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隆中对》的作者。本文在《隆中对》发表1806年之际,抚今追昔,探讨《隆中对》的创业观,研究后发人才创业与开发,从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和创业观;构建有利环境,打造人才特质;重视组织内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隆中对》 后发人才 创业 开发
一、《隆中对》是后发人才的创业观
公元207年,诸葛亮面对着求才心切的刘备,发表了著名的《隆中对》。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隆中对》兴汉成霸的核心思想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不仅表现出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而且集中体现了作为后发人才诸葛亮的卓越创业观。
西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大乱,大批知名人士避难逃到荆州,他们与当地的知名人士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如果说庞德公、司马徽是这个群体的头面人物的话,那么诸葛亮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战乱中,年轻的诸葛亮随叔父投奔刘表。叔父去世后,17岁的诸葛亮率家人归隐隆中,晴耕雨读,广结名士,潜心向学,淡泊明志。27岁时,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在这个群体里已经出类拔萃,深受庞德公、司马徽的厚爱。但诸葛亮在三国的众谋士中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与曹魏之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及孙吴之张昭、鲁肃、阚泽相比更是无名之辈。怎样才能后发崛起呢?《隆中对》既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未来发展精心谋划的策划书,又是为自己未来实现远大抱负竭虑编制的创业书。
1.创业计谋宏伟。
诸葛亮少时就才华横溢,被称为“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从17岁归隐山林到27岁初出茅庐,诸葛亮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为自己谋划创业大计做准备。在这十年时间里,诸葛亮在独立生活过程中静心养性,体会人生,精读史籍,广结好友,分析时事,蓄势待发,从一个有抱负的毛头少年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初步具备了当时创业必备的基本条件。
他虽然远在山野之中,但密切关注朝廷政治格局,观察与分析各势力集团的竞争博弈态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厘清自己创业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经过十年的准备,诸葛亮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路径皆已清晰,《隆中对》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待大略执行主体的出现。
2.创业目标明确。
诸葛亮志向远大,常自比管仲、乐毅。在那个战乱年代,他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常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安危和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消除分裂割据,解民于倒悬。诸葛亮将自己的生涯发展思路和创新大业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创业不是简单地给自己找个好的工作,给自己奔个好的前途,而是抚平乱世创民族统一之宏伟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3.创业路径清晰。
诸葛亮经分析天下大势后认定:北方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江东经孙权三世割据,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进可攻取中原,退可依汉水抵御,此用武之国,而刘表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而刘璋暗弱,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诸葛亮否定了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但是肯定了荆州和益州,因此他选择“先荆后益、三分天下、一统中原”作为实现自己创业目标的路径。
4.合作伙伴志同。
诸葛亮并非一般人那样,选择一个有实力的主,投其门下,竭己所能图一个好的前途即可。他通过分析天下大势,评价各路诸侯,为自己遴选一个志同道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战略创业伙伴(即明主)。虽然北方的曹操最有实力,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不能投靠曹操,原因有两点:一是曹操名为汉臣相实为汉贼,不为诸葛亮的价值观所容;二是曹操的帐下已有荀彧、郭嘉等一大批高参,诸葛亮很难争得自己的地位。实际上襄阳人才群体投在曹操手下的,像庞山民、徐庶、孟建等,其地位都不高。孙权也不能投,虽然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孙权也极力想笼络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深知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同样难以施展才能。
诸葛亮的根基在荆州,与荆州集团的各大豪门名士都有姻亲关系或师友关系,但刘表父子无能,守不住基业,不能投靠。刘备虽然自起兵以来屡经挫败,无奈而依附于刘表,但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正统且仁而可信,若能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就能成就帝业,统一中原。刘备身边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缺少真正的谋略高参,若能辅佐刘备,则定可充分发挥才干,实现远大抱负。因此,诸葛亮最后将《隆中对》献给了刘备。
5.身体力行实施。
刘备在接受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认真实施《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诸葛亮集团东结孙权,于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在脚跟站稳后又西进攻取了益州,在继曹操、孙权之后鼎立一方,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初步设想。尽管诸葛亮最终没有能够实现《隆中对》的最高目标—一统天下,但他白手起家,终身奋斗,在同时期的著名人物中无疑是计大业、创大业的最成功者。《隆中对》也成为古今中外历史上后发人才成功创业的少有典型案例。
二、《隆中对》对后发人才创业的启示
《隆中对》的问世至今已有1800多年,尽管当今经济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隆中对》对后发人才的发展,特别是对后发地区人才的创业,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即使是在当今时代,人们要创业,尤其是要创大业,仍然要像诸葛亮那样,要做好创业的准备,培养造就自身的条件,设计好创业的目标、创业的路径,选择好创业的合作伙伴,最后还要为之努力奋斗。 1.塑造创业的素质条件。
诸葛亮在推出《隆中对》之前,在隆中归隐10年。在这10年里,他表面上是在躬耕避乱,其实是在从师、交友、读书、议论天下,做创业的准备。现代社会的创业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创业离不开创新,第二是所创之业最有价值的是战略性的新兴之产业。因此,作为现代创业人才应该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思想家的复合个体或是复合群体。如若现条件是科技创新人才,则需补充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如若现条件是经营管理人才,则需充实科技创新理论,培养新兴产业谋划能力。今日的创业人不仅要善于学习,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吸纳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知识,构建自己特有的一流知识体系,而且要有经济学头脑,有很强的产业意识、成本意识和时间意识,善于经营和运作、善于进行上下左右内外的沟通协调,建立各种性质的合作同盟关系,使内部资源一致化,外部资源内在化。还要缔造积极、健康的创新性企业文化,不仅实现以目标领军,更重要的是实现以价值观领军。现代创业人才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态,经得起劳累,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了压力。
2.确定创业目标和实现路径。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创业目标明确,实现路径清晰,对于后发人才的创业有重大现实意义。后发人才创业选择发达地区,好处是有行业氛围,有人才供应,环境也不错,但缺点是进入壁垒高、成本高,竞争激烈,难以生存。选择后发地区,好处是成本低,易进入,劳动力便宜,但是人才少,技术难以获得,环境也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总的来讲,后者可能要优于前者。与此同时,后发人才要能洞察并把握相关科技和产业领域发展前沿的动态和趋势。要知道这个领域在哪里,已知领域有多大,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今后发展的态势如何,前沿在哪里,怎样才能攻克。要明确长远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的任务是什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和方针,战略部署是什么样子的,创什么业,在哪里创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手段去创业。还要掌握内外环境的分析方法和相应的预测技术,清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的对手在哪里,朋友在哪里,利害关系如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各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怎样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3.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隆中对》如果仅靠诸葛亮一个人奋斗,则是断然不能实现的,必须有可靠的战略伙伴,这就是刘备。诸葛亮的短处是缺少事业的舞台,而刘备的短处却是缺少思想库,这就导致刘备虽然也有雄才大略,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但是行动茫然,四处碰壁。诸葛亮加入刘备的团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团队的性质,使这个盲目的类似于流寇似的帮伙一下变成了一个有宗旨有目标有规划有策略的文精武壮的队伍,使其战斗力和竞争力径直提升到顶峰。与其说是刘备三顾茅庐选择了诸葛亮,不如说是诸葛亮三次观察考验选择了刘备,因为就二者而言,诸葛亮掌握了主动权。今天,作为个体而言,要想成为一个全面的创业人才,是有一定困难的。作为组织来讲,可以通过团队互补配置弥补。作为个人来讲,可以通过学习成长或选择合适的伙伴弥补。作为后发人才,更要思考这一问题。因为作为后发人才,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你不选择伙伴,可能就会面临孤军奋斗的危险。如要选择过于强势的伙伴,就有可能沦为小伙计,你的优势就有可能被淹没或剥夺。如果选择过于弱势的伙伴,虽然你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你的伙伴过于弱小,你的优势就有可能无法凸显。
三、后发创业人才的开发
创业人才是高端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具有组织和创造功能的生产力要素。创业人才能够组织和运作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甚至还可以创造生产要素,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新的企业或产业集群,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因此,创业人才的开发意义深远。
1.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和创业观。
首先要深刻认识创业人才反常心态与行为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但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半个疯子!”创业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他们的心态和行为,往往有别于常人,甚至有悖于常理。但是,正是这种反常的心态与行为,使他们别出心裁,另辟捷径,取得成功。
其次要深刻认识倡导创业和扶持创业人才的迫切性。没有创业氛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没有创业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不会创业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业是靠创出来的,创业靠的是人才。有了人才才能有创业,有了创业才能有就业。创业是社会财富之源,人才是创业之本。
最后要深刻认识市场和竞争对开发创业人才的必要性。要把市场和竞争作为创业人才开发的主要路径,把市场和竞争当成创业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促使创业人才在实践中磨炼,在市场中裂变,在竞争中识别,在创业过程中发展壮大。
2.构建有利环境,打造人才特质。
构建有利于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首先要鼓励创业,容许失败。同时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创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还要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的投入,为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培养中青年科技创业人才,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建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优雅的创业文化环境。培养后发创业人才,打造人才特质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通才;二是获取专家素质的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科技专家(科学家 工程师);三是获取领军素质的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产业领军人才(企业家 思想家)。
3.重视组织内的创新创业活动。
组织如果能为人才在组织内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充要条件,人才就会留在组织内创新创业,如果组织不能为人才在组织内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条件,就会抑制人才的创新创业欲望,人才就会流失,或是自己创业,或是到有条件的其他单位(主要是发达地区)去创新创业。因此,各家企业(包括事业单位)都要重视组织内的创新创业活动。首先,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观念,舍得投资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核心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次,企业不仅要善于判断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要集聚创新创业要素,支持和鼓励企业内的创新创业活动,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不断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机会、提供资源。第三,结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联盟,强力培养科学家式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式的科学家。第四,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实行股份制,使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最后,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价值观和心理契约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蜀传·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980-1004.
[2]赵永乐.南京探索:人才优势如何转化[N].光明日报,2013-3-20(15).
[3]雷震.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再评价[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43-48.
[4]赵永乐.人才裂变与组织内创新创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8(11):20-21.
[5]成立芳.创新与人的发展[D].湘潭,湘潭大学2002.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资助。批准号:2013SJD880138。
关键词: 《隆中对》 后发人才 创业 开发
一、《隆中对》是后发人才的创业观
公元207年,诸葛亮面对着求才心切的刘备,发表了著名的《隆中对》。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隆中对》兴汉成霸的核心思想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不仅表现出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而且集中体现了作为后发人才诸葛亮的卓越创业观。
西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大乱,大批知名人士避难逃到荆州,他们与当地的知名人士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如果说庞德公、司马徽是这个群体的头面人物的话,那么诸葛亮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战乱中,年轻的诸葛亮随叔父投奔刘表。叔父去世后,17岁的诸葛亮率家人归隐隆中,晴耕雨读,广结名士,潜心向学,淡泊明志。27岁时,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在这个群体里已经出类拔萃,深受庞德公、司马徽的厚爱。但诸葛亮在三国的众谋士中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与曹魏之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及孙吴之张昭、鲁肃、阚泽相比更是无名之辈。怎样才能后发崛起呢?《隆中对》既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未来发展精心谋划的策划书,又是为自己未来实现远大抱负竭虑编制的创业书。
1.创业计谋宏伟。
诸葛亮少时就才华横溢,被称为“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从17岁归隐山林到27岁初出茅庐,诸葛亮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为自己谋划创业大计做准备。在这十年时间里,诸葛亮在独立生活过程中静心养性,体会人生,精读史籍,广结好友,分析时事,蓄势待发,从一个有抱负的毛头少年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初步具备了当时创业必备的基本条件。
他虽然远在山野之中,但密切关注朝廷政治格局,观察与分析各势力集团的竞争博弈态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厘清自己创业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经过十年的准备,诸葛亮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路径皆已清晰,《隆中对》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待大略执行主体的出现。
2.创业目标明确。
诸葛亮志向远大,常自比管仲、乐毅。在那个战乱年代,他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常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安危和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消除分裂割据,解民于倒悬。诸葛亮将自己的生涯发展思路和创新大业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创业不是简单地给自己找个好的工作,给自己奔个好的前途,而是抚平乱世创民族统一之宏伟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3.创业路径清晰。
诸葛亮经分析天下大势后认定:北方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江东经孙权三世割据,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进可攻取中原,退可依汉水抵御,此用武之国,而刘表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而刘璋暗弱,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诸葛亮否定了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但是肯定了荆州和益州,因此他选择“先荆后益、三分天下、一统中原”作为实现自己创业目标的路径。
4.合作伙伴志同。
诸葛亮并非一般人那样,选择一个有实力的主,投其门下,竭己所能图一个好的前途即可。他通过分析天下大势,评价各路诸侯,为自己遴选一个志同道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战略创业伙伴(即明主)。虽然北方的曹操最有实力,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不能投靠曹操,原因有两点:一是曹操名为汉臣相实为汉贼,不为诸葛亮的价值观所容;二是曹操的帐下已有荀彧、郭嘉等一大批高参,诸葛亮很难争得自己的地位。实际上襄阳人才群体投在曹操手下的,像庞山民、徐庶、孟建等,其地位都不高。孙权也不能投,虽然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孙权也极力想笼络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深知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同样难以施展才能。
诸葛亮的根基在荆州,与荆州集团的各大豪门名士都有姻亲关系或师友关系,但刘表父子无能,守不住基业,不能投靠。刘备虽然自起兵以来屡经挫败,无奈而依附于刘表,但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正统且仁而可信,若能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就能成就帝业,统一中原。刘备身边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缺少真正的谋略高参,若能辅佐刘备,则定可充分发挥才干,实现远大抱负。因此,诸葛亮最后将《隆中对》献给了刘备。
5.身体力行实施。
刘备在接受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认真实施《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诸葛亮集团东结孙权,于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在脚跟站稳后又西进攻取了益州,在继曹操、孙权之后鼎立一方,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初步设想。尽管诸葛亮最终没有能够实现《隆中对》的最高目标—一统天下,但他白手起家,终身奋斗,在同时期的著名人物中无疑是计大业、创大业的最成功者。《隆中对》也成为古今中外历史上后发人才成功创业的少有典型案例。
二、《隆中对》对后发人才创业的启示
《隆中对》的问世至今已有1800多年,尽管当今经济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隆中对》对后发人才的发展,特别是对后发地区人才的创业,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即使是在当今时代,人们要创业,尤其是要创大业,仍然要像诸葛亮那样,要做好创业的准备,培养造就自身的条件,设计好创业的目标、创业的路径,选择好创业的合作伙伴,最后还要为之努力奋斗。 1.塑造创业的素质条件。
诸葛亮在推出《隆中对》之前,在隆中归隐10年。在这10年里,他表面上是在躬耕避乱,其实是在从师、交友、读书、议论天下,做创业的准备。现代社会的创业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创业离不开创新,第二是所创之业最有价值的是战略性的新兴之产业。因此,作为现代创业人才应该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思想家的复合个体或是复合群体。如若现条件是科技创新人才,则需补充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如若现条件是经营管理人才,则需充实科技创新理论,培养新兴产业谋划能力。今日的创业人不仅要善于学习,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吸纳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知识,构建自己特有的一流知识体系,而且要有经济学头脑,有很强的产业意识、成本意识和时间意识,善于经营和运作、善于进行上下左右内外的沟通协调,建立各种性质的合作同盟关系,使内部资源一致化,外部资源内在化。还要缔造积极、健康的创新性企业文化,不仅实现以目标领军,更重要的是实现以价值观领军。现代创业人才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态,经得起劳累,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了压力。
2.确定创业目标和实现路径。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创业目标明确,实现路径清晰,对于后发人才的创业有重大现实意义。后发人才创业选择发达地区,好处是有行业氛围,有人才供应,环境也不错,但缺点是进入壁垒高、成本高,竞争激烈,难以生存。选择后发地区,好处是成本低,易进入,劳动力便宜,但是人才少,技术难以获得,环境也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总的来讲,后者可能要优于前者。与此同时,后发人才要能洞察并把握相关科技和产业领域发展前沿的动态和趋势。要知道这个领域在哪里,已知领域有多大,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今后发展的态势如何,前沿在哪里,怎样才能攻克。要明确长远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的任务是什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和方针,战略部署是什么样子的,创什么业,在哪里创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手段去创业。还要掌握内外环境的分析方法和相应的预测技术,清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的对手在哪里,朋友在哪里,利害关系如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各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怎样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3.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隆中对》如果仅靠诸葛亮一个人奋斗,则是断然不能实现的,必须有可靠的战略伙伴,这就是刘备。诸葛亮的短处是缺少事业的舞台,而刘备的短处却是缺少思想库,这就导致刘备虽然也有雄才大略,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但是行动茫然,四处碰壁。诸葛亮加入刘备的团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团队的性质,使这个盲目的类似于流寇似的帮伙一下变成了一个有宗旨有目标有规划有策略的文精武壮的队伍,使其战斗力和竞争力径直提升到顶峰。与其说是刘备三顾茅庐选择了诸葛亮,不如说是诸葛亮三次观察考验选择了刘备,因为就二者而言,诸葛亮掌握了主动权。今天,作为个体而言,要想成为一个全面的创业人才,是有一定困难的。作为组织来讲,可以通过团队互补配置弥补。作为个人来讲,可以通过学习成长或选择合适的伙伴弥补。作为后发人才,更要思考这一问题。因为作为后发人才,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你不选择伙伴,可能就会面临孤军奋斗的危险。如要选择过于强势的伙伴,就有可能沦为小伙计,你的优势就有可能被淹没或剥夺。如果选择过于弱势的伙伴,虽然你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你的伙伴过于弱小,你的优势就有可能无法凸显。
三、后发创业人才的开发
创业人才是高端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具有组织和创造功能的生产力要素。创业人才能够组织和运作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甚至还可以创造生产要素,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新的企业或产业集群,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因此,创业人才的开发意义深远。
1.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和创业观。
首先要深刻认识创业人才反常心态与行为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但凡优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半个疯子!”创业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他们的心态和行为,往往有别于常人,甚至有悖于常理。但是,正是这种反常的心态与行为,使他们别出心裁,另辟捷径,取得成功。
其次要深刻认识倡导创业和扶持创业人才的迫切性。没有创业氛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没有创业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不会创业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业是靠创出来的,创业靠的是人才。有了人才才能有创业,有了创业才能有就业。创业是社会财富之源,人才是创业之本。
最后要深刻认识市场和竞争对开发创业人才的必要性。要把市场和竞争作为创业人才开发的主要路径,把市场和竞争当成创业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促使创业人才在实践中磨炼,在市场中裂变,在竞争中识别,在创业过程中发展壮大。
2.构建有利环境,打造人才特质。
构建有利于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首先要鼓励创业,容许失败。同时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创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还要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的投入,为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培养中青年科技创业人才,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建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优雅的创业文化环境。培养后发创业人才,打造人才特质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通才;二是获取专家素质的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科技专家(科学家 工程师);三是获取领军素质的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产业领军人才(企业家 思想家)。
3.重视组织内的创新创业活动。
组织如果能为人才在组织内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充要条件,人才就会留在组织内创新创业,如果组织不能为人才在组织内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条件,就会抑制人才的创新创业欲望,人才就会流失,或是自己创业,或是到有条件的其他单位(主要是发达地区)去创新创业。因此,各家企业(包括事业单位)都要重视组织内的创新创业活动。首先,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观念,舍得投资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核心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次,企业不仅要善于判断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要集聚创新创业要素,支持和鼓励企业内的创新创业活动,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不断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机会、提供资源。第三,结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联盟,强力培养科学家式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式的科学家。第四,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实行股份制,使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最后,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价值观和心理契约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蜀传·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980-1004.
[2]赵永乐.南京探索:人才优势如何转化[N].光明日报,2013-3-20(15).
[3]雷震.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再评价[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3):43-48.
[4]赵永乐.人才裂变与组织内创新创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8(11):20-21.
[5]成立芳.创新与人的发展[D].湘潭,湘潭大学2002.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资助。批准号:2013SJD88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