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战胜计算机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父母、姐姐、各种亲戚在我填志愿的时候,都说计算机就业前景好,好找工作。本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想法,虽然我内心喊着不想读计算机,但是自己对未来又没有规划,就选择了相信父母给我选的路,糊糊涂涂地到天津师范大学读计算机。
  开学第一天,我从第一节课就开始不断地走神。一是惰性渐长,二是实在提不起兴趣,我于是慢慢地放弃了挣扎,开始混日子。我对计算机专业实在找不到归属感,又是一个恋家的人,只要一有假期我就会逃回家。
  一个学期过去,期末考试,我看着全新又陌生的课本发呆,才发现自己一个学期以来什么都没有学。考前的一周,我不停地预习着别人在复习的东西。我心里一遍遍嘀咕:早知道,上课时就多用点心思听重点。可是千金难买早知道。放假时我拿到糟心的绩点,追悔莫及。
  我不是没有想过转专业,我详细了解过学校关于转专业的规章要求。但是为了将来的就业,我没有选择转专业,毕竟计算机专业性强,所以我忍着,得读下去。
  我跟自己说,要改变这种状态,至少学点什么,高中努力了三年,读了大学就会玩乐,怎么说得过去?学校开始报读辅修,我和妈妈商量读什么科目,妈妈说:“工商管理,以后好找工作。”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又是为了找工作!只为了找工作,我大可好好念计算机,出来就是程序员,不愁生活。我不想为了找工作而读辅修,我对英语有兴趣,我想学英语。我开始每天早上起来读英语,背大量单词,睡前下载CNN的英文听。现在回想起来,把自己的兴趣培养成一种能力,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然后去做一些事情完成它,是正解。
  后来和朋友聊天,聊到“有英语优势出国容易些”,我想我那么喜欢学英语,那就出国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期末,我报了6月份的GRE,希望能在GRE改革前考一次。既然要出国,保持专业课绩点是很重要的。情感在说:“不,我讨厌计算机,不想看书,这些混蛋的代码!”理智在说:“不学好专业课保持绩点就不能出国读研,必须对自己狠一点!”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我逼着自己学专业课。
  大二整整一年我在准备GRE,那段日子很难捱。我不是大神,只是一个普通学生,要好的成绩只能靠勤奋。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上依旧讨厌的专业课就是自习,半年来没有出过校门,就过着自习室、寝室、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甚至试过一个月在教学楼睡觉。没有把自己逼迫到一个境地,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意志力。还记得考完GRE的那天,我在北京逛街逛到店铺都关门,就是为了补偿自己过去半年的痛苦。
  出国读研并不是只有GRE成绩就可以,美国的大学重视研究成果或者实习经历。我再不喜欢计算机专业,也必须努力。我找学院的老师,加入计算机实验室开放计划,老老实实做实验。暑假,我找了一家跨国公司做计算机类的实习。我整个大三就马不停蹄地做试验、做实习,慢慢的,本来反感的计算机好像也变得没那么讨厌了。
  就这样,过五关斩六将,我如愿到美国读研。
  我读研原本是选英语专业的,但是我感觉如果把语言作为工具不适宜作为专业学习。因为不喜欢计算机,我不想读工科,我想我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应该会喜欢教育学,所以我现在读研究生的专业是教育学。美国老师不会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讲,而是给一个reading list(读书清单),让你自己看书,回答问题,讨论,写paper(文章)。你给出自己的观点,不管对错,有理就能拿A,这种辩论型的教育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必须要看很多参考文献。
  为了更好地运用英语这一工具,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逼迫自己和美国人多交往,有意识地多去听,多去说。慢慢的,我发现我需要尝试不同的东西,接触不同的领域。
  过去一年我在soup kitchen(救济厨房),nursing home(老人院),hope place(避难所)都做过义工,发现自己对人道主义精神很感兴趣。我推掉了一份每小时薪酬8.25美元的工作,现在在一个非营利机构无偿实习。这是一个维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机构,我被指派到负责性侵犯和性暴力的领域。我每天要看相关的法律条文、政策、心理评估、受害者个案,要和社区中心、警察局、医疗中心、受害者、学生等沟通,和各种各样的美国人交流,让我的英语有了成倍的增长,除了使我对各行各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外,还使我更明白——我喜欢这个领域!
  下个学期,我会申请去就业指导中心实习,我想尝试HR(人力资源)的工作。
  没有方向的人生很可怕,走到人生的分岔口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行,只能被后面来的人往前推,随着大流继续往前走,就会失去很多机会。英语对于我来说,从一种兴趣,变成一种能力,最后成为一种工具,拯救了我的大学生活,赶走了那个曾经懒惰、逃避现实的我。
其他文献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小小的中国人民大学只占地900多亩,从东走到西、从北游到南,半个小时绰绰有余。但是这样巴掌大的地儿,让不少人流连忘返、魂牵梦萦。2013年的毕业生在人大的涂鸦墙上写:我会想念你,直到再相遇。一腔深情就这样不着痕迹地留在了青葱校园里。  虽然,王小波在人大上学时向李银河吐槽:“要是这路上的90分钟省下来和你呆在一起多好。”但是,他们的爱情就萌发在这里啊!虽然,人大的食堂不够好,但毕
摘要:针对我国档案学界关于文件中心是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的认识,本文认为文件中心不具有过渡性,但具有中间性,具有过渡性的应该是文件中心保管的文件。我们往往将文件中心的中间性与文件中心文件的过渡性相混淆。实际上,文件中心的性质和文件中心保管对象的性质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文件中心;文件;过渡性;中间性    文件中心首先出现在“二战”期间的美国,战后,在欧美等国家流行起来。也正是有了文件中心的实践,
卢成堆出身于浙江温州苍南县一个贫困农家,为了赚些钱减轻家庭负担,从读“3 2”的职业中专开始,他就做起了校园商人:从卖手机卡到开手机店,再到承包学校内的快递2007年9月,卢成堆进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在大学校园又开始创业。    一则新闻,发现一个大市场    说做小生意也好,创业也好,卢成堆没闲过,也没少失败过。2008年6月,卢成堆成立了一家专升本咨询服务公司。4个月后,他的“明大眼镜店”
今天大学生杂志社编辑向我约稿,请我介绍一下自己带学生的经验。说实话,对这个邀请我有点为难。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刚刚带了一个马来西亚的博士生,作为博导的身份只有3个月,真得谈不上有什么经验。盛情难退却之下,我想从一个研究生的角度,以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我的香港导师是如何指导我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我的导师陈教授出生在香港,但在加拿大长大,四十出头就已经世界知名。在香港跟导师接触没多久,他就发现我的
很久以前,“天涯”上有个非常热门的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记得我回复的是想回到高中好好学习,重新考个好大学,念个新专业。不只是我,无数回复都想回到N年前,弥补一些遗憾或者重新开始——人到了一定年龄,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不甘心,这是一种共通的体验和心理。  因为生命的线性向前,青春是每一代人共同拥有却又必然失去的,这样的宿命让它尤其具有令人婉转回环、涵泳不已的况
@阿溟:我有一个学弟,最大的爱好是研究日本各地的拉面。他对拉面的热爱,堪称疯狂,曾经在高中某个暑假,耗费整一个月时间“流窜”日本各地,但人家不是去旅游,到什么地方停下,只取决于那有没有知名拉面店。所以,我亲切地称其为“面霸小学弟”。  @Victor在路上:路上突然想起在费城的一件趣事。那天下午我去街边小摊买东西,那位大哥满面笑容地问我是哪国人。当得知我是中国人后,他激动地说自己是巴基斯坦人。为了
10岁出头的时候,除夕晚上爸爸背着我去挂急诊。  接下来是病床上一躺两月,每天睁眼是一片深深浅浅的白。白色也是有这么多层次的,墙壁空茫的青白,床单洗过多次的灰白,同房病友的苍白,输液瓶里药水那清明的白,还有窗外天光乍亮,逼进来的那一片透白。我躺着气闷灰心,童年的我是相当忧郁的,还带一点古典小说里的闲愁。睁眼是躺着,闭眼是躺着,习惯了被很多人问候。那年的压岁钱收得特别多,花花绿绿的钞票被装在一个大铁
创业是团队行为,一把手如果不为一起创业的哥们着想,老想着自己赚多少钱,这样的创业绝对不能成功。我们还提倡吃亏、吃苦、熬夜……这是队员共有的胸怀,当大家相处长久,彼此认同对方的胸怀时,一旦需要帮忙,彼此会互助。  《大学生》:“点团队”在校大学生中能诞生出像Facebook、Google等世界级的创业企业吗?  刘玉:不可能。  我们只是培养年轻的在校生,育的是苗,不是一毕业就能成参天大树。本科生在
放弃严肃的学术意味,将绘画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其过程就像是一次核聚变反应。2012年2月,在青年志大本营展出的“绿校反应堆”展览上,18位活跃的绿校成员大果粒、宋洋、景绍宗、高峰、雷磊等完成了一次有趣的艺术实践。这18位参展者,出没在当代艺术、漫画、插画、设计领域中,并且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小有成就,他们的绘画风格新锐,模糊了MTV和版画、文本和动漫剧集的硬性界限,独创出自身的表达和交流途径。  绿校
“后排报价288万……300万,直接出到300万,300万在前排,谢谢大家!谢谢!300万……300万……300万第一次……300万第二次……300万最后一次!”拍卖师王欢手起槌落,一声清脆槌响,最终起拍价4千元的一方红木四言联镇尺以300万成交。这就是拍卖行里“小槌一响,黄金万两”的真实上演,然而作为核心角色的“导演”,拍卖师远不是报报数字,敲敲槌子这么简单。  敢于此时无声胜有声  拍卖场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