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22-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操作增多,医院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医院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医务人员的手作为一种感染传播媒介,其卫生学意义相当重要。有资料报道,护士为病人进行展间护理,医生给病人查体或换药后,从其双手采样检验的结果显示带菌率为100%。因此,为保证病人就医安全,医护人员在执行各种医疗、护理、检查过程前后必须正确洗手。使用肥皂洗手可加重医务人员手部皮肤的刺激和损伤,所以多数医务人员有使用护手霜的习惯,为了解医务人员使用护手霜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并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护手霜,对我院50名医务人员手表面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不同科室中选取没有使用护手霜习惯的医务人员50名,其中医生、医技人员22名,年龄25岁~48岁(37.5岁±11.7岁);护士28名,年龄19岁~28岁(25.7岁±4.6岁)。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25名,两组职业、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材料护手霜均采用市面上正规商场所售,通过国家行业标准检测,同一生产厂家的管、盒两种包装的护手霜,且在有效期内。
1.3方法
1.3.1取样方法A组和B组分别使用管装和盒装的同一品牌不同包装的护手霜。在进行医疗操作后,嘱其用六步洗手法;洗手1 min自然晾干,然后将护手霜均匀涂抹于手的表面。分别采集洗手前、洗手后、使用护手霜后10min、使用护手霜后再洗手1次、2次、3次的样本,送细菌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记录其菌落数,观察并比较两组医务人员洗手前后、使用护手霜后及各不同洗手次数时的手表面菌落数情况。
1.3.2细菌监测方法按医院内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参与实验人员的手表面在不同时间进行采样,将每个采样试管用力震荡80次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培养皿中,平行接种两块平皿,加入已融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约20 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放置37℃温箱内培养48h。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由我院细菌室专业人员完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5统计学方法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表2)

研究显示,洗手前、后手表面细菌菌落数的有显著差异,洗手后细菌数明显减少。医务人员在使用两种护手霜后10min手表面细菌数均显著增多;两种护手霜对手表面细菌数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管装护手霜细菌含量低,而盒装护手霜细菌含量较高;使用护手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次(1min)可以达到清洁效果,与医务人员使用护手霜后再洗手2次、3次手表面细菌数无明显差异,均可达到二类环境要求的手表面细菌数(≤5cfu/cm2)标准。
3讨论
多数医院医务人员洗手时使用的是肥皂,肥皂是一种最常用的脱脂剂,在除菌的同时能够将人体皮肤表面的油脂洗掉,导致皮肤干燥、失去光泽。由于频繁洗手造成手部的皮肤干燥甚至干裂,多数医务人员在洗手后有使用护手霜的习惯。如何采用正确的手卫生措施,既能降低感染传播的危险,又能保护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显得尤为重要。
护手霜的基本成分为凡士林(vaseline),辅以微量维生素、胶原蛋白等营养物质,能增强其对皮肤的营养功能。凡士林具有化学惰性好、黏附性好、价格低廉、亲油性等特点,极具防水性,所以保湿效果好,常用于护肤膏霜制作。而这些特性又使护手霜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且频繁的开启使用也增加了污染的机会。所以,在使用护手霜后手部细菌数明显增加;盒装护手霜打开后与外界空气接触面积大,而且使用时需要将手指直接伸入盒内取用护手霜,使得污染机会大大增加,而管装护手霜管内与管外相对分割独立,故而污染机会少。使用护手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次(1min)后基本可以达到二类环境要求的手表面细菌数(≤5cfu/cm2)标准;据表2调查显示,使用护手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次(1min),与使用护手霜后再洗手2次、3次手表面细菌数无显著差异。无需增加洗手次数或延长洗手时间,以免加重肥皂对医务人员手的刺激和损伤。
综上所述,为了使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医疗操作时保证卫生符合国家要求,保障病人的就医安全,同时也能保护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免受因频繁洗手而造成的不良刺激和损伤,建议医务人员洗手后可以选择管装护手霜,在操作及医疗活动前后可以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min,无需增加洗手次数或延长洗手时间,以免加重肥皂对医务人员人手的刺激和损伤。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22-0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操作增多,医院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医院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医务人员的手作为一种感染传播媒介,其卫生学意义相当重要。有资料报道,护士为病人进行展间护理,医生给病人查体或换药后,从其双手采样检验的结果显示带菌率为100%。因此,为保证病人就医安全,医护人员在执行各种医疗、护理、检查过程前后必须正确洗手。使用肥皂洗手可加重医务人员手部皮肤的刺激和损伤,所以多数医务人员有使用护手霜的习惯,为了解医务人员使用护手霜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并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护手霜,对我院50名医务人员手表面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不同科室中选取没有使用护手霜习惯的医务人员50名,其中医生、医技人员22名,年龄25岁~48岁(37.5岁±11.7岁);护士28名,年龄19岁~28岁(25.7岁±4.6岁)。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25名,两组职业、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材料护手霜均采用市面上正规商场所售,通过国家行业标准检测,同一生产厂家的管、盒两种包装的护手霜,且在有效期内。
1.3方法
1.3.1取样方法A组和B组分别使用管装和盒装的同一品牌不同包装的护手霜。在进行医疗操作后,嘱其用六步洗手法;洗手1 min自然晾干,然后将护手霜均匀涂抹于手的表面。分别采集洗手前、洗手后、使用护手霜后10min、使用护手霜后再洗手1次、2次、3次的样本,送细菌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记录其菌落数,观察并比较两组医务人员洗手前后、使用护手霜后及各不同洗手次数时的手表面菌落数情况。
1.3.2细菌监测方法按医院内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参与实验人员的手表面在不同时间进行采样,将每个采样试管用力震荡80次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培养皿中,平行接种两块平皿,加入已融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约20 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放置37℃温箱内培养48h。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由我院细菌室专业人员完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5统计学方法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表2)

研究显示,洗手前、后手表面细菌菌落数的有显著差异,洗手后细菌数明显减少。医务人员在使用两种护手霜后10min手表面细菌数均显著增多;两种护手霜对手表面细菌数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管装护手霜细菌含量低,而盒装护手霜细菌含量较高;使用护手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次(1min)可以达到清洁效果,与医务人员使用护手霜后再洗手2次、3次手表面细菌数无明显差异,均可达到二类环境要求的手表面细菌数(≤5cfu/cm2)标准。
3讨论
多数医院医务人员洗手时使用的是肥皂,肥皂是一种最常用的脱脂剂,在除菌的同时能够将人体皮肤表面的油脂洗掉,导致皮肤干燥、失去光泽。由于频繁洗手造成手部的皮肤干燥甚至干裂,多数医务人员在洗手后有使用护手霜的习惯。如何采用正确的手卫生措施,既能降低感染传播的危险,又能保护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显得尤为重要。
护手霜的基本成分为凡士林(vaseline),辅以微量维生素、胶原蛋白等营养物质,能增强其对皮肤的营养功能。凡士林具有化学惰性好、黏附性好、价格低廉、亲油性等特点,极具防水性,所以保湿效果好,常用于护肤膏霜制作。而这些特性又使护手霜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且频繁的开启使用也增加了污染的机会。所以,在使用护手霜后手部细菌数明显增加;盒装护手霜打开后与外界空气接触面积大,而且使用时需要将手指直接伸入盒内取用护手霜,使得污染机会大大增加,而管装护手霜管内与管外相对分割独立,故而污染机会少。使用护手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次(1min)后基本可以达到二类环境要求的手表面细菌数(≤5cfu/cm2)标准;据表2调查显示,使用护手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次(1min),与使用护手霜后再洗手2次、3次手表面细菌数无显著差异。无需增加洗手次数或延长洗手时间,以免加重肥皂对医务人员手的刺激和损伤。
综上所述,为了使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医疗操作时保证卫生符合国家要求,保障病人的就医安全,同时也能保护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免受因频繁洗手而造成的不良刺激和损伤,建议医务人员洗手后可以选择管装护手霜,在操作及医疗活动前后可以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min,无需增加洗手次数或延长洗手时间,以免加重肥皂对医务人员人手的刺激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