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戏子”吴秀波

来源 :京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z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3岁的吴秀波仿佛是娱乐圈历经苦难后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但在他自己看来,一切不过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注定过程,再正常不过。所有人都一样。
  
  接起电话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多,吴秀波还在床上躺着。这段时间他正在横店拍摄古装片《四大名捕》。睡醒后和一个陌生人聊聊天,吴秀波觉得这件事还不错,至少电话那头的记者不会问他“小吴,这个合同要不要改改”这样让他头疼的问题。能在聊天中同时完成工作,可算是两全其美。
  私底下,吴秀波是个话不多的人。照他自己所说,还有些交流障碍。可从去年《黎明之前》走红,到今年提名白玉兰“视帝”,吴秀波至少接受了200个采访。面对媒体和公众,他并不吝啬言辞,把家庭、事业、人生谈了个遍。“被采访”这件事,吴秀波看得很明白:“其实记者问那么多问题,无非就是想搞清楚‘你是怎么回事’。”采访于他而言也像一场自问自答游戏,就算将同一个问题回答了100遍,只要认真思索,每次他都能给自己找到不同的答案。
  吴秀波周围的工作人员都管他叫“吴老师”,一是因为他已经43岁了,另一层原因则是“他对很多事情喜欢思考,会很认真对待你问他的问题,所以很像老师”。而在谈话的过程中,吴秀波很容易就把话题拐到“生命”和“死亡”这样“终极”的词汇上去。因此,在网上,人们送给了他一个更有趣的称号——“哲学吴”。
  
  再见,“文艺愤青”
  
  吴秀波走上演员这条路,实属“被逼无奈”。父亲是个外交官,他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品学兼优,高考是北京市第二名。像所有望子成龙的母亲一样,吴秀波的母亲拿哥哥做他的榜样,但对吴秀波而言,和哥哥比学习,“那根本是无望的”。为了逃离这种对比,吴秀波报考过武术队、军乐团、美术班,都没成功。1984年,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要了他——中央戏剧学院铁工话剧团。入学考试的时候,要求考生们表演“火车票丢了”这个情形,别的考生都在表演“焦虑”和“寻找”,简直急得抓耳挠腮。吴秀波看了看天,一声不吭地走了。考官问他干什么去,他回答:“再买一张。”于是,他就入了行。
  毕业之后,吴秀波理所当然地留在铁路文工团工作,他歌唱得不错,白天随团出去演出,晚上就去歌厅“走穴”,一个月工资才70元,他外出表演却能挣到数千元,只不过早晨上班总是迟到。受过批评写过检讨后,1995年,吴秀波索性辞掉了话剧团的“铁饭碗”,正式开始在社会上“漂泊”。
  “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和平而安全的时候,父母又是双职工,都有收入,从小就没有风险意识,也不认为丧失了一个职业,会面临多大的生活灾难。时间倒回十几年,我也是个80后,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没了固定工作,吴秀波一点儿也不害怕,比起生计,年轻的时候他更多地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性和自由。
  用吴秀波自己的话说,那时候他就是个“文艺愤青”。“对外界需求极大,需要被重视、被理解,但是这个世界不是你的,不能完全满足你,心比天大的时候就会觉得愤怒。”他渴望自己能被倾听,最好唱完歌还能有美好的报酬。但后来他就发现,爱好唱歌和拿唱歌当工作是两回事。歌厅逐渐没落了,唱歌不挣钱了,于是他一拍脑袋:“唱这么多年歌也不挣钱,我去开饭馆吧。”
  吴秀波一共开了7个饭馆。第一个饭馆开在北京西四,做云南土鸡。后来他发现支付不起大厨、二厨以及众多工作人员的工资了,就把餐馆改成了涮羊肉,因为那样不用太多厨子。
  他还出过一张专辑。那张名叫《爱之战》的唱片,他一个人词曲唱全包,京文唱片的老板许钟民花11万买下了版权。随后吴秀波签约了京文唱片,似乎要开始“职业歌手”的道路,但《爱之战》后他再没有出专辑。
  从1995年到2002年,吴秀波一直在“晃荡”。在歌厅驻唱、卖电器、写歌、开餐馆、出专辑,在“歌手”和“商人”之间徘徊。后来吴秀波说,这些事情但凡有一件他做成了,都不会再当演员。
  富的时候吴秀波的衣服都从香港买,穷的时候他连地铁都坐不起。朋友刘蓓那时已经是“刘大腕儿”了,看他过不下去,就请他来做经纪人。结果吴秀波没给刘蓓谈下一个合同,倒是刘蓓自己签了几个。
  刘蓓说,他是太爱玩了,只要手里还有十元钱,他就去玩,玩到欠人家一千两千元,才想要去赚钱。
  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不靠谱”的青年阶段,走过之后,就是“长大”。吴秀波说,这是生命注定的过程,人从小到老,从生到死,中间的过程必然要“长大”。但可能有的人到24岁这个阶段就结束了,而他则延长到了34岁。直到发现从前一起唱歌一起玩乐的人都去上电视了,只有他还在瞎晃。这时,儿子要出生了,吴秀波的“自我责任感”开始强烈爆发。“回来演戏?给钱吗?给钱就干!”所有的外因、内因聚集在一起,好像就是那么一瞬间,他的文艺愤青时期终结了。
  
  渡不得的戏子
  
  吴秀波回到演艺圈的第一部戏叫《立案侦查》,投资人是张健。这位“特别好的哥哥”告诉他,你应该做演员,我会找很多有名的演员来陪衬你,捧你一个,这样就能红。
  这是吴秀波第一次听到“红”这个字。那部戏聚集了傅彪、牛莉、刘蓓、陶虹等著名演员,全来给吴秀波当绿叶。他太久没有演戏,压力太大,完全进入不了状态,连导演都想把他换掉。张健安慰他,理他们干嘛,钱是我出的。
  戏拍完后,吴秀波就坐在家里等着红。结果,《立案侦查》连卖都没卖出去。
  第二部戏,张健还打算找吴秀波来演。吴秀波不干了,“如果再投1000万,再卖不掉,怎么办”。他决定参与幕后工作,改剧本、看场地,尽他所能对如此信任他的一个人报恩。戏里的大反派没人演,吴秀波一算,再请人得花60万,他就自己上阵了。
  这就是2004年的《非常道》,这是吴秀波的第二部戏,他当监制。
  “对于工作的专注,恰巧解放了我在表演上的压力。在和角色交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生命交流的快乐时,我才发现,演戏原来是这样。”吴秀波觉得自己从那天起,才真正开始演戏。这时,他已经36岁,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17年了。
  2010年以前,吴秀波虽没有大红大紫,但片约不断,生活无忧。如果现在问他,会不会哪天就不演戏了,他需要仔细思索很久,不像十几年前,说辞职就辞职了。
  除了解决生计问题,演戏对于吴秀波还有另一层意义。“它解决了我生命里大部分问题,比如我无法自己和自己沟通的时候,就需要借助表演。”吴秀波需要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来跟自己和他人对话。在他看来,表演是最公平的交流。聊天的时候,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就不能说,而两个人对词语的理解还可能有偏差。而表演时,演员将想表达的东西藏在戏里,一边演,观众就能一边看,同时进行。
  演戏的时候,他还会向自己提问。这些问题通常都很大,例如“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真的能有答案很难说。他不太爱说话,但是交流和表达是他生命中的巨大需求。
  《黎明之前》大红后,吴秀波成了经历苦难磨练后大器晚成的代表,但对吴秀波自己而言,一切只不过是最正常的生命过程,丝毫没有“终于熬出头了”的感慨。到了一个阶段,就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就连死亡也一样。如今,他大概已经活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阶段。而演员这个职业,和厨师、农民、政治家都一样,从“生命本质”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不同。
  42岁生日的时候,面对为他庆贺的粉丝,吴秀波写了一出有些寓言成分的短剧当成回赠。戏里,孙悟空奉菩萨之命去渡一个1968年出生、短了40公分肠子的戏子,那戏子不但不乐意,反讥讽悟空不会“变心”。最后菩萨也只得叹道,得其所,乐其乐,悲其悲,也算是渡了。戏子则依旧在舞台上演着喜怒哀乐,欢呼雀跃。
  这渡不得的戏子,当然就是吴秀波自己。
其他文献
我永远不会自称“我是中国通”,更不会承认“我是中国精”,我不过是一个比较关心中国问题的草根观察者,仅此而已,但却足够。    2003年“非典”,19岁的加藤嘉一独身闯北大,不会一句中文,没有中国朋友,一切从零开始。  如今,27岁的他已是中国最走红的日本人。作为北京大学研究员、身兼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专栏作家,他频繁现身央视、凤凰卫视发表言论,对中国时事进行全方面关注分析,曾受到胡锦涛主
期刊
房产税自“试点”之日起,就被视为“怪胎”,其合法性受到质疑。至于其作用,虽然有人说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调控房价、调节收入分配,但它的“神通”,今天看来却小得可怜。    1月27日,房产税在备受争议中走上了试点之路。自推出至今,刚逾百日,这个“满月儿”再次成为众矢之的。5月7日,有媒体发文说,截止至5月5日,房产税实缴比例上海1%、重庆5% ,征收额度皆不足百万,房产税调控效果恐会落空。  房产税
期刊
王功权因为微博私奔一夜成名。他作为鼎晖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及创始人,其实不仅是一个地道的商人,还是半个文人,甚至还是一个老“愤青”。  身材不高,圆脸盘托着招牌红鼻,一副黑边眼镜,外加一年四季不离头的帽子,这是王功权的招牌形象。  但不要小看了这个其貌不扬的他。五十而知天命,王功权人生经历之丰富,为常人所不能及。他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万通六君子”之一,是国内早年成名的风险投资家,他还是一些人眼中的怪人
期刊
当芙蓉姐姐头一次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声时,她觉得,这个世界疯了。    芙蓉姐姐不愿意别人提起她的真名。尽管对于很多人而言,她的名字其实早就不是个秘密了。见面之前,她的助理特意强调,我们希望报道中不要使用真名,就用“芙蓉姐姐”。对于去年在某时尚杂志上出现的真名报道,他们感到很懊恼,“事先没有沟通好”。助理或许是出于宣传的考虑,而芙蓉姐姐本人则说,因为不希望被家里人看到。  5月21日,芙蓉姐姐在北京国
期刊
91年前,在浙江义乌乡下一间茅草房里,29岁的陈望道,在中国第一个全文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这部马恩经典著作。由于陈望道在建党过程中的贡献,和他在语言修辞学中的突出成就,毛泽东对他一直很敬重。    口述:陈振新,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之子  陈光磊,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1960年代研究生  采访:本刊记者 郭田珍    “陈望道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对于人文社会科
期刊
吴宓和闻一多本来应该是最好的朋友,他比闻一多入清华学堂早一年,因为体育考试不及格,留学美国晚了一年,因而和比他低一级的闻一多同年放洋。按旧习惯说,即出于同门同科。以后,他们都曾在清华大学任教。  同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同为热爱中国文化、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具有相近学术和思想背景的文化名人,吴宓和闻一多却在很多地方形同水火。这一点在《吴宓日记》中多有披露。  闻一多被杀害的时候,吴宓已经离开了西南
期刊
称之为“三套集成” 的民间文化发掘和整理工作是一项盛大的文化事业,动员了小学教师、学生、医生等在内的大量人力收集民间音乐,一部份采风成果已经出版,如《山南民间歌谣集成》,我在其中找到了曾在西藏听过的最美的歌谣。    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在《云使》中,讲述一个药叉因怠忽职守而贬谪他乡,从而于“七月初他看到一片云飘上山顶,像一头巨象俯身用牙戏触土山”。这“恋缱绻而遭远别的多情种子”不免想起家中的娇妻,
期刊
“人不能做错事,一旦做错就再也回不了头。”    杨显文,一名信用社的基层员工,为何会成为一名疯狂的纵火犯?  惨案发生后,这一度成为人们难解的谜题。在家人和朋友的讲述中,一个矛盾的形象开始浮现。他是一名慈父,也是一名凶徒,他曾温文尔雅,也曾偏执暴躁,他会因善良而捐助穷困者,也会因贪婪而走上歧途。  我们梳理杨显文的人生轨迹,试图寻找他的犯罪逻辑,也寻找那点燃信用社大火的“火种”。    东坪乡的
期刊
你可以不知道村上隆是谁,但你不可以不知道LV经典的红樱桃手袋。装饰有他设计图案的包包,每只售价高达5000美元。    眼前站着一个叫做村上隆的日本人。蓝色球鞋,亚麻色休闲裤,浅灰色开襟毛衣领口露出红白花的衬衫领子,蓄着胡子,带着眼镜,头顶上梳着日本武士似的小发髻。他个子不高,甚至称得上矮胖,还似乎有点邋遢。他是艺术家,也是“生意人”,还精通“表演”,一场名为《我的艺术之路》的讲座,听上去更像是一
期刊
大藏省现在改名叫了财务省,里面的公务员是日本最牛气的官僚,号称“官僚中的官僚”。别省的局长到了大藏省只能和人家的课长说话,就是别省的次官来了,大藏省出来个局长就可以打发了。因为大藏省手里有钱,牛一点当然也很正常。    有一种“高薪养廉”的理论,说是如果给官吏们以高薪使之得到满足,官吏们就不会去成天动脑筋弄钱,这样就不会有贪污了,起码不会有很多人贪污。  “高薪养廉”理论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首先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