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辫子的变迁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shenguizu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有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所以,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辫子戏”。那些影视剧里,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但他们留着“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当时,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辣块妈妈”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
  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袋后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那形象,不是搞行为艺术的,还真不敢去挑战大众的审美。
  清朝统治者呢,对“金钱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而且,不剃要杀头,剃得不对也要杀。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了一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清朝晚期,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国人怎么嘲笑,国人已经以辫子为美了,不让留还不高兴。
  满清三百年,关于辫子的变迁大略就是这样。我之所以要说,倒也不是要挑人家辫子戏的刺,只是给大家还原一段史实。影视剧真要按史实拍,我也不乐意看,如果《康熙微服私访记》和《戏说乾隆》中,两位万岁爷英明神武风流倜傥,或顾盼自雄之时,或泡妞掠美之际,一位鼠尾巴晃,一位猪尾巴摇,即使符合历史了,可我担心观众笑场。
  (摘自《山西晚报》)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引入平衡记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发展四个方面,构建起以远景与战略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绩效指标体系价值链,为国内保险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
西方经济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时候,由于恩格斯是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不可绕开(unvoidable)的伟大探险者”,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者的研究中不仅涉及到对恩格斯及其经济
2005年,中美纺织品问题最终达成协议,未来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是,透视协议内容,不难发现其中仍然隐含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企
你知道吗?不仅人可能得癌,食物体内也可能产生“癌细胞”。这样的食物不但会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人吃后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发黄发褐  常见食物:红烧肉、烙饼等  解读: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以上高温烹制后,颜色会发黄发褐,同时释放出诱人的香气,这个反应叫美拉德反应。比如红烧肉、烤鸭、烤面包、烙饼、油炸食物……各种烹调后颜色变深发褐的处理,几乎都促进美拉德反应。国际公认的致癌物丙烯酰
1725年,叶卡捷琳娜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她把一位名叫查理的英国厨师留在身边。查理擅长做香津可口的皇家奶油鸡,曾服侍过先皇30年。叶卡捷琳娜继位后,每当国家发生大事,他总要亲自下厨,精心做好奶油鸡呈献上来。女皇一边享用一边夸赞,直把查理夸得感激涕零,热泪盈眶。  后来,查理要退休了,叶卡捷琳娜百般挽留不成,最后同意了。再有国家大事发生,其他厨师做好了满桌菜肴,女皇却迟迟不动筷。侍从紧张起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