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岁的袁涛一夜成名。因为他看不起自己的母校,要求退学,而这所学校还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复旦大学。当这位2010年进入复旦,曾是湖北省高考第88名,并有着“湖北省优秀团员”称号的学生将自己退学的决定告诉文化水平并不高的父母时,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儿子。但母親的爱溢于言表:“他们欺负你了?”
4月4日,袁涛在江西卫视《深度观察》节目中讲述退学一事。他特立独行的做法引发现场强烈争议,既有嘉宾极力支持,也有人断言他这辈子注定无法成功。
事实上,过去三年,袁涛一直生活在争议之中,同时也承受着作为异见者的压力——他曾被人肉,也曾在半夜里收到几十条恐吓短信,告诉他从复旦大学到上海殡仪馆怎么走。
据了解,目前袁涛尚未办理退学手续,但也没有正常上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一位老师表示,如果学生长期旷课,学校一般做延迟毕业处理,最长时限为4年。除非该生有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否则一般不会被劝退。
以创业实践为主的“袁式”学习
尽管已经宣布退学,但袁涛还是一副学生模样,戴着眼镜,身材瘦小,说一口湖北腔的普通话。一位了解他的朋友称,线下的袁涛不同于线上,后者谈吐犀利,具有攻击性。而现实中的他性格温和,不难相处。只是上大学以来,袁涛的学习路径不同于大多数学生。
2011年,大二第一学期,趁着光棍节,袁涛开起了淘宝网店,出售单身装。他利用PS软件设计服装图案,通过朋友找到加工厂,最后竟然做出了十几件样衣。这些衣服大多卖了出去,不赚钱,也没亏本。
卖完单身装,袁涛又瞄准情侣装。不过这一次他没有成功,因为参与者全是袁涛的同学,“都要上课,没空做客服,”而且他们也没有推广、营销的资金。然而,这些丝毫不影响袁涛继续花费大把时间,将自己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付诸实践。不久后,他的注意力转向快递。
他希望开一家校园快递公司,还想好了名字——全校通。因为复旦大学的校区很大,但没有快递点,常常有学生在上课时接到快递员催取邮件的电话。
袁涛联系了申通快递,得知其有意在校园内设立固定摊点,方便学生取件、寄件。但复旦以治安等为由未予批准。袁涛从院委会、后勤部一直反映到校长办公室,要求解决问题,但没有结果。
此时,袁涛嗅到了商机,并把做情侣装的团队重新组织起来,开始另一番“创业”。他第一次穿西装、系领带,正儿八经地和浦东一家注册代理公司签了合同。他的设想是,先注册一家公司,再以公司的名义分别与学校及快递公司谈判,一方面盘租店面,另一方面则争取代理“四通一达”校园件的派件、取件业务,解决校园快递最后1公里的难题。
事件的结局极具戏剧性,经过袁涛的努力,一家快递公司愿意让他一试,任务是先派送一天的快递。袁涛联系了一个未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担此重任,并为其租房,许以一定的报酬。
“结果,他是路痴(盲),派起件来总是找不到地方,最后还是我翘了一天课,把所有快递送完,累得虚脱。”袁涛进而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没有可靠的团队,连时间也不一定能保证。
“空有一腔热血,最后全洒在石头上了。”袁涛自嘲道。但他认为,这不是失败,而是今后创业的宝贵经验。
无意间成为复旦名人
其实,2010年9月刚入学的袁涛和大多数人一样,专注于学校的课业。但仅一个月后,他开始旷课。袁涛的解释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复旦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学。他看到的复旦有着一堆没有意义的公选课、照本宣科的老师、不科学的评分制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诸如此类。大一期末,几乎没有学习、连佛脚都没抱的袁涛参加考试,挂了三科。那年寒假,他第一次萌生了退学的念头,但思前想后,不知道退学后做什么,于是重回校园。
第二学期,袁涛自觉稍微努力了一把,偶尔去上课,考前还做了简单的复习。最终的成绩还不赖,大多为B 。“我都能拿到B ,这说明在复旦混张文凭有多容易。”
从大二起,袁涛压制了退学的想法,也放弃追求学业,只要求自己“混个文凭”。同时,他将大把时间用于学习创业。因为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他认为,从商、从政和学术三条路,前者将是他未来的选择。
然而,因为一篇日志,袁涛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偶然成了复旦名人,甚至有人开始称他为“复旦愤青”。而此后的一系列事件也使他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变得极为复杂。
去年4月,袁涛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吃到了筷子里的碎木屑。“如果南区食堂两周内仍然不换筷子,我会悄悄把旧筷子全部自费换成新的,然后取走所有旧筷子,在食堂门口举行‘折筷子’大赛。”袁涛随后在《友情恳请南区食堂更换筷子》的日志中这样写道。
这篇极尽调侃的文章当时引发了近万人关注。次日,食堂更换所有筷子,但表示“这是惯例,刚好碰上袁同学发表文章,纯属巧合”。“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冲动的袁涛毫不示弱地回击。
不久后,袁涛陷入更大的争议。在得知自己的高中校友患上颅内瘤后,袁涛组织了一场全国高校募捐活动。但他发现,在复旦,向校方申请募捐箱要走很长的流程。而如果没有社团挂靠,发放传单也不被允许。
学校的这一规定再次惹恼了袁涛。“为什么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些学校,设立募捐箱、发放传单能够这么容易?相比而言,复旦的这些程序本身正义吗?”
募捐遇阻后,袁涛将愤怒写入文章《心平气和致复旦》。文末,他狠狠地讽刺道:“如果以后混得好,就给上海交大捐款,祝愿交大越办越好。”
这句话使得袁涛被不少复旦校友群起而攻之。他们称其为“叛徒”,而袁涛则以“爱校贼”回敬。而让他对这个学校彻底失望是随后的“插班生”事件。
退学风波
去年5月,复旦举行插班生考试。5名来自二本院校的学生成绩合格,收到了预录取通知。但马上又被复旦以二本院校学生无报考资格为由拒录。
事实上,这些学生的家长曾在报考前咨询复旦大学校长信箱,得到了“凡是上海市公立高校的大一学生均能参加考试”的回复。而当他们就此向校方讨要说法时,复旦方面称,校长信箱当时的回复系工作失误。
袁涛随即写了一篇《复旦,你的校训丢了——“插班生”事件始末与真相》的长文,为考生说话,矛头直指复旦。这篇日志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进而介入报道了插班生事件。而同时,袁涛再度被无数复旦校友“臭骂”。有爱校的学生认为,学校按照招生章程办事,有据可依;袁涛则认为,复旦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这场骂战后,袁涛再度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复旦的文凭?“如果我是插班生,我肯定会起诉复旦。一个人的尊严要比一张毕业证重要得多。”
去年12月,袁涛最终决定退学。他说自己已找到了今后创业的方向,并对自己的创意和执行力充满信心,希望尽早实践。同时,“就和谈恋爱一样,我不再喜欢复旦了,我想和她分开。”
4月4日,袁涛出现在江西卫视一档电视节目中,他退学引发的震波已从校园传至社会。而从播出的节目来看,袁涛的言行被大多数人否定,甚至有现场观众认为:“如果袁涛是他的孩子,这么不懂得珍惜入读名校的机会,肯定要气得打死他。”
不过,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中国的普通高校一年招生几千,在校生几万,所有学生都对学校满意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际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学校以及专业的满意度很低。”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此时,袁涛的退学举动似乎让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若有所思。
4月4日,袁涛在江西卫视《深度观察》节目中讲述退学一事。他特立独行的做法引发现场强烈争议,既有嘉宾极力支持,也有人断言他这辈子注定无法成功。
事实上,过去三年,袁涛一直生活在争议之中,同时也承受着作为异见者的压力——他曾被人肉,也曾在半夜里收到几十条恐吓短信,告诉他从复旦大学到上海殡仪馆怎么走。
据了解,目前袁涛尚未办理退学手续,但也没有正常上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一位老师表示,如果学生长期旷课,学校一般做延迟毕业处理,最长时限为4年。除非该生有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否则一般不会被劝退。
以创业实践为主的“袁式”学习
尽管已经宣布退学,但袁涛还是一副学生模样,戴着眼镜,身材瘦小,说一口湖北腔的普通话。一位了解他的朋友称,线下的袁涛不同于线上,后者谈吐犀利,具有攻击性。而现实中的他性格温和,不难相处。只是上大学以来,袁涛的学习路径不同于大多数学生。
2011年,大二第一学期,趁着光棍节,袁涛开起了淘宝网店,出售单身装。他利用PS软件设计服装图案,通过朋友找到加工厂,最后竟然做出了十几件样衣。这些衣服大多卖了出去,不赚钱,也没亏本。
卖完单身装,袁涛又瞄准情侣装。不过这一次他没有成功,因为参与者全是袁涛的同学,“都要上课,没空做客服,”而且他们也没有推广、营销的资金。然而,这些丝毫不影响袁涛继续花费大把时间,将自己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付诸实践。不久后,他的注意力转向快递。
他希望开一家校园快递公司,还想好了名字——全校通。因为复旦大学的校区很大,但没有快递点,常常有学生在上课时接到快递员催取邮件的电话。
袁涛联系了申通快递,得知其有意在校园内设立固定摊点,方便学生取件、寄件。但复旦以治安等为由未予批准。袁涛从院委会、后勤部一直反映到校长办公室,要求解决问题,但没有结果。
此时,袁涛嗅到了商机,并把做情侣装的团队重新组织起来,开始另一番“创业”。他第一次穿西装、系领带,正儿八经地和浦东一家注册代理公司签了合同。他的设想是,先注册一家公司,再以公司的名义分别与学校及快递公司谈判,一方面盘租店面,另一方面则争取代理“四通一达”校园件的派件、取件业务,解决校园快递最后1公里的难题。
事件的结局极具戏剧性,经过袁涛的努力,一家快递公司愿意让他一试,任务是先派送一天的快递。袁涛联系了一个未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担此重任,并为其租房,许以一定的报酬。
“结果,他是路痴(盲),派起件来总是找不到地方,最后还是我翘了一天课,把所有快递送完,累得虚脱。”袁涛进而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没有可靠的团队,连时间也不一定能保证。
“空有一腔热血,最后全洒在石头上了。”袁涛自嘲道。但他认为,这不是失败,而是今后创业的宝贵经验。
无意间成为复旦名人
其实,2010年9月刚入学的袁涛和大多数人一样,专注于学校的课业。但仅一个月后,他开始旷课。袁涛的解释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复旦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学。他看到的复旦有着一堆没有意义的公选课、照本宣科的老师、不科学的评分制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诸如此类。大一期末,几乎没有学习、连佛脚都没抱的袁涛参加考试,挂了三科。那年寒假,他第一次萌生了退学的念头,但思前想后,不知道退学后做什么,于是重回校园。
第二学期,袁涛自觉稍微努力了一把,偶尔去上课,考前还做了简单的复习。最终的成绩还不赖,大多为B 。“我都能拿到B ,这说明在复旦混张文凭有多容易。”
从大二起,袁涛压制了退学的想法,也放弃追求学业,只要求自己“混个文凭”。同时,他将大把时间用于学习创业。因为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他认为,从商、从政和学术三条路,前者将是他未来的选择。
然而,因为一篇日志,袁涛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偶然成了复旦名人,甚至有人开始称他为“复旦愤青”。而此后的一系列事件也使他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变得极为复杂。
去年4月,袁涛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吃到了筷子里的碎木屑。“如果南区食堂两周内仍然不换筷子,我会悄悄把旧筷子全部自费换成新的,然后取走所有旧筷子,在食堂门口举行‘折筷子’大赛。”袁涛随后在《友情恳请南区食堂更换筷子》的日志中这样写道。
这篇极尽调侃的文章当时引发了近万人关注。次日,食堂更换所有筷子,但表示“这是惯例,刚好碰上袁同学发表文章,纯属巧合”。“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冲动的袁涛毫不示弱地回击。
不久后,袁涛陷入更大的争议。在得知自己的高中校友患上颅内瘤后,袁涛组织了一场全国高校募捐活动。但他发现,在复旦,向校方申请募捐箱要走很长的流程。而如果没有社团挂靠,发放传单也不被允许。
学校的这一规定再次惹恼了袁涛。“为什么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些学校,设立募捐箱、发放传单能够这么容易?相比而言,复旦的这些程序本身正义吗?”
募捐遇阻后,袁涛将愤怒写入文章《心平气和致复旦》。文末,他狠狠地讽刺道:“如果以后混得好,就给上海交大捐款,祝愿交大越办越好。”
这句话使得袁涛被不少复旦校友群起而攻之。他们称其为“叛徒”,而袁涛则以“爱校贼”回敬。而让他对这个学校彻底失望是随后的“插班生”事件。
退学风波
去年5月,复旦举行插班生考试。5名来自二本院校的学生成绩合格,收到了预录取通知。但马上又被复旦以二本院校学生无报考资格为由拒录。
事实上,这些学生的家长曾在报考前咨询复旦大学校长信箱,得到了“凡是上海市公立高校的大一学生均能参加考试”的回复。而当他们就此向校方讨要说法时,复旦方面称,校长信箱当时的回复系工作失误。
袁涛随即写了一篇《复旦,你的校训丢了——“插班生”事件始末与真相》的长文,为考生说话,矛头直指复旦。这篇日志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进而介入报道了插班生事件。而同时,袁涛再度被无数复旦校友“臭骂”。有爱校的学生认为,学校按照招生章程办事,有据可依;袁涛则认为,复旦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这场骂战后,袁涛再度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复旦的文凭?“如果我是插班生,我肯定会起诉复旦。一个人的尊严要比一张毕业证重要得多。”
去年12月,袁涛最终决定退学。他说自己已找到了今后创业的方向,并对自己的创意和执行力充满信心,希望尽早实践。同时,“就和谈恋爱一样,我不再喜欢复旦了,我想和她分开。”
4月4日,袁涛出现在江西卫视一档电视节目中,他退学引发的震波已从校园传至社会。而从播出的节目来看,袁涛的言行被大多数人否定,甚至有现场观众认为:“如果袁涛是他的孩子,这么不懂得珍惜入读名校的机会,肯定要气得打死他。”
不过,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中国的普通高校一年招生几千,在校生几万,所有学生都对学校满意是不可能的。而且,实际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学校以及专业的满意度很低。”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此时,袁涛的退学举动似乎让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