己没有的,总以为可以丰富自己的藏品。据观察,在收藏市场上,打眼最多的就是这类玩家子。
一位古董商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挣钱的窍门。这人手里没什么好东西,就是乱七八糟的玩意特多,尤其是稀奇古怪的,进了他的小门脸,一看贼多。我一直纳闷,就这么个档次的玩意能支持古玩买卖吗?他跟我说这行里面,一人一路,有人专玩精品,有人专玩高古,有人专玩民间货。他呢,玩的就是一个杂多。为什么?他说古玩商里面,每个人的客人都不一样,“你卖什么,要看你的客人要什么。比如玩高古瓷的,你给他我这玩意,别说贵了,就是再便宜人家也不要。可是咱的客人,你给他高古瓷,他也不要。临了他还会甩一句话给你:什么破东西。”所以“一拨客人,养一拨古玩商”,他的客人都玩什么?简单概括,什么都玩,见什么新鲜,自己又没有,就玩什么。“眼儿”就在这儿了。这小子把人都琢磨透了。凡是他觉得有点新鲜的玩意儿,就咔嚓来一个宰人价。我问你都拿什么玩意捉弄过贪多的玩家子?他说:“这哪能说呀!说了人家还不找上门来,那我还做不做了?” 老话说: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真不假。收藏品市场上,如果没有那些样样稀松的,谁来养活那么大一个市场?虽然玩收藏的都懂这个道理,可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很多人都搂不住。贪多好像是人心里的一个虫子,遇上自己没有的,遇上自己喜欢的,就想拥为己有。我有一哥们儿,认识都快10年了,10年前就玩收藏,大凡瓷器、料器、陶器、鼻烟壶、书画、文房四宝,总之乱七八糟杂项没有他不喜欢的。一个人要真有实力,也行,样样都玩精品,用不了多长时间,藏界里也是一腕。可我这哥们儿一直就练着一个小小的烟酒店,平时过日子算是很富裕的了,可是用来玩收藏,还是样样都玩的那种,捉襟见肘是常有的事。他见什么都爱,只要兜里面有钱就敢买。买回来后,过不了多久,连他自己都觉得打眼了。可是他又不接受教训,下次依旧。我帮他分析过,之所以不断打眼,还不断去买,原因在于他每次打的眼都不大,都没伤筋动骨。他唯一能够逢人就吹的是:“藏品万件”。也就是说他打了万来次的眼。他贪多的特点有二:一个是贪种类多,一个是贪件数多。这两个贪上哪一个都要命。前些日子花3000块钱买了一只他认为是民国的“红木雕小猴”,手感分量都不错,颜色、包浆都很好。人家要5000,他死活砍到3000。买回来反复观察了十几次,觉得这次是买对了。过了有一星期吧,一不小心,这东西被他从桌上碰掉了,摔到地上的一瞬间,这个眼又爆了,“什么红木,整个一泥捏的玩意儿!”顶多值十几块钱。
收藏,不能有贪心。贪心一起,人在遇上心仪已久的藏品时就很少会顾及到其他方面。人的眼力被贪遮蔽,看到的全是益处。这种情况下不论打多大的眼,也是哑巴吃黄连。见过一个报道,说一个人花了大钱买了一个清代太师椅,等来年上拍赢利,结果却发现是一件仿品,心里不服,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据,对簿公堂,最后败北。原因是他买的这件东西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收藏,属于玩。
所以,我建议读者朋友们专心于玩,利否随缘。如此远离烦恼,少打眼。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收藏这路玩,不打眼者是没有的,如果有人敢夸这样的海口,说其收藏从无打眼经历,不是自我抬高,就是忽悠瞎说。正常交学费性质的打眼和我前边说的那几种,完全不同。交学费可以长见识,可以玩得更好更精更地道;而出于贪念的打眼,是越打越贪,越贪越打,恶性循环。从收藏的不断打眼,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性和心态。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绝大多数淘藏打眼的,祸根都在这个贪字上。《楚辞·离骚》注中说:“爱财曰贪”。这个财不单单是钱,还包括物。这里所说的爱,应该是指过分的爱。收藏中的贪,有这样三种情形——
贪财打眼没商量
第一贪财的财,即理财意义上的那个财。往往是这样,很多人以为在市场捡了一个大漏,到头来竟是打了一个大眼。小彬子本是一个靠工资玩收藏的哥们儿,一个月弄好了挣个3000来块。以往他都是千八百地淘换东西,两千交给老婆,玩得也挺美的。小彬子其实还不是那种很贪的人。可他有个爱好,独独喜欢青花,他知道自己手里没有很上档次的东西,总想着有一天也能捡一个大漏,也好把自己花在收藏上的钱捞回来。这种想法,对于收藏者来说,很正常。全家省吃俭用,没干别的,省下来的银子都给了地摊或是古玩商了,就这样,人家还瞧不起你,觉得你忒寒碜忒穷了点。小彬子就憋着这么一股劲,“有朝一日,捡个大漏,挣一笔大钱,让人们看看咱的眼力。”想什么有什么,机会还真来了。
一次小彬子在地摊上见着一只明代的缠枝纹大盘,器形规整,包浆的感觉第一眼就那么舒服。摊主没说是什么时候的,就一个价:两万,少了不卖,说是自己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怕卖漏了。”小彬子在拍卖图录上见过这东西,一模一样,搁现在起拍价80万,前两年也是几十万。一念至此,小彬子来了精神。当时他手里没那么多钱,就跟摊主划上价了,最后商定一万五,小彬子回家拿钱,说好东西不准出售给别人。小彬子给了摊主200元定金。打车回家,跟老婆说这回捡着大漏了,哄着老婆给取了一万五,又打车回来,交完钱,捧着这只青花缠枝纹大盘,心里那叫一个暖。“能挣几十万,哪怕20万,那是10年的工资呀!”连一年都没出去,小彬子就抱着大盘往拍卖上送,可是没有一家收下。他还问人家“有问题吗?”人家都是那么一句,好像都商量好似的,“没问题,您送别处看看。”跑了好几处,都没人接。老婆跟他急了80多回了,这下他可真毛了。“捡一漏,怎么愣是不见响?”后来认识一位专卖民国青花瓷的哥们儿,这哥们儿不客气地跟小彬子说:“就你那个明代的缠枝纹大盘,要是真品,花1.5万让不让摸一下还不好说呢。反正搁我这儿,不让你摸。”最后他才打听出来,这只大盘是仿品,虽然仿得不错,但不是高仿,撑死了在市场上猛着卖也就一千出头。小彬子悟出来了,“不怨人家,谁让咱那么贪了。”
贪精打眼很冤枉
第二贪,说的是贪精。也可以叫贪货,特别是精品、珍品,一眼看上,心里那叫一个痒,就像看见漂亮的女人,不拿下,就心有不甘。这比前一个贪财还要命。收藏比的不仅仅是个人经济实力,最重要还要比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方显出自家藏品的身价与档次。斗藏品往往跟斗富有一拼。瓷刘这个外号,已经能够说明他在收藏瓷器方面有点成就,起码玩这个的朋友们是认可他的。瓷刘本行是做户外广告的,前几年的确肥了起来,这几年虽然差点,可凭着以前铺垫的人脉,业绩还算不错。收藏瓷器本来是他的业余爱好。开始是为了装点公司,后来为了装点家居,其中有几样清中期的瓶子,行里人都说不错,瓷刘也说这些是家里传下来的,遇上朋友们喝高了的时候,总是吹他祖上哪辈哪辈是进士,哪辈哪辈是什么编修、什么侍郎。我这人爱抬杠,就问他:“哪辈呀?”他说:“我们家老人不让炒作。”我要不是为了打听他打眼的故事,非问到底不可,清朝的进士都能查到。他这几件东西,虽然不错,但算不得上品,玩瓷器的人,除非不喜欢,否则差不多都有。收藏这圈里,手里有几件好东西没什么可牛的,关键是罕见的好东西,或者说连谁谁谁都没有的,那就可以牛一通了。瓷刘有经济实力,玩了这些年瓷器,多少也锻炼出了点眼力,一般的小小不言的玩意儿,你还真骗不了他。他有一个自称的独门功夫,别人看瓷器都是看、闻或摸,他这些都不用,拿起来用舌头舔。用他的话说,一舔就知道老不老。据说试过好几次,还没一次不灵验的。
有一回,一哥们儿让他舔古玉,他说他这舌头就对瓷器有感觉,能识别。很多人不信,都说他胡说,可也没办法驳倒他。大前年吧,瓷刘见着一只“清中期”珐琅彩山石花卉瓷瓶。珐琅彩瓷是康熙晚期开始烧造之宫廷用瓷,典型的官窑作品,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大为盛行,为后世藏家所追捧。瓷刘心里还说呢,这怎么就让我遇上了?为谨慎,他还真舔了舔,自己暗喜“不假”,货真价实的珐琅彩,拥有一件足可炫耀。于是成交。两年多人来人往,大凡看见的都夸瓷刘有福气有眼力有实力。这再次证明他的舌头跟别人的不一样。去年一玩珐琅彩的哥们儿看了瓷刘的图片后说:“看新。”不过当瓷刘找到这哥们儿时,那人又否认自己的说法。背后这人说,玩收藏,遇见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瓷刘这个眼打得不小。”
贪多打眼很悲催
第三贪与前边的两种都不同,贪财情有可原,市场经济拼钱时代,谁本钱多,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贪精也如是,收藏谁不想拥有他人没有的精品?而贪多就有点二了,一个人初涉收藏,手里银子不多,经验又少,只能从低端廉价的藏品入手,经验、眼力、财力逐步提高以后,自然会超越贪多的阶段,可是有的人则反其道而行。见什么都想要,只要自己没有的,总以为可以丰富自己的藏品。据观察,在收藏市场上,打眼最多的就是这类玩家子。
一位古董商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挣钱的窍门。这人手里没什么好东西,就是乱七八糟的玩意特多,尤其是稀奇古怪的,进了他的小门脸,一看贼多。我一直纳闷,就这么个档次的玩意能支持古玩买卖吗?他跟我说这行里面,一人一路,有人专玩精品,有人专玩高古,有人专玩民间货。他呢,玩的就是一个杂多。为什么?他说古玩商里面,每个人的客人都不一样,“你卖什么,要看你的客人要什么。比如玩高古瓷的,你给他我这玩意,别说贵了,就是再便宜人家也不要。可是咱的客人,你给他高古瓷,他也不要。临了他还会甩一句话给你:什么破东西。”所以“一拨客人,养一拨古玩商”,他的客人都玩什么?简单概括,什么都玩,见什么新鲜,自己又没有,就玩什么。“眼儿”就在这儿了。这小子把人都琢磨透了。凡是他觉得有点新鲜的玩意儿,就咔嚓来一个宰人价。我问你都拿什么玩意捉弄过贪多的玩家子?他说:“这哪能说呀!说了人家还不找上门来,那我还做不做了?” 老话说: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真不假。收藏品市场上,如果没有那些样样稀松的,谁来养活那么大一个市场?虽然玩收藏的都懂这个道理,可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很多人都搂不住。贪多好像是人心里的一个虫子,遇上自己没有的,遇上自己喜欢的,就想拥为己有。我有一哥们儿,认识都快10年了,10年前就玩收藏,大凡瓷器、料器、陶器、鼻烟壶、书画、文房四宝,总之乱七八糟杂项没有他不喜欢的。一个人要真有实力,也行,样样都玩精品,用不了多长时间,藏界里也是一腕。可我这哥们儿一直就练着一个小小的烟酒店,平时过日子算是很富裕的了,可是用来玩收藏,还是样样都玩的那种,捉襟见肘是常有的事。他见什么都爱,只要兜里面有钱就敢买。买回来后,过不了多久,连他自己都觉得打眼了。可是他又不接受教训,下次依旧。我帮他分析过,之所以不断打眼,还不断去买,原因在于他每次打的眼都不大,都没伤筋动骨。他唯一能够逢人就吹的是:“藏品万件”。也就是说他打了万来次的眼。他贪多的特点有二:一个是贪种类多,一个是贪件数多。这两个贪上哪一个都要命。前些日子花3000块钱买了一只他认为是民国的“红木雕小猴”,手感分量都不错,颜色、包浆都很好。人家要5000,他死活砍到3000。买回来反复观察了十几次,觉得这次是买对了。过了有一星期吧,一不小心,这东西被他从桌上碰掉了,摔到地上的一瞬间,这个眼又爆了,“什么红木,整个一泥捏的玩意儿!”顶多值十几块钱。
收藏,不能有贪心。贪心一起,人在遇上心仪已久的藏品时就很少会顾及到其他方面。人的眼力被贪遮蔽,看到的全是益处。这种情况下不论打多大的眼,也是哑巴吃黄连。见过一个报道,说一个人花了大钱买了一个清代太师椅,等来年上拍赢利,结果却发现是一件仿品,心里不服,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据,对簿公堂,最后败北。原因是他买的这件东西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收藏,属于玩。
所以,我建议读者朋友们专心于玩,利否随缘。如此远离烦恼,少打眼。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收藏这路玩,不打眼者是没有的,如果有人敢夸这样的海口,说其收藏从无打眼经历,不是自我抬高,就是忽悠瞎说。正常交学费性质的打眼和我前边说的那几种,完全不同。交学费可以长见识,可以玩得更好更精更地道;而出于贪念的打眼,是越打越贪,越贪越打,恶性循环。从收藏的不断打眼,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性和心态。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