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午餐》的数学“味”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午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这节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包括使用计算器),学会填写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选择、设计调配合理的午餐方案,了解科学的饮食标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一、把握教材主线,尽显数学真“本味”
  教材中列出了学校食堂“今日菜谱”的三个套餐:A.炸鸡排、鸡蛋西红柿、香菇油菜;B.猪肉粉条、家常豆腐、香菜冬瓜;C.辣子鸡丁、土豆炖牛肉、韭菜豆芽。要求学生根据营养标准选择不同的三个菜品,计算出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看哪个小组设计出的套餐最多。通过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出一定数量的套餐方案之后的统计才是重点,只有将男、女生喜欢几种套餐的人数进行统计,并展开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和解决学生在饮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充分体现统计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决策能力。
  教师前几次试教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三个菜品并组成一个套餐。活动二:了解营养专家的标准,调整套餐中的菜品。活动三:判断课本中的三个套餐是否符合标准并说明理由。活动四:小组设计并汇报符合标准的套餐。活动五:根据特殊人群(如特别瘦或特别胖的学生、运动员等)需要设计套餐。活动六:根据教师给定的条件(如蛋白质含量尽可能高)设计套餐。活动七: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营养大比拼。
  这样的设计虽然活动丰富、条理清晰,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有所开发,但只是为设计而设计,表面上看起来方案非常多样,但归根结底这些设计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在标准的指导下进行重复地选择和相似地计算,除了数据的变动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于是,某教师对方案进行了个性调整。活动一: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三个菜品组成一个套餐,并计算出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活动二:了解营养专家的标准,调整套餐中的菜品。活动三:判断课本中的三个套餐是否符合标准并说明理由,将B、C两个套餐调整为符合标准的套餐。活动四:对调整后的套餐进行汇报,统计出喜欢各套餐的男、女生人数,针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活动五:针对统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在统计后观察统计表与统计图,可以跳出以自我为中心设计套餐的圈子,从整体上思考学生群体在饮食选择上的共同特点,从而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最受欢迎的菜是炸鸡排,最不受欢迎的菜是韭菜、豆芽;男生对于辣菜的喜好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喜欢荤菜的学生比喜欢素菜的学生多得多;男生的口味较重,而女生的口味则比较清淡……这些都说明挑食、偏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兼顾自己的口味也是可行的。
  这样的设计结构更加简洁,教学效率更高,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学会透过统计数据看问题,从而将荤素搭配、均衡飲食的理念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学生。
  二、渗透数学思想,巧令数学添“回味”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无法像数学知识那样传授,也无法像解题技能那样训练,其渗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需要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灵活地采取各种方式,融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
  教师试教时设计的套餐总感觉没有数学味,设计活动游离在数学之外。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理解调整菜品的方法,学生盲目地猜想与尝试,不仅计算量大,还不容易成功。教师如果能渗透排列组合和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到调整时又快又好的成功喜悦,那么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再教这一节课时,我们关注了学生调整菜品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怎样进行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有的学生说,我准备把三个菜全部换掉,多试几次;有的学生说,这样太麻烦了,可以保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菜,然后尝试换其他两个菜;有的说,可以保留两个菜,然后更换第三个菜;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先估一估,再计算;有的学生补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因为数值较小,不容易估准,所以算出准确数比较好;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选择热量较高的菜时脂肪含量也容易超标;有的学生说,如果三个菜全部选素菜,热量通常会不够;还有的学生说,并不是热量越高越好,如果超出太多也会造成营养失衡。
  教师在学生完成调整后小结:“看来,搭配菜品的方法可真多呀,如果我们事先能考虑周全,合理运用估算,巧妙地排列组合,就可以设计得又快又好。”
  三、整合学科资源,莫使数学有“异味”
  综合与实践课程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如本节课就涉及营养学、运动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全部灌输给学生。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整合和文化特征,东拼西凑地罗列了许多饮食问题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和了解,如热量、脂肪、蛋白质的概念和作用,日本小学生的营养午餐、五色与五味,以及日本人的养生之道、造成肥胖的原因、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等。学生看过了这些未必都能记住,也不一定都感兴趣;相反地,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课堂上充斥了太多与数学无关的信息。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外继续进行研究,并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做好记录(如写数学日记、调查报告、办数学手抄报等形式),做好后续反馈工作,使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延伸到课堂之外。
  (作者单位:黄石市湖滨路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更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潜能。  关键词:中学生 英语 主体 兴趣    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性是其英语成绩提高的关键,随着学习主动性的不断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也将会进一步被激活,学习的潜能也随之发挥出来。    1 依据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激发鼓励他们学习
摘 要:本文以交际教学法为支撑,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改课堂中运用交际法。阐述了如何根据交际法的学习原则开展课堂活动,交际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实际运用中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 交际能力 教师角色 大学英语教学    一、交际教学法教学观及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an Approach)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
摘 要: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学科的性质、任务。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情感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情感态度 师生关系 教材挖掘 课堂教学 情操美    现代教育不同于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想“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入另一个人的头脑(霍姆林斯基语)”是最愚
摘 要:初中数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宗旨。本文就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创新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能力 培养    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  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只有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
摘 要:本文围绕提高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结合“教”与“学”两方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四个环节上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微探    《电子电工技术》是职业技术学院工科各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高职在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灌入式”,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必须接受什么,学生是被动的,课堂气氛显得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新课程则要求我们改变观念,重塑形象,营造气氛,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下面几点变化: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过去,教师的职能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备课主要是“备教材”,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教师是“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