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周恩来“少小离家老大不回”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e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去东北伯父处读书.这次离家对周恩来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自己认为:"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①
其他文献
民国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七(1942年2月21日),江苏吴江县芦(墟)、莘(塔)、(北)厍、周(庄)地区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余欢里,一场灾难悄悄地降临了.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是发挥和实现档案利用价值的最直接手段,是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措施.档案提供利用的制度、观念、意识、手续、措施、方式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利用
“账外”文件材料通常指未经文书部门登记,在收发文登记中无据可查的文件,但它又往往是构成最有价值档案的主要来源。在实际工作中,“账外”文件材料常被不经意地忽视了,究其原因
南京市浦口区城镇建设档案室的前身为江浦县城乡建设档案室,筹建于1989年7月,成立于1990年3月,2002年5月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后,于2003年3月更名为现名。浦口区城镇建设档案室是区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方便档案的检索、利用,国家档案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