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P)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SO)组小鼠仅接受开腹及关腹操作;对照组小鼠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于肝脏缺血同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kg;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HRS)组小鼠肝脏缺血同时经尾静脉注射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5 ml/kg.再灌注后6 h处死小鼠,获取静脉血及肝脏组织.检测各组
【机 构】
:
215028,苏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普外科,215028,苏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普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P)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SO)组小鼠仅接受开腹及关腹操作;对照组小鼠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于肝脏缺血同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kg;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HRS)组小鼠肝脏缺血同时经尾静脉注射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5 ml/kg.再灌注后6 h处死小鼠,获取静脉血及肝脏组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分析各组肝脏组织损伤程度;检测各组肝脏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抗F4/80抗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肝脏组织内巨噬细胞浸润;髓过氧化物酶(MPO)试剂盒检测各组肝脏组织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检测各组肝脏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mRNA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内核因子(NF)-κB亚单位p65磷酸化(p-p65)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HRS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较低(P<0.05),肝脏组织损伤情况明显改善(P<0.01),肝脏组织内MDA含量明显减少(P<0.01),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弱(P<0.05,P<0.01),TNF-α、IL-6、ICAM-1和IP-10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转录因子NF-κB活化程度明显减弱.结论 静脉注射含饱和氢气生理盐水能够减轻小鼠肝脏IP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再灌注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关。
其他文献
2012年美国移植大会(2012ATC)于2012年6月2-6日在美国波士顿海涅(John B Hynes)会展中心召开,在6日的全体大会上,由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Fishman对2012 ATC上所报告的移植基础研究的热点进行了总结.现将他的总结摘译如下,以供我国同道参考。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常规方法,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和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肝移植受者的存活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得器官移植变得越来越安全.然而,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感染、肿瘤及心血管并发症等是导致肝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因素降低了受者的长期存活率.鉴于此,国际上许多肝移植中心开始探索免疫抑制剂的减量及停用,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
目的 观察无症状性动静脉瘘肾移植受者闭瘘后左心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连续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无症状性动静脉瘘肾移植受者6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受者分为闭瘘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受者,比较组内和组间受者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及差异.结果 肾移植术
器官移植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受者的术后早期存活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长期存活率特别是受者的生存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是移植领域研究和关注的一大热点。
十、吗替麦考酚酯(MMF)+低剂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有益于移植肾长期功能 Heemann等以移植时间超过6个月、肾小球滤过率(GFR)>0.334 ml/s且在移植时即开始使用MMF的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评估了MMF+低剂量他克莫司(Tac)方案对移植肾的长期(4年)作用.研究共纳入2040例受者,其中1173例(58%)为移植后1年时入组,接受MMF(1482±511)mg/d+环孢
活体双供肝肝移植施行较少,术后并发肝脓肿亦少见,其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1].2008年2月,我中心施行活体双供肝肝移植1例,术后受者反复发生肝脓肿,并且右侧背部肝区皮下也出现了脓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55岁,原发病为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肝癌,在我中心接受活体双供肝肝移植,术后进行了6个疗程的化疗,恢复良好.采用以他克莫司(1 mg/d)为基础
国际器官移植学会(TTS)举办的第24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ICTS)于2012年7月15- 19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世界各地5000多位移植领域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举办了160余场专题讲座以及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本次会议上,免疫抑制剂在优化器官移植受者和移植物术后长期存活中的作用,仍是探讨热点之一。
目的 探讨抗多态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等待肾移植者157例,采用Luminex200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抗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并采集临床资料,分析抗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免疫球蛋白类型,进而探讨IgM型抗MICA抗体与IgM和IgG复合型抗MICA抗体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
目的 探讨联合输注经Wnt3a基因修饰的MSC减轻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供鼠,以Balb/c小鼠为受鼠,建立小鼠allo BMT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4组:(1)移植对照组(A组):经受鼠尾静脉仅输注供鼠骨髓细胞5×106个;(2) aGVHD组(B组):经受鼠尾静脉输注供鼠脾细胞5×106
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和曲折发展。近年来,随着移植医学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每年大约有1万人次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救助了数以万计的晚期器官疾病患者。