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活情景下,如何将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融入到科学活动中,是一个难题。本文以案例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互动;
(一)案例背景:
幼儿从出生起,就在一种充满互动的人际关系中生存。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互动关系变得更加多方位、多层次,最核心的就是幼儿与老师的互动,幼儿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适时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有机地将科学活动融合于生活情景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从而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求知欲望,满足、保持与延伸他们的好奇心,使其体验到探究成功后的愉悦和满足感,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科学知识经验。
(二)案例描述:
每天早晨,孩子们一进教室有礼貌地向老师问早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向球筐,从球筐中取到自己喜欢的球,开心地玩球。
活动场地上玩球的孩子很多,玩球的花样也不少。佳佳把球使劲抛向空中再奔跑着用双手接住掉落下来的球,玩得非常带劲;美美独自一人拍着球,站在一旁的慧慧却好心地帮美美大声地数起数来,美美听到慧慧帮自己数到“86、87、88……”,心里美滋滋的;韬韬、强强、伟伟、凯凯等几位活力四射的“棒小伙”在场地正进行着一场“足球比赛”,嘴里还不停地叫喊着:“快,射门!”“唉,怎么又射偏了呀?这球真不听话,到处乱滚!”瞧那一脸沮丧的神情,真逗!这时,他们几个头上已渗出了汗珠。
(孩子们变着花样玩球,有独自一人、相互协作、群体合作竞技等等多种形式。孩子们活动中的言语、神情的流露是真实、自然、纯朴的,善于细心观察的老师不难捕捉到孩子的需要,适时地将科学探究活动有机地融于晨间室外活动之中,并积极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平台,给孩子以积极地应答,帮孩子找到自信,体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孩子获得满足、获得发展。)
老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面带微笑地向韬韬他们几个“棒小伙”走去,和颜悦色地说:“现在球场休息,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研究,为什么球总是不听话?怎样才能使自己射门成功?”
“我们踢到现在,球都没射进球门!”韬韬着急地告诉小伙伴。
“大家看看球是啥样的?”老师手捧着球问大家。
“圆的。”孩子们不加思索地回答。
“圆形的物体都可以怎样?”老师把球放在地上示意推动,让孩子们看到球滚动的样子。
“圆形的物体都会向前滚动。”
“你们手中都有球,各自找个空地玩一玩,看看它是怎样滚动的?”老师的提议大家立刻响应,很快四散开玩了起来。
“老师,球可以向前滚,还可以向后滚呢!”
“是向四面八方滚动!”
“对,那它滚动的路线是直直的,还是弯曲的呢?谁发现了?”
“我发现球是直直的向前滚动的,没有拐弯。”
“它向每个方向滚的时候都是直直地滚下去的。”
(老师及时观察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把握住顺势引导的契机,通过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球的外形特征,亲身体验到了球的滚动轨迹——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都是直线滚动,而且向任何方向滚动都是直线运动。)
“那为什么韬韬他们射门时球就不听使唤呢?”
(老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幼儿进行引导,师幼互动不断被激活、延续。老师首先肯定孩子们的探索结果,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出一连串的问题,给孩子充分想象、思考的空间,引发孩子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起孩子大胆探索和愿意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
“射门时韬韬他们肯定没有对准球门。”佳佳极有把握地断言。
“不是的,我是对准了球门才射的。”韬韬极力争辩道。
“你们找个球门轮流射门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
(从孩子们争论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们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的急切心情。老师“接过孩子抛出的球”,请孩子们带着疑问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尝试,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在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中努力寻求射门时球偏离目标的原因所在。)
“我站在球门中间对准球门射球,稍稍偏了一点,球就飞到球门外面了。”伟伟不好意思地说出没有射进球门的原因。
“我让伟伟站在球门中间,我就站在左边,射门时脚尖稍微偏向右边用了点力,球就射进去了。”凯凯射进了球门很是兴奋。
“射门时一定要掌握好方向,偏一点都不行。”强强好像很有经验了。
“强强讲得很对,其实球是很听话的,只要你在射门时掌握好射球的方向,而且还要注意用力均匀,球一定会成功地射进球门的。那掌握好了这个本领是不是就能成功射门了呢?赛场上的运动员就能百射百中,大获全胜呢?球在滚动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呢?”这一问题可难倒了孩子们,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作答。
(老师及时肯定孩子们通过反复探索、不断思考而自我总结出的正确观点,让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初步掌握射球时的基本要领和简单技巧。紧接着抓住孩子回答的要点做进一步提升,抛出问题,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做更深一步的探究:让大家进一步思考球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改变滚动路线的诸多因素。)
“刚刚来了一阵风,球就向一边滚了,也就射不进球门了。”佳佳说。
“风的推力会使原先直线滚动中的球改变滚动的方向,好样的,佳佳!大家再想一想,除了风可能会改变球直线滚动的方向以外,还会有哪些原因能改变球直线滚动的方向呢?”老师又一次进行启发、引导。
“碰到墙壁球也会改变滚动的方向。”慧慧兴奋地说。
“我射门时,球向前滚碰到了伟伟的脚,球就滚进教室了,就没能射进球门。”受慧慧讲述的启示,强强也讲出了自己没能成功射门的经历。
“我在滚球玩时,球很快向前滚动,突然撞到了滑梯,球就不再向前滚了,像打嗝一样向边上一拐,球自己转着圈,一会儿就停下来不动了。”美美同样介绍着自己滚球时的经历和发现。
“美美观察得真仔细,大家想试试吗?”老师看到大家疑惑的神情,便激发大家亲自尝试、观察、探究、体验的激情。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幼儿而言,良好的师幼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题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幼互动意味着教学是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快乐,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全身心地关注孩子一日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和反应,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诸多方面的兴趣点和各自的爱好、特长,同样也会捕捉到孩子活动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需要帮助解决的疑点,只有敏感地体察、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抓住适宜的教育契机,及时运用适当的方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给孩子以积极地应答,让孩子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生活情景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从而使孩子体验成功和快乐,增强自信心,身心获得满足、获得发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根据教育需要不断转换角色,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建立起新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极其必要的。良性的师幼互动不仅为幼儿行为发展的教育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还能够反映出教师内隐的教育观念,即师幼民主平等的观念。以上所描述的案例是教师观察到的幼儿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现象,继而由教师发起的,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参与、有效互动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互动;
(一)案例背景:
幼儿从出生起,就在一种充满互动的人际关系中生存。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互动关系变得更加多方位、多层次,最核心的就是幼儿与老师的互动,幼儿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适时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有机地将科学活动融合于生活情景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从而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求知欲望,满足、保持与延伸他们的好奇心,使其体验到探究成功后的愉悦和满足感,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科学知识经验。
(二)案例描述:
每天早晨,孩子们一进教室有礼貌地向老师问早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向球筐,从球筐中取到自己喜欢的球,开心地玩球。
活动场地上玩球的孩子很多,玩球的花样也不少。佳佳把球使劲抛向空中再奔跑着用双手接住掉落下来的球,玩得非常带劲;美美独自一人拍着球,站在一旁的慧慧却好心地帮美美大声地数起数来,美美听到慧慧帮自己数到“86、87、88……”,心里美滋滋的;韬韬、强强、伟伟、凯凯等几位活力四射的“棒小伙”在场地正进行着一场“足球比赛”,嘴里还不停地叫喊着:“快,射门!”“唉,怎么又射偏了呀?这球真不听话,到处乱滚!”瞧那一脸沮丧的神情,真逗!这时,他们几个头上已渗出了汗珠。
(孩子们变着花样玩球,有独自一人、相互协作、群体合作竞技等等多种形式。孩子们活动中的言语、神情的流露是真实、自然、纯朴的,善于细心观察的老师不难捕捉到孩子的需要,适时地将科学探究活动有机地融于晨间室外活动之中,并积极建构有效的师幼互动平台,给孩子以积极地应答,帮孩子找到自信,体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孩子获得满足、获得发展。)
老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面带微笑地向韬韬他们几个“棒小伙”走去,和颜悦色地说:“现在球场休息,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研究,为什么球总是不听话?怎样才能使自己射门成功?”
“我们踢到现在,球都没射进球门!”韬韬着急地告诉小伙伴。
“大家看看球是啥样的?”老师手捧着球问大家。
“圆的。”孩子们不加思索地回答。
“圆形的物体都可以怎样?”老师把球放在地上示意推动,让孩子们看到球滚动的样子。
“圆形的物体都会向前滚动。”
“你们手中都有球,各自找个空地玩一玩,看看它是怎样滚动的?”老师的提议大家立刻响应,很快四散开玩了起来。
“老师,球可以向前滚,还可以向后滚呢!”
“是向四面八方滚动!”
“对,那它滚动的路线是直直的,还是弯曲的呢?谁发现了?”
“我发现球是直直的向前滚动的,没有拐弯。”
“它向每个方向滚的时候都是直直地滚下去的。”
(老师及时观察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把握住顺势引导的契机,通过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球的外形特征,亲身体验到了球的滚动轨迹——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都是直线滚动,而且向任何方向滚动都是直线运动。)
“那为什么韬韬他们射门时球就不听使唤呢?”
(老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幼儿进行引导,师幼互动不断被激活、延续。老师首先肯定孩子们的探索结果,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出一连串的问题,给孩子充分想象、思考的空间,引发孩子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起孩子大胆探索和愿意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
“射门时韬韬他们肯定没有对准球门。”佳佳极有把握地断言。
“不是的,我是对准了球门才射的。”韬韬极力争辩道。
“你们找个球门轮流射门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秘密。”
(从孩子们争论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们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的急切心情。老师“接过孩子抛出的球”,请孩子们带着疑问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尝试,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在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中努力寻求射门时球偏离目标的原因所在。)
“我站在球门中间对准球门射球,稍稍偏了一点,球就飞到球门外面了。”伟伟不好意思地说出没有射进球门的原因。
“我让伟伟站在球门中间,我就站在左边,射门时脚尖稍微偏向右边用了点力,球就射进去了。”凯凯射进了球门很是兴奋。
“射门时一定要掌握好方向,偏一点都不行。”强强好像很有经验了。
“强强讲得很对,其实球是很听话的,只要你在射门时掌握好射球的方向,而且还要注意用力均匀,球一定会成功地射进球门的。那掌握好了这个本领是不是就能成功射门了呢?赛场上的运动员就能百射百中,大获全胜呢?球在滚动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呢?”这一问题可难倒了孩子们,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作答。
(老师及时肯定孩子们通过反复探索、不断思考而自我总结出的正确观点,让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初步掌握射球时的基本要领和简单技巧。紧接着抓住孩子回答的要点做进一步提升,抛出问题,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做更深一步的探究:让大家进一步思考球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改变滚动路线的诸多因素。)
“刚刚来了一阵风,球就向一边滚了,也就射不进球门了。”佳佳说。
“风的推力会使原先直线滚动中的球改变滚动的方向,好样的,佳佳!大家再想一想,除了风可能会改变球直线滚动的方向以外,还会有哪些原因能改变球直线滚动的方向呢?”老师又一次进行启发、引导。
“碰到墙壁球也会改变滚动的方向。”慧慧兴奋地说。
“我射门时,球向前滚碰到了伟伟的脚,球就滚进教室了,就没能射进球门。”受慧慧讲述的启示,强强也讲出了自己没能成功射门的经历。
“我在滚球玩时,球很快向前滚动,突然撞到了滑梯,球就不再向前滚了,像打嗝一样向边上一拐,球自己转着圈,一会儿就停下来不动了。”美美同样介绍着自己滚球时的经历和发现。
“美美观察得真仔细,大家想试试吗?”老师看到大家疑惑的神情,便激发大家亲自尝试、观察、探究、体验的激情。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幼儿而言,良好的师幼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题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幼互动意味着教学是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快乐,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全身心地关注孩子一日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和反应,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诸多方面的兴趣点和各自的爱好、特长,同样也会捕捉到孩子活动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需要帮助解决的疑点,只有敏感地体察、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抓住适宜的教育契机,及时运用适当的方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给孩子以积极地应答,让孩子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生活情景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从而使孩子体验成功和快乐,增强自信心,身心获得满足、获得发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根据教育需要不断转换角色,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建立起新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极其必要的。良性的师幼互动不仅为幼儿行为发展的教育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还能够反映出教师内隐的教育观念,即师幼民主平等的观念。以上所描述的案例是教师观察到的幼儿活动中的一个突出现象,继而由教师发起的,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参与、有效互动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