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活动中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数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培养,论述培养情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具体介绍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情感,共分以下四点进行阐述:创造和谐的环境、温馨的气氛、良好的人际氛围;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幼儿兴趣;允许幼儿出错,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幼儿 数学活动 情感培养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幼儿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数学能使幼儿学会“数学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80年代重视脑力开发,并将其引申为认识开发,在“认识即智力,智力即思维,思维就是数学,数学就是计算”的偏差理解下,数学教育较多地偏重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偏重于智力开发。而在发展迅速的21世纪,《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一条目标指出“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从中可以看出,重视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情感培养在数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由此可见,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应当注重情感培养①。
  一、创造和谐的环境、温馨的气氛、良好的人际氛围。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积极情感的土壤,教师的心态、表情、动作、微笑则是滋润土壤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持一颗积极阳光的心,用亲切的姿态和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教师的亲切微笑必定能让幼儿有积极的感受,带着快乐的感受体验数学活动,一定能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有趣。
  教师为幼儿创设和谐、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用你的快乐感染每一个幼儿,激起幼儿学习数学活动时的快乐。
  二、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1.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动作。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例如,在“对应排列的相关物体中”,他们在放卡片时,总是先和上面一排相对应的卡片碰一下,然后才把它们放在下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需要借助动作的思考。幼儿学习数学常常需要借助表象的作用,如我们经常会用形象化的3只小熊、4只飞机、5朵小花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看,借助一些形象提高幼儿数学逻辑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般会用形象化物品或动物教学。一方面幼儿思维更容易接受形象鲜明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色彩鲜艳的东西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根据幼儿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幼儿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数学活动中我们应当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事物。如在一节小班数学活动《摘苹果》中,教学内容选择了幼儿生活中经常会吃的苹果。由于是孩子们在家中和幼儿园都会吃到的苹果,因此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在浓厚的兴趣中,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丰富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幼儿兴趣。
  1.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学起来单调和枯燥,教师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渗透艺术手段,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数学活动中融入音乐、美术、儿歌等多种方式。如多给幼儿操作机会,并配上轻松优美的背景音乐,制造愉悦的氛围;再如在中班复习几何图形时,引导幼儿用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根据图画编一个小故事,以表达心中的情绪;在探索数、量、形等过程中,教师用儿歌形式概括其特征或规律,或者编一些有节奏的简单儿歌,指导幼儿用对歌形式回答问题,既能渲染学习氛围,又能集中幼儿注意力。
  2.结合游戏开展数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需要和教育契机,用游戏形式学习数学,能使幼儿感到情绪高昂,兴趣倍增,从而使幼儿毫无压力地在想、玩、做中理解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互联系,通过游戏幼儿能轻松自如地获得数、形经验和知识,从而喜欢数学。
  四、允许幼儿出错,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1.正确对待幼儿的“出错”。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以“正确”或“错误”作为检验幼儿成果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操作结果做出判断和评析。长此以往,这些幼儿容易对数学失去信心,产生害怕和恐惧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其实,幼儿在操作练习中如果有错误,教师首先不应该予以批评,而应端正自己的观念。幼儿没有操作出设想结果,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试误”,即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操作出不一样的结果,尝试出一种错误的结果,也是一种收获。经过多次尝试和选择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后,会对原本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这种“试误”中,幼儿能获得不同寻常的经验。
  2.鼓励和表扬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表扬、鼓励是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有正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数学活动中我经常使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发幼儿愉快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扬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肯定的目光、一个拥抱,都可作为一种肯定和表扬的方式,能给予幼儿积极正面的反馈。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就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投入。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玩玩乐乐中,体验数学在生活有趣的运用,激发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兴趣。如在户外体育锻炼时,木马只有两只,可是很多小朋友想玩,于是就请他们每个小朋友玩的时候数10下,数到10就换一个小朋友玩。把游戏和数学想结合,既解决幼儿的问题,又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数学学习中重视情感,关注情感,让每个幼儿体会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将使幼儿终身受益。不管哪种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从中体验愉悦的情感。情感教学的良好氛围给孩子欢乐、自由、满足。情感教学是师德的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再现。良好的情感教学必将有力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释:
  ①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7.
其他文献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追求考试成绩,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各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特别近几年高效课堂建设风靡全国,一些名校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为主题的课堂学习方式。然而在农村初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顾此失彼、师生一时难以适应、家长的反对埋怨、过程与结果的反差太大等困惑,
科学本身包括探究过程和结果,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包括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它涉及事实概念规律、态度、价值观。《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在目标上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以及如何以主体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内容相结合的事例,大大降低教师理解和落实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难度。那么如何在农村落实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呢?经过多年任教实践,我谈谈看法。  1.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