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细节运用于教学的思考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有赖于教师掘井及泉的提炼学科营养,以润泽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中只有叙事见人、释史求通、学史重法,方能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历史启示和先哲智慧。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立意下进行具有大尺度、大视野和大情怀的教学企划与设计,但是,大格局离不开精细化的雕凿和细节性的诠释,那么,历史细节该如何选择,历史细节的叙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历史教师深入研究,否则,核心素养的滋育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空泛理念。现将我在日常教学中对教学细节的选择、运用和思考呈现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细节诠释的准确性与理解史事的精度
  有一次我和学生畅谈美国政治制度,有学生问我,“特朗普政府”等同于“美国政府”吗?美国行政机构数量的多少与美国总统权力的强弱成正比吗?其实,我知道这个学生刚刚读完林达的系列丛书,他是故意拷问我如何用中文准确表达美国的政治术语。在一些学生甚至老师的眼里,“特朗普政府”和“美国政府”似乎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它们并非一个等同的概念。同样,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美国行政机构数量与美国总统权力的大小挂钩。其中的原因有两点:首先,“特朗普政府”在英文中表述为“Trump Administration”,其含义是“特朗普行政机构”或者“特朗普行政分支”,而“美国政府”在英文中表述用“American Government”,“Administration”和“Government”用词的变化显示了美国总统制的特点,即美国总统虽然是联邦政府的最高首脑,具有最高的行政权,但他不是美国国家最高领导者,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受到国会、最高法院的制约,用词的变化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特色。再有,虽然美国现在的总统拥有最高的行政权力,如设立白宫办事机构、发布行政命令权力等,但这些权力并非总统制确定之初就设立。《1787年联邦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是美国总统制确立的标志,《宪法》规定,总统有改组机构的创议权,有与外国缔结条约与行政协定的权力,有任命政府机构官员的权力等等,但总体上说,从《宪法》颁布后到19世纪末期,美国总统的权力比较孱弱,“弱政府”与“强国会”的政治现象一直存在,直到20世纪初期才有所改变。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20世纪初期在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总统行政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出现新的变化。诸如对行政下属官员的免职权力、发布行政命令的权力、建立和配备白宫办事机构及人员、制定年度联邦政府预算和建立独立管制机构等权力。这些行政权力提高了总统的个人威望和地位,形成了以总统为核心的政府行政体系,也巩固了总统民主行政集权制度。因此,可以说随着美国总统制的发展,尤其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国会授权之下,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才达到了巅峰时期。因此,美国行政机构数量的多少与美国总统权力的强弱并非一直成正比。这些政治概念表述也属于历史细节的范畴,表述不准确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概念上的混淆,进而形成错误的历史常识。可以说,历史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表达,既是教学细节的微观表征,也体现了一个教师掌握史识的深度。
  二、细节呈现的通灵性与解读史实的宽度
  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择适切的史料去深化教材的相关内容,做到既能体现史料的印史、证史(或证伪)之效,又能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情境,借助时代的语境去理解历史的过往,这其实是对教师自身的文本阅读量和史料驾驭能力的考验。现在中学历史教学界提倡叙事见人,教学中要体现人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人,这完全符合高中、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因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尤其遇到国家政治、制度兴亡等比较抽象的问题,未成年人需要有一个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引导,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纯理论的观点、概念。因此,教师在关注教学细节时,要尽可能把一些比较形而上的理论用通俗的、生动的、真实的故事来表述,这更能加深学生对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的认知。
  孔飞力曾写了一本《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历史专著,讲述了18世纪乾隆盛世下,发源于江浙但波及全国的叫魂案,从普通百姓、大小官僚和乾隆皇帝视角描述了原本一种民间妖术所带来的恐惧如何从地方蔓延至全国,如何从地方上升到中央的政治事件,最后,谣言演变为一场自上而下席卷全国的除妖运动。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似乎和中学历史教学没有关系,其实,这段历史却能说明一个道理,即“康乾盛世”表面上是极盛的年代,但实质是一个镀金年代,除妖运动折射了清朝的落日辉煌,隐含着对清皇权高度专制下的悲哀。
  教师可以引用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如“在暑热的7月18日晚上,他(姓孟的农夫)睡在自家茅屋的后房,而他的妻子则与孩子们睡在前屋,前门敞开着以图凉快。孟对官府说,天快亮的时候,‘我身上发颤,就昏迷了。我女人叫我不醒,忽见我的辫子没了四五寸。’被惊醒的孟妻听说过,把割剩的辫子都剃净并洗一下头,就能躲过灾难。因此她叫来理发匠把昏迷的丈夫的头剃了并洗了头。”剪发在清朝是一个犯大忌的事情,清朝《大清律例》中明确要求老百姓留发辫,这种剪发辫的行为似乎在挑战清王朝的蓄发制度。虽然是因为对妖术的恐惧,老百姓不得不剪发,但乾隆皇帝认为有人正利用“剪辫妖术来煽动汉人对大清帝国的仇恨,并阴谋挑起反满叛乱”[1]。在乾隆皇帝的高压下,整个官场都被调动起来,进行一场除妖的清剿运动。课堂上教师运用叫魂案等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乾隆盛世表面上的強大昌盛掩盖不住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即便乾隆皇帝已稳固江山,也难免有一丝外族被汉人推翻的担忧。叫魂案在“康乾盛世”章节中的运用,既反映了“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2]。也反映了“每个社会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政治权力的限度作出界定。没有哪个社会愿意长期容忍不受限制的专权”[3]。
  小故事折射大历史,这是细节教学的最佳境界,细节运用是否贴近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决定于教师对历史细节的选择,而这种历史细节的适切性,一定程度体现教师的文本阅读量和知识面,体现教师知晓史料的宽度。   三、细节内涵的启示性与明辨史识的厚度
  历史细节之美在于它能将现实中的人带入历史场景和情怀之中,让现实中的人与历史中的人和事隔空对话、包容理解;此外,历史细节之美有时也体现于它的见微知著,让人以小见大,窥见一斑,曲径通幽。
  “戊戌变法”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作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主策划的改革运动,虽因维新派自身的孱弱和理想主义,以及封建旧势力的强大而壮志未酬,然而它的“唤醒”与“警世”意义,却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留下了无法湮没的“回声”,也为苦苦求索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国人留下了一段悲情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时,维新派的宣传、发动停留于上层知识分子而忽视下层百姓的参与,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这个失败的因子其实在维新变法运动早期,维新派发动的“不缠足”运动可以窥见一斑。
  19世紀的“不缠足”运动是和维新运动一起发展起来的,郑观应、康有为等把“不缠足”运动和救国保种、国民智育挂钩起来。梁启超还说,“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4]为宣传“不缠足”思想,维新派发行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女学,这也是后来维新运动开展的主要方式。不缠足协会分布广东、湖南、上海等多省,人数有几十万人,而且得到了张之洞、陈宝箴等官员的支持,这些运动的轨迹也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足迹与特点极为相似,只不过维新变法得到了更高统治者光绪皇帝的支持,“不缠足”运动似乎就是早期的维新运动的缩影。当穿过这次运动光鲜的表面,我们会发现,各地不缠足协会的发起者都是男子,参加不缠足协会的会员也都是男的,据统计,“湖南那1060列名不缠足会的人,没有一个女性。”真正应该被解放的妇女并没有参与其中。有时候,妇女的保守思想比男人更胜一筹,吴玉章曾说:“上海成立了天足会,我和我的二哥便成为反对缠足的激进分子,我的大哥也同情我们,……但是我的大嫂却无论如何也听不见我们的话,竟自把女儿的脚给缠上了。唉,变什么法?维什么新?就在自己家里也行不通。”[5]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但维新派很理想主义,严复说,只要皇帝亲自下一封诏书,给老百姓讲清楚缠足的坏处,并且对缠足者严加惩罚,废除缠足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康有为甚至估计只要三年时间就可以做到。这种形而上的“不缠足”运动遇到了理想主义和无实权的皇帝,运动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偃旗息鼓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缠足”运动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一个侧面,能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地理解维新派变法失败的内在原因,这个真实的史实从见微知著的历史角度,把史料运用到极限,体现教师驾驭史料的效度。
  教学细节之美不仅在于阐幽发微,见微知著,其美也在于细节之中引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体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教学细节并非必须运用于每堂课,但有了细节之美课堂一定会增色不少。选择和运用、驾驭教学细节的过程,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个人的学识素养。
  【注释】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351页。
  J·勒高夫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页。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第2页。
  转引自郭桂兰:《中国妇女革命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9页。
其他文献
在银川市兴庆区政府大楼门口,有一段20多阶的楼梯,群众来这里办事必须爬过台阶,很不方便。可就在最近,这个台阶被拆除了。小小举动,赢得了群众的点赞,也引来了各方媒体的报道,多是对兴庆区政府的行为给予肯定,而其中也不乏“放下身段、贴近群众”等褒奖之词。  在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各地举措不断。比如政府大院拆墙透绿,打开大门,让市民分享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停车位、厕所、文体设施等。近日,南京市还举办了市
北大荒集团绥化分公司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垦区两次“特指性”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贯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动力,依靠自身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协同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严管理、强科技、促营销、兴产业、惠民生、共富裕”的垦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之路。精准管控  绥化分公司充分发挥农垦高度组织化、机械化、规模化优势
Blending Learning (混合式学习),能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1],既囊括了线上学习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自主选择性、重复性、协作性和资源丰富性等优点,又涵盖了传统学习极强的情感性、生成性、多元性、实操性和实时互动性等长处,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出“教与学”的新模式,本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
近些年来的西汉海昏侯墓和南海一号等重大考古发现引发了民众对考古和历史的关注,而央视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创新的文化节目则将民众对历史的这股热潮推到顶峰,让“博物馆游”变成一种时尚,让国宝文物走出博物馆,如其节目口号所说“让国宝活起来”,也极大地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珍贵有趣的博物馆资源能丰富中学历史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新课程改革中对
尼古拉一世·巴甫诺维奇(1796-1855),俄罗斯帝国沙皇,保罗一世皇帝第三子,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后继任为俄国沙皇(1825-1855年在位)。尼古拉一世崇尚武力,在俄罗斯进行全面的集权化和军事化专制,被称作“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同时,他还积极镇压欧洲各国革命,以“欧洲宪兵”著称。  尼古拉一世继位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为镇压革命运动,尼古拉一世实施了高压恐怖政策。全国设立了八个“宪兵区”,重
航化飞机飞过稻田画。图/刘啸飞  登上高耸入云的观景长廊,在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万亩稻田间矗立,只见10余台大型收割机早已列队出征,似如金戈铁马往来穿梭,钢铁洪流所到处颗粒归仓……  仓廪实,天下安。又是一年“北大荒”丰收季,又见一年“中国粮食”压满仓。  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孕育出了久负盛名的“北大荒”。82个农(牧)场有限公司、26个农(牧)场分公司;耕地4360多萬亩;粮食生产实现“17连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启昌老师的“一课一中心”到李惠军老师的“一课一灵魂”再到聂幼犁教授提出“教学立意”;从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界定到缘由、特征再到立意的操作方法……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至今不绝。何谓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厘清教学立意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一斑。“教学立意如同顶梁柱、三维目标如一般的柱子、而核心素养如同屋顶横梁。顶梁柱不仅支撑屋顶横梁,还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1]它作为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已经成为代表英美文化特质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的流行程度已经接近于民主、自由、理性和科学。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已有赵亚夫、楼卫琴等一批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先行者。  5月份,我听了一节初二的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老师由旧中国跪着外交图片导入,接着,学
多年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习惯让我在阅读史书和教学备课时,总会对所阅之历史反复斟酌反复考量,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习惯促成我爱思考爱探究的实践。也正是这种习惯让我在历史学习与历史教学中受益匪浅。静思之余忽有一念,如果能让我所教的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有这种习惯和实践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领会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并不断对自己的质疑培养
随着全国卷高考的进行,各学科的考核要求和培养目标在发生着变化,对文科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培养能力上的相似之处  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考试大纲》里规定,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四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