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中学历史活动课是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及上好活动课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历史活动课;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有一个相当固定的模式:即用大量的知识来讲授,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学生在台下洗耳恭听。当老师设置几个培养思维的问题,只有几个别学生能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总是很沉闷。而选入中学历史课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其中也包含好多故事、趣闻,具有发挥老师“讲”的有利之处,或许还可以显得“讲者”知识渊博,懂的特别多。但老师懂得多并不意味着你的学生就会了,就记住了,真正做到古人所说“读史使人明智”了。而且历史学科的内容又是古老的,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参与,打破“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增强趣味性,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记得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教学双边关系中,学生主题位置的重要性。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培养能力,亦或充分发挥或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才能使学生身心受益。
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代表的活动课课程的设置是当代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是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也将有力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突破自身的局限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大胆改革教育方式。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以往的教科书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历史活动课内容的教学。全套初中历史教材一共安排了活动课共19课时,可见,活动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课作为课改新教材中的一种新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以其新颖、灵活、生动、有趣的特点弥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是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活动课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反正考试中不考活动课,何必去学它呢?因此活动课往往处在一个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落,引不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在近十年的教学中,我感到活动课准备起来虽然很麻烦,但学生非常爱上。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从效果来看,有以下几点:
1、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了。这是因为新的学习内容满足了同学们的兴趣、现实需求。课改后的历史教学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新的学习方式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课堂上他们有了自主学习、自动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比较、质疑、讨论、辩论等,在探究、体验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新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同学们个性张扬的需求。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从和同学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喜欢亲自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他们不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更希望去调查、去寻访、去搜集,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历史问题辩驳研讨、角色模拟、进行社会调查、到博物馆或遗址参观考察。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历史课改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索是学习,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探究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是学生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作。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如历史资料收集、检索、整理技能,历史思维和推力推理技能,传达与交流的技能,团结合作的技能。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活动课是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希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重视活动课,上好每一节活动课。
参考文献:
[1]陈立辉:新教育理念下歷史教育法的探索 [N];中国教师报;2007年.
[2]邓璟生:历史活动课程教学与教师的角色 [J];世纪桥;2005年03期;78-79.
[3]李鸿: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6期.
[4]方胜利: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陈素华:在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J];文教资料;2005年22期;196-197.
【关键词】中学历史活动课;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有一个相当固定的模式:即用大量的知识来讲授,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学生在台下洗耳恭听。当老师设置几个培养思维的问题,只有几个别学生能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总是很沉闷。而选入中学历史课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其中也包含好多故事、趣闻,具有发挥老师“讲”的有利之处,或许还可以显得“讲者”知识渊博,懂的特别多。但老师懂得多并不意味着你的学生就会了,就记住了,真正做到古人所说“读史使人明智”了。而且历史学科的内容又是古老的,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参与,打破“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增强趣味性,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记得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教学双边关系中,学生主题位置的重要性。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培养能力,亦或充分发挥或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才能使学生身心受益。
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代表的活动课课程的设置是当代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是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也将有力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突破自身的局限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大胆改革教育方式。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以往的教科书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历史活动课内容的教学。全套初中历史教材一共安排了活动课共19课时,可见,活动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课作为课改新教材中的一种新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以其新颖、灵活、生动、有趣的特点弥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是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活动课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反正考试中不考活动课,何必去学它呢?因此活动课往往处在一个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落,引不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在近十年的教学中,我感到活动课准备起来虽然很麻烦,但学生非常爱上。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从效果来看,有以下几点:
1、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了。这是因为新的学习内容满足了同学们的兴趣、现实需求。课改后的历史教学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新的学习方式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课堂上他们有了自主学习、自动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比较、质疑、讨论、辩论等,在探究、体验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新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同学们个性张扬的需求。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从和同学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喜欢亲自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他们不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更希望去调查、去寻访、去搜集,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历史问题辩驳研讨、角色模拟、进行社会调查、到博物馆或遗址参观考察。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历史课改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索是学习,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探究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是学生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作。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如历史资料收集、检索、整理技能,历史思维和推力推理技能,传达与交流的技能,团结合作的技能。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活动课是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希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重视活动课,上好每一节活动课。
参考文献:
[1]陈立辉:新教育理念下歷史教育法的探索 [N];中国教师报;2007年.
[2]邓璟生:历史活动课程教学与教师的角色 [J];世纪桥;2005年03期;78-79.
[3]李鸿: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6期.
[4]方胜利: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陈素华:在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J];文教资料;2005年22期;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