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演绎精彩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的学科,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情”与“理”的共生。如何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如何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结合成一个有机的聚合体呢?以《丰碑》一课的教学为例,从“了解背景——积淀情感”“品词入境——体验情感”“对比揣摩——升华情感”“抒写碑文——释放情感”“结语激情——延伸情感”等几方面可以体现“情”与“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训练;情理交融;情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74-0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本身就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能让教师神采飞扬,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能让课堂多姿多彩。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如何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结合成一个有机的聚合体呢?在执教《丰碑》一文时,我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捧读《丰碑》,一种浓烈的感动之情在心中涌动。课文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悲壮动人。如何让学生去关注军需处长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去关注文字背后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去锤炼语言、积累语言呢?思虑再三后,我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营造氛围,层层深入,以情载理,情理交融,不仅让学生感悟了军需处长就是一座丰碑,更让这座丰碑折射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信念。
  一、了解背景——积淀情感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互的过程。怎样让学生学会关注文章中语言的精妙处呢?我在课前让学生查阅红军长征的各种资料,作为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一个热身运动。交流汇报时,我适时插入自己查找收集的红军爬雪山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氛围中,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前几天老师布置你们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查找的资料,教师随之展示自己收集的红军爬雪山的资料:
  1.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巧夺金沙江等。
  2.红军爬雪山时翻越的工具是用碎布、棕毡撕成条包裹的草鞋和穿在脚上带钉子的土制登山鞋,翻越的条件是每人山脚下喝的一碗热姜汤,揣在怀里的几个小红辣椒。
  3.党岭山是红军所爬雪山的一座主峰,海拔5596米,四方面军站在山脚下的时候,当地夜间气温在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白天也都在零度之下,很多红军穿着单衣,嘴唇冻得发紫,手脚冻得红肿,有的人甚至光着脚。极度严寒中,有的人因為太冷了,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累得趴在雪地上,很长时间都爬不起来……
  4.观看红军爬雪山的一段视频录像。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法?
  《丰碑》一课,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如果没有背景资料的交流,学生很难走进课文中,与语言文字对话。几次磨课的经历告诉我,像这样的课,应该把课前情感积淀做足、做好,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前的这个教学片段,我让学生自由交流对红军长征知识的了解,然后出示我精心准备的有关红军爬雪山的资料,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真实的图像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深深地牵引住了。此时,我再趁热打铁:“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发自内心的交流中,红军爬雪山时那种悲壮的情感就在他们脑海中渐渐形成了。
  二、品词入境——体验情感
  “品词入境”就是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通过对文章关键词语的层层品悟,拓展想象,悟出其美妙之处、深邃之意,从而体会课文的意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正面描写了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是全文的重点段。但这一段中要品的点比较多,如“贴、单薄破旧、镇定安详”这些重点词。如何把这一板块中零散的东西整合成一个点,由一个点层层品出“味”来呢?我想,应该抓住一个词来品味,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抓哪个词呢?几翻思索后,我决定抓住“单薄破旧”这个传神的字眼,引导学生去品味、咀嚼文本语言,品出深邃的滋味,积淀学生的语感。通过不断地对“单薄破旧”的品读、推敲,既使学生明白了遣词造句的妙用,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教学片段二]
  出示第七小节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学生交流感受后教师随机指导)
  (一)调取积累,初品“单薄”
  1.在你们的想象中,单薄破旧的衣服会是怎样的?
  2.请大家关注一个词“贴”。一般来说,衣服都是说“穿”在身上,这里为什么不用“穿”而用“贴”?
  生1:因为天气太冷了,当时正下着大雪,我想他的衣服应该湿透了,所以用“贴”。
  生2:因为老战士的衣服太单薄了,所以才会贴在身上。
  生3:也许是风太大,又下着雨和雪,那薄薄的衣服“贴”在了身上……
  3.联系上文,你们知道红军当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行军的吗?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一组词语: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狂风呼啸)
  4.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要生存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棉衣、是保暖)而我们的老战士呢?(指名诵读:“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不够单薄呀,想想“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该怎么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单薄?
  (指名再诵读)
  ……
  (二)追寻原因,再品“单薄”
  1.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老战士是一位军需处长。照理说,军需处长是掌管衣物粮食的,他应该是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的,可是他为何穿得如此单薄?他的衣物哪儿去了呢?借助图片用句式说话:
  可能他看见……于是……
  可能他看见……赶紧……
  可能……
  2.同学们,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你们知道,让出棉衣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自己将被活活冻死,意味着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引读回诵:身为军需处长,他给自己留一件棉衣无可厚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生接读)“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作为一个老战士,他给自己留一件棉衣一点都不过分,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生接读)“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他犹豫过吗?他害怕了吗?他是毫不犹豫地让,心甘情愿地让。所以,临死前,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单薄破旧”虽是平平淡淡、貌不惊人的一个词,却写出了军需处长无私无畏的感人品质。但如果不去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我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印象中,单薄破旧的衣服会是怎样的。二是联系上下文以彰显形象。我让学生从“穿”与“贴”的对比中读出单薄的程度,从环境中读出冻僵的原因。三是质疑问难以激荡情感。军需处长穿得为何这样单薄?可借助图画再现他让棉衣的经过,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引读送词以突显品质。通过两次引读以及给军需处长送词语,感受老战士的英勇无畏。如此层层深入,我还把情感朗读、想象拓展、语言推敲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走了一个来回,把语文和人文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三、对比揣摩——升华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相应情绪:在欢乐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在悲痛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而情境的强烈对比又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丰碑》一课,文章第二部分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将军的情感变化在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将军由误解引起的极大愤怒,以及后面知道冻僵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的伤痛、自责、震撼,这种内心对比是极为强烈的。只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将军的情感变化,才能使学生在这一“情”的牵引下收获“理”的感悟。
  [教学片段三]
  1.千里风雪还在云中山弥漫,一座英雄的塑像高高地耸立在云终山中,当带领这支队伍的将军看到此情此景,他又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 默读8~12小节。
  2.交流:他的心情怎樣?
  (1)愤怒:从哪些地方读出愤怒?
  (2)将军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他误解了,将军误解了什么?
  生1:将军以为是军需处长把棉衣给了自己,而让这位老战士冻僵。
  生2:将军以为是军需处长把棉衣藏起来了,而没把棉衣发给这位老战士。
  ……
  (3)师:所以,他把所有的误解、所有的悲痛转化为对军需处长的严厉指责和愤怒。(齐读三句愤怒的句子)
  3.师:(缓慢深情)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4.(深沉而悲伤的音乐缓缓地响起)此时,将军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望着冻僵的军需处长,将军会想些什么呢?
  生1:军需处长,我错怪你了!
  生2:军需处长,我的好战友,你怎么就走了呢?你没留下一句话,你还没吸完最后一根烟呢!
  生3:好战友,你的灵魂将与云中山化为一体,你那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激励战士们更顽强地战斗!
  5.师:(深情叙述)将军一句话都没说,他把所有的悲痛和感动化为了一个无声的动作——(生齐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6.师:同学们,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呀,将军用一个庄严的军礼,表达着他的无限崇敬和感动,再读一次,体会军礼中包含的丰富内涵,速度稍慢一些。
  此片段教学,我把愤怒的原因即“将军误解了什么”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对比。然后在学生感受到将军明白自己对军需处长有误会,心中有千言万语,只是无声胜有声时,适时进行音乐渲染,并创设情境: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心想: 。通过将军内心的想法这一空白点的填补,把语言品味、情感朗读融合在一起,丰满了“军礼”的内涵,突出了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如此,从语景切入,通过对“主体教学内容”的聚焦和发酵,加上文本中背景语言的烘托渲染,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生成了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就在这“情场”中巍然屹立。
  四、抒写碑文——释放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当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为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出现“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释放情感的需要,创设表达情感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自主去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去感知文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教学片段四]
  师:同学们,假如你也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你目睹了这凄惨、悲壮的一幕,你会写几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歌颂这位无名老战士——军需处长?(深沉而饱含思念的音乐轻轻地响起,学生在悠悠缅怀的情绪和氛围中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碑文)   生1:军需处长;你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永远前进!
  生2:你,军需处长;你,长征中的一位无名老战士;你,铸就了一座英雄的丰碑!
  生3:军需处长,你的精神与世界同在,你的品格永存我们心中!
  ……
  当学生通过军需处长和将军这正面、侧面两条线,反复揣摩、体验、咀嚼语言的内涵,以心促心,以情悟情,情感越积越浓时,教师将情感体验归还到文章中,让学生抒写碑文,这是最高、最深的情感释放点。学生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与语言的同构。这样的练笔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这种更深入的思考可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某种“顿悟”,从而升华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内在积蓄也随之丰厚起来。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写的碑文精彩纷呈,可见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真正受到了情感熏陶和启迪。
  五、结语激情——延伸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临近结束时,教师激情的结语往往会把教学再次带进一个小小的高潮,产生余音缭绕的效果。
  [教学片段五]
  1.师:这座丰碑,对战士们的影响是极大的,在战士们眼中,它仅仅是一座丰碑吗?你觉得它还代表着什么?(随机引导并板书)
  一种精神。(一种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
  一种力量。(一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力量)
  一种信念。(一种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2.反复引读: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所以将军相信——(学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力量,所以战士们相信——(学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相信——(学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樣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请让这座丰碑永存在我们心中!齐读课题。
  课到此时虽已结束,但这座丰碑已和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这座丰碑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力量和信念已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而这种回环往复的引读结语,一浪高于一浪,让课堂的情感螺旋上升,一次浓过一次,使教学再次达到了高潮。
  王崧舟老师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构建,虽然代表不了语文教学的全部,但当我们注重情感,把情感作为联系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努力使学生带着情感体验,带着情感朗读,带着情感进行语言训练时,语文教学就会充满快乐与收获,语文课堂便会无限生动与精彩。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瑛.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之探究【J】.小学语文教学, 2008(1).
  [2] 王菘舟. 王菘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课本剧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利用角色对话深入解读课文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能力,有效达成阅读教学任务。  [关键词]课本剧;演绎;自我;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63-01  课本剧是将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绘
[摘要]《劝告》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内容。何捷老师执教此课具有示范作用。在教学格局上,它立于教材,面向未来;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它精准简洁,施法得当;在教学策略上,何老师以真诚的态度、幽默语言,和学生对话。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认真研读,领悟其思想精髓,并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运用。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格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因其强大的交互性、简便的操作性,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尝试运用白板,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积极建构阅读教学的生本课堂,并通过电子白板拓展文本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对于语文教材,我们既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文本的美,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缺陷,学会批判教材,进而活用教材。教师基于教材,通过拓展、深挖、融合等手段超越教材,最终又在教学中反哺教材,这能使语文教学趋于完整。  [关键词]教材;固守;超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2-01  很多教师把教材看作是经典、范
[摘 要]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文的第二课时,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齐读、男女生读、小组读、个人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文本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样,使得语言实践与理解课文内容彼此促进、和谐共生,实现读说(写)训练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目标。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实录;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首次以正规写话的形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在写话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编者在写话编排上的特点,从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恰当情境,积极有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写话教学,以激发学生们的写话兴趣,提升写话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写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81—02  统编语文教材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特別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要把准课后习题在语言训练方面的特点,对症下药,在课后习题的支架、范例作用下,合理确定教学重难点,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优化学生的语言习得,以真正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后习题;编排特点;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要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准确定位,明确语言文字的主体性;要研透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精心设计,凸显语文文字的独特处。“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语文素养 阅读 得“意” 得“言”  [中图分类号] G62
[摘要]语文教与学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判等语文高级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位于学生,实施延时教学、延时评价、延时点拨等策略,让学生在对话中做“思维的体操”,达到发展其语文高级思维的目标,从而实现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越学越聪明。  [关键词]让位于生;延时策略;高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49
[摘 要]低年级课外阅读不仅是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也是进入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积极开展亲子阅读、同读一本书活动,让低年级学生喜欢上阅读。在具体实践中,先师生或父母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激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接着在指导阅读的基础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最后考查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激趣分享 提高能力 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