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前方救人,运输保障靠我们”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y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转运发热病人,怕吗?”
  “一开始还是有点怕的,多送几次就习惯了。”
  他说,疫情面前,人人有责,他愿意上一线,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多做一点。
  “虽然我60岁了,但我身体还扛得住!”
  他说,一线最需要支援,能分担一点是一点。
  当重庆机场的白衣天使在一线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时,他们的背后还有一群男子汉正奋战在转运病人、防控输送、后勤保障等工作中。

“每天转运发热病人,我其实心里也没底”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重庆机场医疗急救中心救护车队承担起疑似患者、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转运工作。在保障应急救援和院前急救的基础上,原本繁忙的救护车队更加忙碌了。
  2月初的一天,凌晨3点10分,机场120救护车又一次出现在渝北区定点救治医院。
  “我都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转运患者了,现在情况特殊,转运压力特别大。”驾驶员杨帅介绍,为防止交叉感染,一辆车一次只能转运一名患者。
  每转运一名患者,车辆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完成全车消毒等流程。每天,杨帅和同事们不是在转运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去转运的路上。
  凌晨4点半,杨帅完成救护车消毒,他准备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
  “转运不分昼夜,大部分国际航班都是半夜三更才落地,我们要24小时待命。”杨帅说,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休息时也不会轻易脱掉防护服,因为重新穿戴不仅会浪费一套防护物资,还会耽搁出车时间。
  杨帅的家离机场不过3公里,但是在疫情防控这段时间里,他只回去过一次。
  “說不害怕是假的,每天转运发热病人,我其实心里也没底。”杨帅说,因为担心身上沾了病毒,他唯一一次回家,也只是站在门口远远望了望女儿。

“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我身体还扛得住”


  “你赶紧吃口热饭,这趟物资我去送!”话音刚落,他就从同事手里拿过车钥匙,踏进苍茫的夜色中。
  这位抢活干的人名叫张晓平,今年60岁,是救护车队年龄最大的同志,已临近退休。
  疫情期间任务繁重,对救护车驾驶员的精力和体力来说都是一次重大考验。考虑到张晓平的年龄最大,救护车队工作人员在规划一线值班力量时,第一个划掉了他的名字。
  “那怎么能行?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我身体还扛得住!”得知要给自己“特殊照顾”,张晓平果断拒绝。
  “这个特殊时期,一线的弟兄太累了,我们几个老同志顶上几个小时,至少能让他们适当调整一下。”张晓平说,在一线干了这么多年,他深知此时此刻一线最需要的就是支援。
  于是,在他的坚持下,救护车队总算同意他分担一线的部分工作。
  “我虽然没有年轻小伙子能熬夜,但我能做多少事就会做多少事,人多力量大!”顶替家里有急事的同事、帮忙拉医疗物资、给救护车消毒……只要是张晓平能干的活,他都抢着做。
  “我今年60岁了,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为机场、为急救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了。”张晓平的眼里闪过一丝不舍。

“一定得让医务人员吃上热饭、填饱肚子”


  戴好口罩和手套,从盆里取出热馒头,快速装进食品袋,用手绕几圈,打结……疫情发生以来,救护车队分队长王广明分装馒头的动作愈发熟练。
  自抗疫工作启动以来,重庆机场医疗救护中心医务人员便忙得不可开交,吃饭成了一个“大难题”。
  “我们去给他们送饭!”王广明和他的同事们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为了防止食物在途中变冷污染,每次,王广明都会带领大家对食物进行二次包装。
  “分装馒头的食品袋先打结,再装箱,不到用餐点千万不能打开箱子。”
  “装稀饭的餐盒一定要封保鲜膜,保证不会洒。”
  “2号医疗点的盒饭再数一下,别漏了。”
  为保证全体战友们的一日三餐,从农历大年三十开始,王广明每天都在拿餐食、分装餐食、送餐食的路上。截至2月24日,救护车队已累计分装、运送超过6500人次的伙食。
  “和医务人员相比,我们干的这点小事儿根本算不上什么。”王广明和他的同事们都觉得,一定得让医务人员吃上热饭、填饱肚子。

“干粗活难免会伤手,没事”


  “救护车的门把手使用次数最多,但消毒喷枪喷不了背面,只能用棉签蘸消毒水多擦几遍。”给救护车消毒的小伙子名叫周琪结,今年31岁,是重庆机场医疗救护中心的一名救护车驾驶员。介绍消毒细节的同时,他仍在小心翼翼擦拭救护车,一点缝隙都不敢放过。
  从1月26日重庆机场对全部进出港航班旅客实行体温监测那天起,周琪结就身兼多职,除了负责发热旅客的转运工作,他还主动和同事们承担起了救护车的消毒工作。
  给救护车消毒是一件精细活,方向盘、门把手、扶手这些消毒喷枪覆盖不了的地方,最容易藏病毒、细菌,因此必须用棉签或者纱布反复擦拭。
  承担车辆消毒工作后,周琪结平均每天要用专用洗手液洗20余次手。不到半个月,他的手背不仅开裂,甚至经常流血。
  “干粗活难免会伤手,没事。”面对大家的关心,周琪结总是这样说。在他看来,尽管驾驶员不直接参与医学处置,但在医院做的工作都事关人命,不管是险情还是日常,都要尽全力。
其他文献
导语:从Uber在世界的布局来看,似乎这么多挫折都无法阻止它扩张的脚步。  Uber在2010年6月在旧金山正式推出服务,五年来,这个打车应用一直处于疯狂扩张的状态。目前Uber已经进入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300个城市,而最近Uber公司计划开展的新一轮融资,将使Uber的估值达500亿美元,它或许将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在五月份,财大气粗又自信满满的Uber宣布了今年秋季將建设其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党中央决定,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以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标杆,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履职尽责、奋发有为。鉴此,本栏目特集中展示我市部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
“嘭”地一声,大门合上。  挣扎了15年的蜀中阀门厂,倒闭在1987年的瑟瑟秋风里。  曾中义望着大门,一股酸楚直冲喉头。  “要饿肚子了。”他跑回家,红着眼对妻子说。  一个月后,破产清算。  “我要一台处理车床。”曾中义气喘吁吁赶到现场。  “买来干啥子?”有人诧异。  “我想自己干。”曾中义答。  “这个产业没搞头了,你疯了啊?”  “我不信,难道以后就不用阀门了?”  没有人会想到,曾中义
导语:要阻止传染病传播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随时监测可能感染的牲畜家禽以及人类个体,尽快确诊,迅速采取隔离和救治措施,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Mers疫情在韩国爆发后,整个韩国如临大敌,政府和国民的关注度不亚于非典时期的中国政府和国民,现在整个韩国上下,都投入到了抗击Mers的战争中去。对于非典、甲流、埃博拉、Mers这样的流行病的名称,近年来屡屡进入中国大众媒体的报道视角。对于全球村
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的访谈。  谈话一方是美国CBS电视台记者罗斯,一方是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总裁库克。  访谈由记者的提问开始:为什么苹果公司不把生产线从中国迁回美国?是不是因为中国工人工资低?  库克断然否定。  记者罗斯(以下简称记者)显然不满意这个答案:如果不是因为低工资,那是什么原因呢?  库克淡定地回答:是技术。  记者很是诧异:技术?  库克:没错,技术。  记者显然不相信这个解释:中国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  重庆城市道路交通受地理条件限制,主干道少且路网结构不完善,主干道某一交叉口或某一路段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易引发由点到线最后到面的交通阻塞。针对这一城市交通发展瓶颈问题,有关单位基于电子、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开发出主城区交通诱导系统,以改善路面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流在路网中各个路段上的合理分配。  “说话”餐叉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会“说话”的餐叉。叉
携手迈向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2016年5月4日,备受关注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  在此之前的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得批复。  五年间出台两个重大文件,从经济区到城市群,不变的成渝,变化的后缀,凸显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为什么要发展城市群?  因为城市群已成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  在美国,2.43亿人口集中在占全国总
陪伴经济迅猛发展,政府如何顺势着力,“陪”出新天地?且看虚拟养老院如何破题。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虚拟养老院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它将社会上的相关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居家养老的专业化。  和传统的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更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投资少、服务范围大,老人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以天津市首家虚拟养老院为例,这座两层小楼仅有200平方米,刚成立不久即可为8000
古重庆城有“九开八闭”十七道門,其中有一闭门,名曰“洪崖门”。  此门附近,临江崖壁上有一天然崖洞,名叫洪崖洞。  因“洪崖滴翠”的盛景,此洞位列“巴渝十二景”之一,成为重庆久远城市记忆中的一个符号。  岁月辗转来到21世纪,经历了衰败与重生的洪崖洞,再一次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传奇。  黯淡  在金治兰眼里,关于旧时洪崖洞的记忆并不美好。  重庆解放伊始,金治兰从外地迁入洪崖洞片区,在临江门一带的码
6月3日中午,四川安县晓坝镇灾区群众安置点,一列车队抵达,重庆餐饮服务队第三批60名厨师来到这里。  这时,一位年轻妈妈突然泪如泉涌,抱着孩子跪下:“恩人哪!”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泪光闪动。  这位妈妈名叫张莲花,怀里的孩子是她刚5个月的儿子,名叫席瑞。地震发生后,她家的房屋垮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  “从地震发生的那天起,一直到5月22号,我们没吃过一顿热饭。”灾民说。在10天时间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