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本习题的创造性使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挖掘习题的智趣因素,激活创新思维
  
  有些课本习题尽管单调,但不乏一些智趣因素。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果子”,为他们创造学习提供条件。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对课本习题“在100个方格内涂上阴影,使它占整个方格的50%”作了有效的拓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完成此题。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在100个方格中绘出了美丽的图案。有的学生用几何图形组合成一盏小台灯,并写道“老师的台灯总在发光”,表达了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敬意;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戴斗笠的小姑娘在河边洗衣服,写道“独生子女爱劳动”;还有的学生用棕色的彩笔画了一条木船,写道“木已成舟”,或用红色彩笔画出红花,用绿色彩笔画出绿叶,写道“许看不许摘”……这些都展示着学生们美好的心灵和创造的智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把握习题的练习数量,减轻学业负担
  
  大量的课本习题往往使学生身心疲惫、消极应付,以至成为一台台解题的“机器”。一位教师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对课本习题的数量作了科学的处理。在学生掌握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必求解,但要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题、最不喜欢哪一题,为什么。学生一听不要计算便兴奋起来。有的说:“我最喜欢3、5和7这一题,因为这三个数两两互质,连乘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有的说:“我最喜欢5、4和8这一题,因为8是4的倍数,也是8与4的最小公倍数,所以这一题等于只求两个数5和8的最小公倍数。”有的说:“我最喜欢6、9和i8这一题,因为18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所以18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的说:“我最喜欢35、7和28这一题,因为35、28都是7的倍数,所以这题其实就是求35与28的最小公倍数。”还有的说:“最不喜欢10、15、20和12、18、24这两题,因为它们不具备互质、倍数关系,只能用短除法去求。”这样安排,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变换习题的呈现方式,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的对象所吸引,且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像课本中的口算题、判断题、计算题等,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变换课本习题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比如判断题,教师不妨命名为“数学医院”,告诉学生你们都是“医生”,看哪位同学是一名称职的“医生”;计算题,采取男女生擂台赛,看谁能成为“擂主”;口算题,让两名学生头戴黑猫、白猫的头饰捉老鼠,谁先又对又快地口算完,谁就捉住了老鼠……其他学生做裁判,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调控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综上所述,教师对课本习题的创造性使用,变被动地教教材为主动地用教材教,完成了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本节课我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要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尝试实践“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沉淀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现介绍如下,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次实践]    一、复习引入  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与1厘米各有多长。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出示一根长10厘
教学圆的周长后,我给学生安排了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另外增加了一道题(如下图):一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0.2米,与墙相距31.6米。如果把油桶滚到墙边,至少要滚几圈?    没想到全班学生48人,仅有5人做对,正确率为10.4%。大部分学生认为滚动的路程就是31.6米,即31.6÷(2×3.14×0.2)=31.6÷1.256≈25(圈)。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
“平均数复习”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然而,综观我们目前的“平均数复习”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一些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平均数问题当做典型应用题,人为地设计“一辆汽车上午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3小时共行1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题目,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又要精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究,使课堂充满智慧,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下面,笔者结合“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课堂激趣的一些思考。  一、开篇诱趣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趣味盎然的状态下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刊登了林祖润老师的《渗透思想方法  感悟数学价值》一文,文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谓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解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况入手。  拜读此文不久,我校五年级举行了数学思维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A和B都是自然数(A、B不为O),并且A B=1000,A和B相乘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批改的结果令我们教师
交互工具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软件,是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式。在使用交互工具进行教学中,强调的是过程教学,揭示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真正掌握数学规律。数学教师可通过交互工具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与交互工具产生了互动,并能够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内涵。同时,学生在互动的过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听了6节关于“确定位置(一)”(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课,遗憾的是没有一节课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其一,在探索新知环节中缺失了抽象概括思想的渗透。6节课中有4节课,当几位学生用文字的方式(我的位置是第×组第×个)表示自己的位置后,教师“硬塞”给学生:“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座位,其实××的位置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3,1)。”其中1节课,教师问:“谁能把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版)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分数、百分数只表示两种量之间关系即分率或百分率的时候,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是一样的。这类问题是小学数学难点内容之一,指导学生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重点是要使学生分析和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片断一:    师:刚才同学们进多媒体教室推门时,门在做什么运动?  生(立刻看侧面的门):旋转。  师:与平移比较,旋转有什么特点?  生1:旋转前后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不变。  生2:我与他的看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