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幼稚病简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题命得有新意,在具备相应的限制性的前提下,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发挥、创造空间。本来预料广大考生会写出相当精彩的作文来,然而,学生作文的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总体上来看,犯的幼稚病有以下四种。
  
  一、泛泛而谈,无中心或多中心
  
  部分考生害怕离题,或没有重视、理解提示语中“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的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中“根据你对上述词语”的指向,以为将题目中提到的“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三个臭皮匹顶个诸葛亮”等联缀起来逐个解说,敷衍成篇才符合要求,结果写成了没有中心或多个中心的文章。
  另一部分考生倒是注意到了括号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提示语,因为怕离题,就将“三”从具体语境中剥离出来,空谈“三”的特殊意蕴,类似于阐发“三”的内涵的科学论文,把题目中要求带“三”的词语的话题变成了以“三”字为话题。这类作文往往论述“三”在某个语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或表示实数,或表示虚数。表示实数时,是十分有意味的,因为“一”,程度、数量还不够,“二”还嫌不足,“三”则不多不少,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如写文章以分三部分为佳,推理要用三段论,图形也是以三角形最具稳定性。表示虚实数时,可以表示多,如“三思而行”、“三顾茅庐”;可以表少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網”。如此写作,没什么深刻的意蕴,更无法写得充实,甚至无法达到800字。部分考生在万般无奈中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如有的考生扯到仓颉造字上去,说什么“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其胡言乱语,令人捧腹。
  
  二、误解语意,穿凿附会
  
  部分考生误解题目中所列举的带“三”的短语的含义或误解自己所联想的带“三”的短语的含义,以致全文的立意建立在错误的理解上。最典型的是对“举一反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顾茅庐”和“三人成虎”的理解。“举一反三”语出《论语》,本来是形容懂得一点而推知其他,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举一个例子还不够,还需举更多的例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只要多商量,就会想出办法,强调集思广益的重要作用,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团结就是力量。“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也可以形容求贤若渴的态度,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办事贵在坚持或持之以恒。“三人成虎”本比喻流言、谣言和讹传一再反复,就会有人相信,突出了不良舆论的危害,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人多力量大。“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意是讲要有拜他人为师的态度,强调时时处处向他人学习,而部分考生却理解为对人要谦虚,有礼貌。以上种种误解,当然有轻重之别,像对“三人成虎”、“三顾茅庐”的理解存在严重问题。以错误的理解作为出发点写作,怎么可能写出文题相符、内容充实、表达顺畅的文章来呢?
  
  三、文体不明,叙议不分
  
  许多考生显然对近些年盛行的话题作文中“文体自选”的要求一知半解,再加上平时修炼不到家,因而写出叙
  议不分、不伦不类的文章来。“文体自选”意思是说不限制考生选用何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还可以写成实用文体,但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须符合某种文体的要求。如选择写议论文,就起码应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例证、引证、喻证、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如选择写记叙文,则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或记人或叙事,或兼而有之。这两类文体,绝不可以合二为一。而部分考生却相反,先写一个观点,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加上一点解析,接着用三四百字记叙一个人拜师的故事,接下来又来段议论,再叙一个故事,最后在文尾再大发议论。
  
  四、粗略地使用论据,缺乏逻辑力量
  
  部分考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思考,对所见材料只记大略,不究细节,更不发掘其潜在的意义,在考场上陷入了无米下锅的窘境,对所用材料又不会根据需要取舍,只会生拉硬扯,使得议论缺乏严密的逻辑力量。如在论述“三思而行”时,许多考生使用了勾践灭吴、刘项争霸、廉蔺失和、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司马迁发愤著书等故事。这些故事如适当运用,完全可以成为有力的论据,但许多考生缺乏根据需要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十分粗糙地使用材料,以致根本无法证明观点。用勾践灭吴的例子,只会说“勾践在失国之时,三思而行,终于灭了吴国”,用刘项争霸的例子,只会说“刘邦三思而行,项羽则不会三思而行,所以刘邦最终灭了项羽”。最令人捧腹的是,这个考生说项羽因为三思而行,拔剑自刎了;那个考生却说,项羽因为不三思而行,拔剑自刎,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如此粗略地使用材料,又怎么会有力量呢?考生应该具体一点,更明确一点。如用勾践灭吴的材料论证三思而行的重要性,可以这样陈述:勾践在亡国之余,痛定思痛,决心复国。一思自己的过失,吸取教训;二思敌我力量对比,找出差距;三思吴国君臣的弱点,寻找应对方略;四思越国国内情况,寻求正确的方针。经过思考,定下了对外屈身为奴,麻痹对手,离间吴国君臣关系,对内实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略,最终灭吴复国。其他的故事都可以根据需要作恰当处理,变成支持观点的有力证据。
  
  单位:湖北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睁开眼的一瞬间  晨光就否定了我的存在  今日尚未开始  就已凋谢,房间里落下  黄昏的身影  不眠之眼是从未闭合的星辰  整夜听着大地辗转的呻吟  但雨水在悄悄地浇灌  深埋在地下的草根  一点绿,又一点绿  在关闭的门缝里,陈述春天的证词  远处,雪墙封门  冰雹砸碎屋顶,死亡一直被燃燒  但存在正被一系列假设拯救  清晨依然不知疲倦地  在一块蓝色画布上  昂起向前的头颅  颤音  春天的火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  一股毒流突袭而来  让这条大江寒气逼人  让这座大城打了个喷嚏  好在春寒料峭的江城  危难时刻有大爱,三楚大地见真情:  机舱中载满的是关怀  列车上飞驰的是温馨  这些大地的“逆行者”啊  你们是江城人民的至亲  一纸令下,封城  一声呼喊,战士们奔向武汉  一句命令,两座医院拔地而起  无需动员,捐向疫区的是无数的善款  江城武汉,大爱之城  寒冷缄锁着城市  却锁不
一个人为了自由,需要承受怎样的代价?带着这个想法,我先后在出版社、媒体实习,毕业后自由写作,住在了朋友办的一家青年空间,名叫706,地点五道口华清嘉园,一个据说房价上千万的地方,但我的租金是每个月两千,一个合租的生活实验室(又叫书屋)。  人们口中的宇宙中心——五道口,寸土寸金,稍微挥霍,我的稿费就会一扫而空。为了省钱,我想过很多办法。实际上,早在三年前我就知道了706这么一个地方,当时我刚刚大二
无数的死亡,在这里刻下烙印  把归宿选在雪域,不仅仅是  为了让尸体和灵魂不朽  很多人把西藏放在想象中  顶礼膜拜,可只有贴近它的肌肤  才能读懂藏在岩画里最古老的密码  经幡猎猎,咒语在不同的祈愿中  更换着慈悲的姿势。白塔沉默不语  高尚者身后也有饥饿的秃鹫虎视眈眈  生命只是轮回的一道工序  无论牦牛、藏羚羊,最常见的野狗,甚至草木  都无知无识,最闪亮的  便是最初那一道啼哭,短暂而繁华
武汉,我们亟待向您归航   把恐慌付與淡定   让巍峨的塔台重新发出   浑厚的“clear for landing!”   为了长江名城昔日的荣耀   我们亟待归航   请您开启跑道的明灯   武汉,我们亟待向您归航   把委屈化作呐喊   让病疫黑色的魅影定格在庚子初元   为了打开游子回乡的通途   我们亟待归航   请您拿出荆楚人的风范   武汉,我们匝待向您归航   把阴霾清除殆尽  
诗,可以“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阐释。就是说人们通过诗歌可以考察历史的变迁、了解社会、促进人们团结、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作用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华诗词,气势磅礴,意蕴深厚,境界高远,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它从各个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在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途上,诗词带给人以心智的启迪,开启了人类对美好的追寻、对爱情的神往、对真理
其实,我一直都在不停地破坏  关键是  那些取代的事物  能否新鲜成长  就像,花儿谢了  结出鲜亮的果实  蛋壳破了  拱出清脆的鸟鸣  我最担心的是——  黑暗打碎后  那些黑暗中的幽灵  是否还会长出  乌鸦的羽毛  石头  石头躺在路上  填补过不平  黑暗中绊倒过路人  我是无神论者  也相信石头的善良  当有人骑在石头上  刻写高高在上  当石头  从人体中排出善良的苦痛  灵魂的天平
我认为诗跟语言起源重合,最初的语言即一种诗——最初的语言以其诗的洞察和想象创造性地说出了人与世界。而后,当语言遵循既有之语言说出(定义)的人与世界,并以此规范人与世界去遵循语言,诗却要一次又一次重启、拓展、突破乃至反叛既有之语言,去崭新地洞察和想象人与世界,从而肇始新的语言(仿佛又一番最初的语言)——这当然是一个诗人的信念和理想——诗歌语言,应该是更新语言的语言,这种更新首先出于对人与世界不同以往
海上遗音  我坐在窸窣的碎光中,听海水  最后的遗音,蔚蓝与辽阔之上  你掬水月在手,指尖沸腾了一晚  我也随着这韵律走了一整夜  还不曾屈从一粒沙子的命数  在一滴雨暴动的体内  神谕的女仆,走进一座海洋中心  紧闭舱门,你在居无定所中  找到疾走的出口,颤抖,忧郁  一地叹息在绝境中与饥饿和解  仍是模糊又变形的灯火  照彻无数黑夜,海浪和涛声  来自两座城市的中心  椰子树在风中描述的果实 
时间停在动与静之间,处世不惊  远古的风暴被近处的静谧修饰  高飞的鸟儿,抱紧天空  又松开天空,有章有法  风和云携手远足,构建命运的远方  守信的人还停留在季节深处  守信的旷野一生都在悟道  命运指向远方时,天空忍住想象  神秘的光阴始终与旷野保持某种距离  巨树的躯干,石头的阴影  猛獸的巨齿,人类的骸骨  风成片吹来,又成片吹走  虚与实写在荒原上,刻骨铭心  旷野在燃烧,时间在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