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在文本阅读中进行创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s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教育所提倡的“创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实读”而言的。所谓“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直到读懂了“知识文本”的原意为止,真正的做到领会文本的精神毫不走样。创读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造性地动脑筋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站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上去发现文本的原义。而且掌握到文本原义之外的更丰富的与现实社会密切关系的更实用、更新的“意”。要读出新意的创读法是以实读为基础而又超越实读的重要步骤。创读的创造性在于提出了文本没有原意的假设,其目的是为了激励人们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读。创读是“借助于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因为理解教育不再把“理解”作为一种“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思维方式。”尤其是教学中的理解是一种交流,只有交流双方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输出和接受的意愿,实际的交流才可能发生。理解的交流使这种输出和接受的意愿本身成为双方的趋同和一定的亲密度。因此,理解的结果在于走向更加“合理”,使人处于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状态之中。创读又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文本进行非常规的理解,从来就不设标准答案,因为从来就没有瞬间原原本本把握客观对象的可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尝试“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吸收信息,把内隐思维变成外化的“顿悟”。这就使学习活动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更接近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
  要实现文本由“实读”转向“创读”,客观上必然会触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大提高以及学习热情的极为高涨。教学中“理解”的含义有别于认知意义上的“理解”概念,它不是对一种认识程度的把握。它认为“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人们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改造、吸收、获取、创造新的知识。“创读法”便是这么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克服学生课堂厌学情绪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创读法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课堂“互动”。传统的“实读法”教学是以传播者为主动、接受者为被动的,它强化着线性的、单向的传播途径和机械反复式的教学操作过程。对学生来说,这种“实读”就是坐在教室里听那些由教师单向、集中、事先决定了结构的教学内容,努力的记住一大堆毫无意义的又零零碎碎分解了的文本,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读法的“互动”比之传统教学的单向活动或双向活动不同,它实现了包括“师生”“生师”“生生”活动在内的多边活动。在语文口语教学中,学生死记理论根本未能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如果将这种教学改为“记者模拟访谈”的形式,在教学中课堂上有学生模拟记者访谈、有教师答记者问、有学生双方扮演角色、有学生上台即兴访谈表演、还有学生主持人在课堂上创造、复制事件的情景,并由学生当场评分,让学生在学习的情感氛围中、言语动作中去活动,让学生掌握话语权,学生在说中理解、领悟口语表达技巧,在说话中训练了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真正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民主气氛,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效果。
  其次,创读法重视、挖掘了学生素质的内涵。传统的实读法教学,也讲究“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语言、情感、动作和教育情景的互动,也有情感交流的氛围、多媒体电化教学的手段、师生位置互为交错等活动,但这种“互动”不过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活动,即:充其量只从表面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本质上只是一种“表演”而已。笔者曾经帮助一位未曾从事过教学的“荐工者”去应聘教师职位,他只需按照事先为他排练好的课堂教学框架反复操作几次后,居然获得了招募专业人士的青睐而顺利应聘。可以说,传统的实读法教学就是教师条分缕析地以说明性的讲解阐释知识文本,直到把文本中的知识按自己划定的框架一丝不漏地说明清楚,而创读法重点在优化教学内容内涵上,教材处理上要制作若干“研读板块”让学生在读、思、悟中实现“生生”“师生”“生师”相互言说,不断地质疑、解疑,学生才真正从文本中得到启发,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畅想、大胆言说。教师只要在临时情节化了的教学内容的进程中,在如期生存的即时性教育情景中给予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学生便能逐渐地对课文开始感觉、开始体悟,开始理解,愿意表达自己的思脉密语,逐渐沉浸在情感的自我体验和陶醉之中。质疑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中养成深入阅读的能力,这比那种拾人牙慧式的对文本原意不走样的说明阐释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同时让那些“滥竽充数者”望而却步。例如《庖丁解牛》的教学,可先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把《射雕英雄传》剧照配上色彩音乐,按教学内容框架组合好课文的注释并输入电脑,滚动着与课件配合播放,先疏通文字障碍,完成字词句的训练。即:完成了文本的实读。文本的创读始于导课,在学生的注意、思维处于松驰状态时导入,尽量提高信息输入的强度,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中心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可采用设置悬念和激疑法,当场出示《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大师兄”和“白骨爪梅超风”的剧照。学生会很快说出这两个人物具有“盲瞎”特征。这时便激疑:“眼睛对练武功是不是很重要呢?”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随着课文结构了解庖丁解牛技艺发展的三个阶段:(1)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2)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这三个阶段一步步展开,学生的智能(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了优势的兴奋中心——打篮球、踢足球、骑自行车等技能运动都同武术一样,随着“眼睛的作用究竟是重要还是不重要”争议声的激化再一次走向高潮时,可衔接导入到王国维对古今成就事业、做学问的“三境界”之中去,让学生对照课文的庖丁解牛三阶段去展开联想,谈感想,这种迁移思维使学生们站在更高的知识层面去把握课文,不只读出了文本的原意:“横冲盲撞对养生的弊”,而且懂得了学习知识要“激发兴趣——勤学苦炼——顿悟”的规律。古人所说的“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云也,约而达,微而藏”和“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在多种假设中选择、判断,而教师“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创读法教学把教师的提问变为了学生的质疑,在知识的关键处留出空白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讲,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创读教学法使学生所领悟的东西比教师讲的要更丰富,更深刻。因为“创读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的环境对文本进行了非常规的理解,就是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说出来,把作者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
  最后,创读法重现文本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应试教育”重视“双基”,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孰不知“部分之和并不等整体”。因此,要从重视文本的整体性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才是创读法的重要一环。重视文本的整体性,就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联,整体性体现了构成整体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贯通,任何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对部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在互相联系中正确地把握整体。一篇精美的语文课文是整体,又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场面、细节等组成的,又是字、词、句、段等要素的组合,而这些不是互相割裂的,一个具体的细节只有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才具有表现力,字、词、句也只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其意义。先可通过竞猜,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教《阿Q正传》时,题目竞猜就有:为什么取“阿Q”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叫“阿K”?为什么不叫“歪传”要叫“正传”等等。教师对《阿Q正传》的内容,也就要有个“梗概”式的介绍,这样才便于引导学生对《阿Q正传》全篇的把握。对“阿Q”为什么对革命有种本能的要求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人物形象蕴含的丰富含义才与七、八两章有了紧密的衔接,放胆竞猜,多边相互言说是属于发散思维,但其集中后指向的往往是知识的整体结构。
  从文本整体性出发优化教学内容,还要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这些都与本册及至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教师应从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出发,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具体到课堂就要求教师要渗透到文本的深层去洞察。一篇课文,学生对它的认识理解不可能一眼就能理解到底,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认知上容易理解的知识才会有兴趣。面对一个厌学倾向特别严重的班级。最低的挑战性的标准是“课堂上只要学生不睡觉便可算成功”。譬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议论文教学难度较大,而议论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学生能讲道理,把握好论点及论据关系。教学内容可梳理细分成若干个类:“为什么要敬业?为什么“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怎样从苦中寻找“乐趣”?等问答题。教学过程先导课:抢答谜语,获胜者上台读IQ题。其次,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均能猜出的IQ题无效,继续接着猜。只有当某一个同学猜出时才能从题中选题,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番道理,时间约2-5分钟,超出不限。猜题成功者可获免做一次作业或作文的奖励。如果不能讲或不够胆讲,可以放弃或转让给其他同学这一机会。问答题是从课文整体中分解出的,由于整体的各部分间存在着联系,部分也都可以是中心,都可充分有效地发散开,学生由形式因素(字、词、句)唤起意象,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物的几个性质特点的内容,再到潜藏在课文的具体内容中的精深意蕴。分解文本的层次结构由于考虑了认知的阶梯性和规律性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谭晓青,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的时候,一股拜金主义的逆流随之涌动。人们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家园却成了一片荒漠。生活中不少人精神滑坡、道德退化、思想堕落、良知泯灭。为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强烈呼吁: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这样,培养人才的学校便成了主渠道,成了重中之重。任何时候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都不容漠视。学校不能急功近利,两眼只盯着分数看,而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闻不问
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为阅卷者所青睐的收尾的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首尾呼应式 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等形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
学生作文的成就感是指学生主体认识并深切体悟到作文这一客观系统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所呈现着的积极意义,从而能在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往往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的催化剂。如果我们抓住培养作文成就感这一突破口,采取有效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职高学生的作文成就感完全能够逐步养成,作文能力也会有较大提高。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情感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小学语文阅读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回想我们当年上小学时受到的教育,教师往往是“人云亦云”,完全在思维上主宰了我们,学生所担当的是“知识接收器”,学生想法不能得到有效表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
写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去往你的伤心地  你若不曾体验过,就去一回吧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怀春的少年  去福音花园吧  看杏花纷飞如雨,鸽群飞过教堂尖顶  空间的暗门已经开启  你却浑然不知  此去路途遥遥,凶多吉少  爱情是场霍乱,让人痉挛、肝肠寸断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你戴着镣铐舞蹈,喝着香水疗伤  从拿撒勒的寡妇到美少女阿美利加·维库尼亚  从代笔人门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阅读教学重要性更为突出,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新课改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最难做好的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软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未充分悟透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探究之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有的教师将“示范课”“变形”成了“表演作秀课”,其实类似这样的教学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误解。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作为中学生,应该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我认为,诗歌鉴赏必须从意象入手,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独立准确地鉴赏诗歌的能力。这里专门谈谈杨柳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一、用杨柳意象抒发离情别绪    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出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几千年来就成了诗人
学生作文辞不达意、思想空洞、缺乏新意等,都是各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写好作文渐为学生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适应社会需要的一大忧患。究其根由,情感投入的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古代诗人一贯主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当今,一大批有识之士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情的问题,已然达成共识。我拟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望大家指正。  第一,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时代特色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联,互为映照。但在教学实践上,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教学,这是严重错误和不科学的。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