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英语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英语对我们而言是外语,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是进行正确交际的前提,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英语背景知识既是大纲的要求,也具有现实意义和交际动能。
特别是在实施新课标后,新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单元都有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且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例如,人教版选修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是一篇介绍美国地理方面知识的文章。通过学习加利福尼亚州的历史,使学生对美国的西部开发史略见一斑;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如人教版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研究美国的民族文化,使学生对美国有全方位的认识,掌握有关美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像讲教材一样去讲这些英语文化知识,那势必会让学生更加厌烦英语课。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传授词汇语法知识,讲解试题,还要教给学生准确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生动、形象、适度的介绍会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异域文化,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巧妙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一、学习英美国家的词汇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新词汇的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文化。正如1904年Jespersen曾说过,“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 。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中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其中,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以为掌握了准确的语音,具备了较完善的语法知识和大量词汇,就算学会了英语。其实不然,学生除了多记词汇外,还必须熟悉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高中词汇教学更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更注重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高中的词汇教学重视语篇的支持,重视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结合词汇文化知识进行词汇学习。
“龙”在汉语中是吉祥之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英美译者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植在汉语言文化中,汉语用“走狗”、“哈巴狗”来形容拍马溜须者,用“落水狗”来形容让人憎恶、痛打的货色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而汉语中的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则将其翻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多了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以更加掌握这门语言。
二、通过学习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
英国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二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使其语言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也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语言。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有好几单元都涉及到了英美国家的曾经的殖民地如The United Kingdom,Canada—“The True North”等。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搜集跟单元教学相关的资料,利用地图、多媒体等将加拿大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其积累背景文化知识,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相应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使得课堂不枯燥乏味,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只有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会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理解语篇,提高阅读能力,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三、通过学习英美国家的社交礼节和文化习俗知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因为缺乏对异国文化习俗的了解,而产生误解,甚至发生冲突。加强文化习俗和礼仪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对外交往中更好地把握尺度,做到有礼、有节。在英语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通过认知中西方婚礼、春节和圣诞节,中国的称呼语和西方的称呼语不同,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交礼仪和文化常识。又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英语背景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入、讨论是不充分的,英语教师尚需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汲取。例如:阅读英语国家的报刊、书籍等,直接汲取背景知识;看英语影视及浏览网络等获取背景知识。当前英语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在加强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大力度提高学生英语背景知识的汲取,加强学生的英语内涵。
特别是在实施新课标后,新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单元都有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且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例如,人教版选修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是一篇介绍美国地理方面知识的文章。通过学习加利福尼亚州的历史,使学生对美国的西部开发史略见一斑;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如人教版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研究美国的民族文化,使学生对美国有全方位的认识,掌握有关美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像讲教材一样去讲这些英语文化知识,那势必会让学生更加厌烦英语课。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传授词汇语法知识,讲解试题,还要教给学生准确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生动、形象、适度的介绍会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异域文化,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巧妙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一、学习英美国家的词汇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新词汇的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文化。正如1904年Jespersen曾说过,“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 。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中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其中,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以为掌握了准确的语音,具备了较完善的语法知识和大量词汇,就算学会了英语。其实不然,学生除了多记词汇外,还必须熟悉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高中词汇教学更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更注重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高中的词汇教学重视语篇的支持,重视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结合词汇文化知识进行词汇学习。
“龙”在汉语中是吉祥之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英美译者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植在汉语言文化中,汉语用“走狗”、“哈巴狗”来形容拍马溜须者,用“落水狗”来形容让人憎恶、痛打的货色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而汉语中的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则将其翻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多了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以更加掌握这门语言。
二、通过学习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
英国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二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使其语言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也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语言。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有好几单元都涉及到了英美国家的曾经的殖民地如The United Kingdom,Canada—“The True North”等。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搜集跟单元教学相关的资料,利用地图、多媒体等将加拿大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其积累背景文化知识,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相应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使得课堂不枯燥乏味,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只有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会准确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理解语篇,提高阅读能力,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三、通过学习英美国家的社交礼节和文化习俗知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因为缺乏对异国文化习俗的了解,而产生误解,甚至发生冲突。加强文化习俗和礼仪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对外交往中更好地把握尺度,做到有礼、有节。在英语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通过认知中西方婚礼、春节和圣诞节,中国的称呼语和西方的称呼语不同,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交礼仪和文化常识。又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英语背景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入、讨论是不充分的,英语教师尚需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汲取。例如:阅读英语国家的报刊、书籍等,直接汲取背景知识;看英语影视及浏览网络等获取背景知识。当前英语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在加强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大力度提高学生英语背景知识的汲取,加强学生的英语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