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一谈起创新,很多学生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害怕心理,学生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据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不墨守陈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的新成果,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如,大家熟知的遗传病,往往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能采用巧妙的技术手段,把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遗传病不就根治了吗?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就能提出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独特的见解。学生的那些看法,可能对整个人类来讲不是第一次,但对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教师要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勇于怀疑、勇于批判。袁隆平教授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证明。在思考生物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预想不可能的,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的途径,鼓励学生敢想、善想。
三、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当前,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特别是受应试教育思想支配,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把人脑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不给学生以实际体验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其实,人的大脑不但有不可思议的储存能力,而且有一个相应的以新的方式重组信息——创造新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创造教育的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学生揭示所学知识的未知部分,进而向学生传授揭示未知部分的步骤和方法。
1.布置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课题。如,在学习“青蛙的发育”时,让学生自己采集蛙的受精卵,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学会独立思考。教会学生在研究问题时,要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创造奇迹。
2.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如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由点到面分析问题)、辩证思维(从整体考虑问题)、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顿悟思维(从直接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等,并结合学习内容尝试运用。例如,为什么说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呢?对此问题我们可借助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考虑。假如生物不是进化发展的话,那么在各地层挖掘出的化石情况应该是相同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可以说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发展的主要证据。
3.构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或多或少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影响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让学生增加人际交往。按照上述思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实际生物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技工作技能
科学工作技能是指一般科学过程的技能和方法,它包括观察、测量、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完成实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获取信息、交流表达等技能。笔者认为,科学工作技能包含科学能力(含创新能力)。如“观察”既是生物学的一种实验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掌握熟练方法的必然归属,二者既有区别又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剥离。在做探究实验时,那些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验证猜测等过程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既演绎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锻炼了相关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的任一环节,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的空间。
2.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从传统的整齐统一的模式,转向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品质、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人格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
3.加强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多动手、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等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
4.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新进展
近年来,生物科学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生物起源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面对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生物科学也必将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以讲座、讨论会、报告会、课前介绍、课外科技活动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在生物教学中,一谈起创新,很多学生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害怕心理,学生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据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不墨守陈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的新成果,和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如,大家熟知的遗传病,往往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能采用巧妙的技术手段,把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遗传病不就根治了吗?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就能提出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独特的见解。学生的那些看法,可能对整个人类来讲不是第一次,但对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教师要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勇于怀疑、勇于批判。袁隆平教授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证明。在思考生物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预想不可能的,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的途径,鼓励学生敢想、善想。
三、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当前,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特别是受应试教育思想支配,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把人脑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不给学生以实际体验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其实,人的大脑不但有不可思议的储存能力,而且有一个相应的以新的方式重组信息——创造新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创造教育的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学生揭示所学知识的未知部分,进而向学生传授揭示未知部分的步骤和方法。
1.布置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课题。如,在学习“青蛙的发育”时,让学生自己采集蛙的受精卵,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学会独立思考。教会学生在研究问题时,要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创造奇迹。
2.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如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由点到面分析问题)、辩证思维(从整体考虑问题)、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顿悟思维(从直接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等,并结合学习内容尝试运用。例如,为什么说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呢?对此问题我们可借助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考虑。假如生物不是进化发展的话,那么在各地层挖掘出的化石情况应该是相同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可以说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发展的主要证据。
3.构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或多或少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影响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让学生增加人际交往。按照上述思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实际生物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技工作技能
科学工作技能是指一般科学过程的技能和方法,它包括观察、测量、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完成实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获取信息、交流表达等技能。笔者认为,科学工作技能包含科学能力(含创新能力)。如“观察”既是生物学的一种实验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掌握熟练方法的必然归属,二者既有区别又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剥离。在做探究实验时,那些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验证猜测等过程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既演绎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锻炼了相关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的任一环节,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的空间。
2.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从传统的整齐统一的模式,转向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品质、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习惯、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人格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成。
3.加强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多动手、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等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
4.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新进展
近年来,生物科学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生物起源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面对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生物科学也必将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以讲座、讨论会、报告会、课前介绍、课外科技活动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