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有效生成,焕发课堂魅力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是灵动的个体,他们使课堂出现各种难以预设的生成性资源。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更有效?通过一系列教学研讨与课例分析,总结出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生成”的几条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个体;课堂教学;生成资源;课堂记录;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程序”,更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精美的“鸟笼”,它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生态”的生活情景。
  而在我们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课堂上老师笑容可掬地授课,每一个环节设计得几乎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而学生的回答更是一语惊人、滴水不漏,每一次回答都能顺利地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地展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这些几乎“完美”的课堂上,未免就有了“作秀”的嫌疑。当精彩课堂过后,我们不禁要反思:孩子们都有独特的个性,难道课堂上就没有出乎意料的问题吗?于是,我们开始了追求“课堂生成”的一系列探索。然而,物极必反,为了追求真实的“生成”,我们有时会被“途”中的一些错误资源,甚至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有的环节设计“为生成而生成”;有的教学过程看似生成,其实却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甚至还有更多的课堂,“生成”被扼殺在教师的茫然之中。
  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课堂,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成中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怎样使语文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实现生成的无序和课堂教学有序的统一?
  一、弹性选择,促进生成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只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将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却完成于教学之后!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我先用课件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课文描写了颐和园里的哪些景点?与同学讨论下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读一读,说说为什么。接下去,让孩子们表决,最喜欢哪个景点,就先来学习那个段落。这么一来,课堂上虽然有些混乱,孩子们学习的顺序未必是按照老师的预设,但是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来学习,课堂上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整个课堂都生机勃勃。
  再如,教学《景阳冈》一文,当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武松吗?为什么?”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喜欢!因为他勇敢!”“他很威猛!”“他很灵活!”“他武功高强!”“他很豪爽!”看到孩子们热情地回应,我又问:“你从哪里看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让学生寻找最精彩的片段进行学习,讲到哪,学到哪。孩子们顿时活跃了,你一言我一语,将武松的人物形象剖析得淋漓尽致。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生成性学习为主,随机教学,不以老师的预设课程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角色体验,丰富生成
  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拓展、重组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充分感受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教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角色,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来编演课本剧,再现草船借箭的情景。这么一来,学生通过体验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设身处地站在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角色中,通过自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对话中道出草船借箭能成功的玄机。这样一来,学生亲身参与了体验课文的人物角色,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课堂中生成了许多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想法。可见,教师开放了教材,不拘泥于课本,通过角色体验,丰富了课堂生成。
  三、尊重学生,和谐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能说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
  记得一次课堂上的量词训练:“一( )蜜蜂、一( )金鱼”。孩子们高举小手,对答如流。当“一(只)蜜蜂、一(条)金鱼”正确答案即将锁定,突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跳了出来,“一(个)蜜蜂、一(位)金鱼!”孩子们哄堂大笑!那个异想天开的小男孩立刻涨红了脸!这时我愣住了,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异的想法吗?于是轻抚着他的脸颊问:“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小男孩却用稚嫩的声音反问道:“驴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不都是这样说的吗?”原来孩子是受了动画片的影响啊,于是我转问同学们:“孩子们,如果在童话故事里,这样的说法可以吗?”回答老师的是一片开心的笑声!那是会心的笑,充满默契的笑!这笑声不是教学设计中预设的,而是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
  是啊,案例中,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教师的处理是民主的。老师自信聆听了孩子的想法,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让这位孩子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独特想法,孩子们发生了观念的碰撞,妙趣横生的答案在充满和谐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教师用温和机智的行动,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具有更真实、更丰富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四、讨论辨析,精彩生成
  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急于把正确的答案教给学生,从现代教学观念来看,其实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我们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应该预估答案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允许个性化的答案,才能彰显精彩生成。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在教学临近尾声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说说自己的感受。于是孩子们热烈地讨论开了,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蔺相如,因为他足智多谋。”有的孩子说:“蔺相如不但有胆有识,而且心胸宽广。”有的孩子说:“我喜欢廉颇将军,因为他做错了事,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时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蔺相如是个不诚实的人。”听了他的感受,我想,这个孩子的思维果然与众不同,我们何不听听他的个人见解?于是,我说:“这位同学真不错,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一点值得学习。那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他的想法对不对?并说说你的理由。”   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各抒己见。刚才那位学生也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对秦王说璧上有毛病,其实并没有;秦王要送给赵国城池,他却说要举行典礼,夜里却叫人偷偷地把璧送回了赵国。这些都说明他是个不诚实的人。”另一组学生立刻反驳:“蔺相如虽然表面是欺骗秦王,但他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这是随机应变,说明了他有聪明的才智,这怎么叫不诚实?”还有一组学生说道:“面对秦国这样的强敌,不能抢夺,就只能智取,蔺相如这一做法,恰好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不能说是不诚实。”看到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辩论和这精彩纷呈的课堂,我不禁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人物的个性,蔺相如、秦王的人物形象仿佛跃然纸上。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看似有些“意外”,却给了孩子们思维碰撞的机会。于是我总结道:“读文章不能光看表面的内容,还要联系下文,深入思考。蔺相如的‘骗’是对秦王这种人采取的策略,这恰恰反映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善于斗争的品质。”一番话,同学们听得直点头。
  这堂课的案例,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作为老师,应该允许学生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答案。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个性。
  五、学科融合,强化生成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它更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涵盖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知识。教学中,若能打破学科间的隔阂,相互渗透、整合,便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教学《动手做做看》时,文中的小伊琳娜,对于朗志万科学家提出的观点“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感到疑惑,虽然文中的末尾揭开了谜底,朗志万科学家是故意说错的,可是课堂上孩子们同样对这个问题很好奇,于是我当场做了这个實验,也学朗志万科学家拿了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拿一条金鱼放进去,让学生亲眼见证这个实验,通过实验,帮助孩子们领悟,凡事都要动手做做看,才能获得真理。这就是语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堂的内容,学生就能生成许多感悟,以期达到预设教学目标。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从精心准备开始。教学设计之初,开放教材,精心预设。在课堂中以生为本、机智引导、尊重学生,允许个性化的答案,适时将其他学科融入语文课堂中,才能把握有效的生成,焕发出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07.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余文森,林高明,陈世滨.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余文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中小学教育,2007(8).
  [5]钟启泉.解读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J].福建教育,2004(6).
  [7]林润生.着眼于生成,着力于设计[J].福建教育,2004(6).
  编辑 张珍珍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彻全面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受人们的关注。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并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促使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培养,最终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针对
摘 要:语文学科一直都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语文阅读作为考查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语文阅读教学具体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提升其教学效果,真正实现高效群文阅读教学,将“五选”教学策略与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希望能够给其他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
摘 要: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方式会使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掌握课堂知识。其中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易于理解,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目标是一个灯塔,它引领着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师生互动、课堂评价等许多教学行为的方向。目标达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隐性的、不可用纸笔量化的情感行为,它需要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教学、评价与之形成相应的高度的默契。本文以“通信连万家”课堂教学为例,尝试在课堂观察视野下,建构一
一篇文章就是一棵樹,树有树根,文章也有文章的根。文章的根在哪儿呢?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我在教学《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时,就采用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文,动手画“知识树”,不仅很快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还明白了作者是怎么写的。以下是教学《我的舞台》的主要流程。  一、整体把握内容,构建“知识树”框架  1.找“题眼”  提到“舞台”,同学们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
【案例背景】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多以理解文本、写好作文和识字组词为重点,并不能完全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想象思维和自主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所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成为课堂增效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以《花边饺子》这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反思与评鉴,力求探究课堂增效的新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   【案例描述】   《花边饺子》是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
一间小小的教室,是培养孩子好习惯与塑造品格的大天地。它们有待我们和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慢慢地完成,而最终完成的就是我们生命本身。   开学初我接任了新的班级,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减少陌生感,我以“猜名字”的游戏来介绍自己。一下子,班里的气氛活跃起来,竟有孩子主动围着我说:“老师,你真幽默,我喜欢和你做游戏。”我欣慰地感到与孩子们的见面“初战告捷”。当我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天性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思想及育人手段不断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创设优质教学体系和营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其中“教学细节”是教师容易忽略的育人环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综合成效的内因之一,为此教师需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方法及教育思想,找到处理课堂教学细节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细节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做保障。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才有安全感,如果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对孩子的心理、品德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成为问题学生。如何让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回归教育正轨,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教育探索   据民政部门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十年持续走高,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离异家庭的牺牲品,加之这些学生处于
《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要让幼儿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如何在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游戏,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一、什么是主题性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